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探析

2020-09-02 06:53刘杰王贵良李倩刘瑞静
职业时空 2020年4期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职业院校

刘杰 王贵良 李倩 刘瑞静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数据分析法,对廊坊10所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动机、参与形式、活动次数和时间,运动队伍建设和影响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场地设施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下就如何更好地推动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并开展有效合作交流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实现“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目标,进一步促进职业院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合作交流;提高身体素质

一、前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课外体育活动是指体育课以外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总和,既包括学生在校内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的体育活动,也包括学生自发的一切校内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1] 课外体育活动是进一步提升学生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健康心理的重要平台,也是丰富学生校园生活,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打造和谐校园文化,开展校内外合作交流的有效途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廊坊市共有27所职业院校,本研究随机选取4所高职院校、6所中职学校(其中公办4所,民办2所)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采用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涉及体育课外活动、合作交流、“双师型”教师学术论文、文献资料50余篇,并查阅了硕士论文十余篇,中国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和相关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

2.访问调查法。就10所学校体育课外活动工作和改善措施与主管领导和教师进行交流。

3.问卷调查法。根据课题需求和问卷设计原则,设计学校体育管理人员调查问卷、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经信度、效度检验合格后,随机发放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符合研究要求(见表1)。

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软件包进行处理并且对部分统计结果进行重复运算,验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5.逻辑分析法。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对廊坊市职业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讨论与分析。

三、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一)早操开展现状与分析

早操是学生课外活动的一部分,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有效方法之一。

表2、表3所示4所高等职业院校和2所中等职业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安排和要求; 4所中等职业学校有要求并以系和班级为单位集体组织,统一安排活動内容,但只是做操和统一跑步。

从学生对早操的认知情况从图1所示不喜欢参加早操锻炼占了47.28%;表4所示参加早操学生中也有26.43%的学生因为学校规定才参加,由此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早操的认识程度较低,对健康和职业需求的认识程度较低,惰性严重,主动性差也缺乏教师指导和引导。

(二)课余体育锻炼现状与分析

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目的是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锻炼学生意志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课余锻炼时间、空间学生选择性大,是强化体育技能和提高体育素养的重要平台。

表5所示有6所有要求和安排学生开展课余体育锻炼,4所没有。组织形式5所为自由安排,4所安排校内体育比赛为主,1所有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如表6所示,有73.33%的学生每周只进行锻炼1—2次,普遍学生参加的主动性不强,自律性差,惰性强。50%以上的学生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内。活动时间有部分学生不够,不能达到相应的锻炼效果,部分学生只是应付、敷衍。从表7活动内容主要集中在篮球、羽毛球,其次为足球、排球、田径(跑步),网球、游泳、健美受场地设施影响较大,选择的频数低。

以上情况分析学校对课余锻炼工作重视不够,“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没有形成,只有1所学校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和辅导,并且没有系统的督导检查制度;受场地设施的限制,活动内容单调,不能广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

(三)体育竞赛活动和运动训练队伍建设及合作交流现状与分析

校内体育竞赛是展现校园文化和体现学校凝聚力,检验体育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开展校外合作交流的媒介和平台。

通过调查表8所示有7所学校开展学校运动会,9所学校开展篮球比赛,按照国家要求6所学校开展冰雪项目比赛(轮滑为主),4所开展拔河比赛。定向越野、民族传统项目、游泳没有开展。通过分析和访谈得知体育竞赛项目开展的不是很广泛,受场地设施影响和师资因素影响较大。

运动训练队是在体育教学和学生课余锻炼活动基础上,组织有专项体育特长和对某项体育活动十分酷爱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门的训练,起到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通过运动训练队参加各级比赛,能起到展示学校风貌,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窗口作用,也是促进和加强交流合作的重要媒介。

经访谈调查,表9所示运动训练队建设还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各有1所学校有常年训练的专项运动队伍;受师资、场地硬件条件限制,有些项目不能开展,主要开展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4个项目。因经费原因其他学校是在接到省、市级比赛或活动通知后临时组队开展中短期训练。9所学校运动队学生来自普通招考学生,1所中等职业学校对运动队学生在招生方面有政策性倾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招生和奖助学方面倾斜不够。整体看没有打造出特色的体育项目,形成浓厚的体育文化,以达到全面育人的作用。

