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红色文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2020-09-02 08:38戴源辰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色价值观思政

戴源辰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孟楠 新疆大学历史学院

红色文化的内涵及外延十分丰富,具有历史性、革命性、地域性等多种特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缘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有关“红色”意义的表述主要集中于近代,但其实与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一脉相承,如历史维度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舍生取义情怀。红色文化创生于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经历过血与火的残酷洗礼,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中国革命文化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也是特定地域文化背景下的衍生产物,通过“井冈山”“西柏坡”“长征路”等地域要素的阐释,赋予红色文化统一而又独特的价值。由此可见,对于红色文化的认知、解读及应用不可片面展开,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更应该做到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科学方向,也为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层次上的渗透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通过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的载体功能,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塑造的实效性。《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版)一书由刘建伟著写,作者以红色文化传播者及研究者的身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融合媒介,深入且全面地探究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实践途径。总览全书,具有三个方面的明显特色。

一、理论深入浅出,论证红色文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论课”形式为主,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理论结构与深奥的理论体系,从大学生视角进行观察,存在理解难度大、践行途径少的直观感受。本书“绪论”及第一章“红色文化的形成、概念、特征和功能”两部分,虽然以理论阐述为主,但由于红色文化的具象性、生动性特征,有效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艰涩程度,这种以红色文化为媒介、思想政治教育为灵魂的阐述方式,突显出深入浅出的表述优势。

本书开篇就“教育成败论”做出了精要解读,作者强调,关于新时期“教育三问”(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答案认知早已达成共识,但如何在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层面实现摆正、平衡与统一,不仅有赖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一步细化落实,还要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引领正确发展方向、构建科学教化体系。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抱残守缺、停滞不前,仅以过时理论及方法作用于当代大学生,那么价值观的“天平”就容易失衡—纵使所培育人才具有创新能力、务实精神、科技素养,也难保障他们不会堕落成“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样的教育是成是败一目了然—诚如斯言,中华民族屹立数千年,纵横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引导。

作者在论证红色文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过程中,引入了“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维度的理论作为支撑,其中“必要性”论证以红色文化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为基础,指出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进一步解析出“红色元素”,如爱国主义、政治理念、意识形态、道德品质等,更直观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进行了对接。在“可行性”论证中以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为基础,两者在价值观内容上高度契合、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高度承接,在教育目的上高度一致;整体上,本书采用两个维度的“侧面反馈”形式,将红色文化引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表述得更加丰满、立体,避免单方阐述的突兀感,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契合现实问题,提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基本原则

通读第三章“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做法及存在问题”的内容,不难发现,本章节虽然篇幅较小却是重点所在,作者结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揭示了红色文化所处的尴尬境地。长期以来,“红色文化”被视为一种符号,它的价值展现形式主要是“教学资源”,用以辅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表达、理解,而自身在传播过程中并未形成完整、高效的组织模式。书中结合这一基本做法,归纳出大学生主观层面上存在的忽视红色文化的问题,包含红色文化认知模糊、传承及弘扬意识不足、对红色文化情感淡漠,以及红色文化在多元文化生态中的边缘化地位等。据此,作者进一步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出了具体评价,总结出四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西方意识形态文化干预、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新媒体环境对红色文化价值的消解,以及政府、高校的引领程度不足。

虽然本书关于红色文化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描述是概括性的,但这不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主体、客体对其的清晰认知,且为了弥补简略性叙述的缺陷,作者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设计中,进行了有效的弥补和完善。应该说,这种内容编撰及铺陈手法更契合现实问题需求,即将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导致问题的“基本要素”进行有效融合,能够很好地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前者为表象,则后者为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提供了依据,它所构建的“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三层结构,保障了红色文化从多元角度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此外,作者提出的“基本原则”也非常科学,按照从上至下、上下联动的模式,将“党的红色文化与价值引领思想”作为第一原则,在此基础上倡导顶层设计、整体部署、分众规划、精准施教的实施办法。纵观本书中提出的原则设计范式,不难理清作者思路:一方面,书中提出的“自上而下”红色文化引领主张,可以保持思政理论与大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书中提出的“上下联动”红色文化引领主张,可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思政理论课”教育)符合实际情况,不断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创新。

三、对策多元实用,构建红色文化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完整方案

本书关于“红色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策略”阐述得非常详细,并在附录部分提供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实践案例,该校以“红色校史”为媒介,积极探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途径,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红色文化引领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对国内其他高校具有一定借鉴和启示价值。

回归本书策略制定视阈,不难发现多元性与实用性特征贯穿始终—就多元性特征来说,作者提出了红色文化融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六大途径,分别为“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与研究”“思政课堂主阵地价值坚守”“校园文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基于主题性的社会思政实践活动”“互联网+红色文化”以及“强化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六个途径同向同行,既可以单独构建,也可以综合实践,都能够从不同程度影响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就实用性特征来说,红色文化在不同时间、空间下的沉淀,以及不同文化形式、载体的存在,都能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维度实现良好的衔接,如在“红色文化资源发掘与研究”策略下,高校立足本地红色文化来源、要素、意象等,可突出红色文化的区域特色,再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解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建立对应关系—整体上,本书所提供的多元实用对策,为构建红色文化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完整方案奠定坚实基础。

通读全书,作者视角独特、观点新颖,阐明了“红色文化”“高校思政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理论关系,并为实践教学制定了科学模式,具有很高的学术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红色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