分期针刺联合泼尼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8-31 10:33赵静琼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年16期
关键词:泼尼松特发性面神经

张 瑞,赵静琼

1.西安工会医院神经内科,陕西西安 710000;2.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神经内科,陕西宝鸡 721006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临床较为常见,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面神经管非特异性炎症导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眼睑无法正常闭合、口眼歪斜等,发病的人群大多为青壮年[1-2]。本病别称贝尔麻痹,在中医范畴内称之为面瘫或口僻,中医认为是患者机体内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之邪侵袭头面部的阳明经与少阳经导致阴阳失调、气血瘀阻从而经筋失养难以张弛而发病[3-4]。针对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传统中医以分期针刺疗法为主,针刺可疏通经络,改善气血瘀阻,减轻面神经麻痹,临床被证实有一定疗效但疗程较长[5]。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案大多以营养神经药物为主,效果欠佳[6]。泼尼松是一种激素类药物,抗炎效果强,对于炎症所致的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较好,在临床应用较多[7]。鉴于分期针刺联合泼尼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10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相关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西安工会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5例观察组与45例对照组。对照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16~65岁,平均(42.85±10.42)岁;病程1~5 d,平均(3.07±1.01)d;其中耳后痛25例,偏头痛20例。观察组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17~66岁,平均(43.14±10.95)岁;病程1~4 d,平均(3.02±1.02)d;其中耳后痛31例,偏头痛2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中医的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8-9];(2)患者发病后未接受其他治疗手段;(3)患者于入组前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因急性感染或腮腺炎等原因引发的面神经麻痹者;(2)合并严重脏器疾病、血液疾病及恶性肿瘤者;(3)精神异常或治疗依从性差者;(4)妊娠或哺乳妇女。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分期针刺疗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选取头面部及手部双侧穴位如颊车穴、翳风穴、巨髎穴、太阳穴、地仓穴、阳白穴及合谷穴等。在穴位定点进行常规碘伏消毒,取1.5~2寸的毫针分别在上述穴位进针,并配合提插捻转的手法,使患者针刺部位得气,感受到酸麻胀痛后将针留置于穴位约25 min,期间每隔5 min行针,1周行5次针刺,总治疗时长为3周,此外注意健侧穴位针刺3次即可。观察组采用分期针刺联合泼尼松治疗,针刺治疗同上,患者口服醋酸泼尼松片(由湖南新汇制药提供,国药准字H43021284,规格:5 mg),每次10 mg,3次/天,连续服药4 d后,依据病情变化按医嘱酌情减量。

1.4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面神经功能比较,采用国际面神经外科专研会认定的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B分级量表)[10],对患者面部的神经肌肉所支配的鼻唇沟、额头纹及眼裂等10个部位进行评价,判断面瘫病变程度的轻重。H-B分级量表分为5个等级:1~3级为轻度面瘫,4~5级为重度面瘫。评定标准:患者面肌功能轻度障碍或连带运动,前额、眼睑功能正常,运动时口角左右轻度不对称,其H-B分级量表评为1级;患者症状及体征部分改善,双侧面部可见明显区别,无严重外形损害,其H-B分级量表评为2级;存在明显面肌瘫痪,口角双侧完全不对称为3级;患者面神经支配区域仅有轻微可见的运动为4级;面神经支配区域无运动为5级。总分30分,总评分越低表明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越好。(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评分比较[11],其中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总分37.5分,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总分40.0分,两者均为评分分值越高表明躯体、社会生活功能越好。(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部或耳后疼痛程度比较,采用疼痛评估工具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12]对其进行评价,总分10分,评分越低提示疼痛程度越低。(5)两组后遗症发生情况比较,包含面肌联带运动、鳄鱼泪症候群、面肌痉挛及萎缩等。

1.5疗效判定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及治愈好转标准》[13]中的相关评定标准,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评估疗效。痊愈:治疗后患者面肌功能恢复正常,人中沟居中,两侧额纹、鼻唇沟、口角对称,H-B分级1级;显效:患者面肌功能轻度障碍,两侧额纹及鼻唇沟基本对称,讲话时口角轻度歪斜,H-B分级2级;有效:患者面肌运动功能有所改善,但两侧额纹、闭目未明显改善,口角在静止状态仍歪斜,H-B分级3级;无效:患者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未发生明显改善,H-B分级4级及以上。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2两组H-B分级量表、FDIP、FDIS及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评分及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而观察组治疗后FDIP评分及FDIS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B分级量表、FDIP、FDIS及VAS评分比较分)

2.3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 论

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大多为单侧发病,目前研究学者普遍认为,该病发生可能与患者受到寒冷刺激、病毒感染或颈乳动脉痉挛等密切相关,由此引发面部神经的炎性反应,具体表现为面部神经受压、缺血及水肿,进而呈现于面部,如部分肌肉失调所致的眼部与唇部无法正常闭合、皱额蹙眉困难、鼻唇沟消失及额纹加深等面容异常现象[14]。患者在免疫能力下降、疲倦困顿的状态下受风更容易发病。中医则认为,本病因患者正气缺损导致风寒或风热邪气乘虚从头面部而侵入,邪气进入位于头面部的阳明经与少阳经中,将气血滞留于经脉之中而发病。本病发生后对患者的容貌影响极大,如不能快速恢复将会给患者的生活与社交带来不便,特别是年龄较小患者将会出现焦虑和恐惧等心理,因此寻求有效而快速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有研究证实,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发作时是治疗本病的最优时间,针刺已在临床实践中多次被证实为有效治疗手段[15]。将银针施布于各个穴位,可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止痛之功效,即面部肌肉痉挛被有效缓解,病灶的周围血液微循环得到改善,各种代谢产物所致的化学刺激消退,炎性因子与过多的细胞外液逐渐被吸收,面神经突触的连接增强,刺激血管运动神经,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单纯使用针刺分期治疗不足以获取最佳效果,临床中多与其他手段协同治疗。泼尼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主攻炎性反应疾病,临床中本药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取得较好效果且药物应用在安全范围内。本文将泼尼松与针刺疗法两种治疗方式中西结合,理论上可达到更优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H-B分级量表评分及VAS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降低,而其治疗后FDIP评分及FDIS评分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后遗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式联用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且患者后遗症较少,这与泼尼松强大的抗炎效果密不可分,它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及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减少炎性物质渗出,抑制毒性物质释放,药物口服后吸收速度快且药物不良反应少,较适用于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16]。分期针刺联合泼尼松治疗可显著加强其对炎性因子的抑制与清除效果,更快解除面部肌肉及神经的痉挛,局部缺血得以改善,水肿快速消退,从而使患者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且显著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江淑红等[6]研究结果发现,分期针刺联合泼尼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具有较好临床效果,患者面神经改善明显且更利于患者情绪平复,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此外,在分期针刺或泼尼松用药时若出现心慌、头晕、头痛或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治疗,待患者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治疗。

综上所述,分期针刺联合泼尼松治疗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可显著改善面神经功能,且后遗症较少,临床价值高。

猜你喜欢
泼尼松特发性面神经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特发性腹痛一例
蒙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
针灸为主综合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60例
面神经麻痹80例的护理干预体会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特发性矮小患儿血中p53及p21waf/cip1的表达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
甲基泼尼松龙在治疗急性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