体育源于宗教、生活、战争、娱乐。由体育起源可见体育与社会联系密切也是合作交流的重要渠道,多元合作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方案》指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

体育技能的传授、体育比赛的组织、运动训练的参与、运动项目的拓展、体育场馆的支持是企业和社会机构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所欠缺的资源。社会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能给予学校有效支持和支撑,从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以体育竞赛和运动队伍交流活动为媒介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和社会交流是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对10院校的调查发现(见表10)由于涉及安全和资金问题,9所学校场地、设施不对外开放,1所是有限开放;每年以学校为组织的体育交流活动有4所开展过1—2次,6所学校没有开展过或极少;比赛交流形式只是开展友谊比赛,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沟通;交流的目的如图2所示增进友谊、提高运动水平、锻炼身体是开展的主要目的,经过访谈调查,各学校研读国家相关文件不深入,“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进行深入研究,有畏难情绪,同时企业和社会团体与学校开展体育合作短期不能产生实际效益,积极性不高也是开展深层次的交流和校企共建工作不到位的原因。

四、 影响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相关因素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有多种,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从表11所示,受场地设施和教师因素影响较大,主观因素主要是没有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一)场馆设施情况

体育场馆与设施条件是开展正常体育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资格的重要条件之一。教学环境的优劣往往能影响教学效果和课余活动成效。2004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中明确规定:10000人规模以下的学校应具备:400米跑道的标准田径场一个;25米或50米标准游泳池1个;风雨操场1个;配备健身房;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共35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规定应有200米以上环型跑道的田径场,有满足教学和体育活动需要的其他设施和场地,符合《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

从表12所示4所高职院校田径场地和篮球场地符合要求,只有1所学校有体育馆(风雨操场)和健身房,其他场地设施没有达到国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6所学校只有3所有运动场,3所没有达到国家最低要求。通过访谈部分学校场地设施能满足基本体育教学需要,对体育竞赛、训练和学生的课余活动等的有效开展影响较大,造成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增多,政策支持不够,经费短缺,造成体育硬件设施修缮和建设滞后。

(二)教师师资工作量和“双师型”教师情况

1.教师工作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规定120—150名学生配备一名体育教师,经过研究调查本地区高职院校师生比达1:584,指标远远低于国家要求;根据《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要求,本研究调查中职学校师生比为1:355,具图3教学班級人数大部分在36人以上。

课时量是体现体育教师工作量的重要指标,要适度均衡,否则会影响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根据表13所示中级和初级职称教师课时量较大;图4所示41.67%的教师周学时达17-20学时,基本每天都有教学任务。这部分体育教师基本是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年轻教师,年轻教师是承担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和指导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学工作量偏大,对有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有直接的影响。

2. “双师型”师资情况。开展行之有效、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例如根据学生身体情况开设运动处方指导;单项运动队伍的训练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能力;开展体育竞赛需要教师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所以“双师型”教师是刚需。体育“双师型”教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岗位技能,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律师、高级技师、高级私人教练、职业棋、牌教练等),即能教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的双向、全能型的教师。[2]

教师进修、实训、实践锻炼机会较少,年轻教师居多,家庭影响等原因造成10所职业院校体育“双师型”教师只占27.78%,(见图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22年“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在早操和课余体育锻炼上多数院校不重视,10所职业院校早操和课外活动基本处于松散管理状态,对学生的教育和思想工作不到位,惰性逐渐形成; 组织形式僵化,活动内容不丰富、教师指导不到位。

2.在运动训练队伍建设上,没有重视,多数学校没有形成系统工程,只是简单完成;在体育竞赛开展内容传统化不丰富,学生积极性不高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活动;以体育竞赛和运动队伍为媒介的合作交流不深入,没有达到校企共建的目的。

3.体育场馆设施匮乏陈旧,与国家要求还有距离,严重影响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

4.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量较大,在课外活动上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指导并且学校支持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学校重视。体育教师专业都为传统项目,在各种健身舞蹈、冰雪项目、健身塑性、武术实战等项目上还缺乏。“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在个别项目和运动队伍建设上体育教师实践能力偏低,指导水平需提高。

(二)建议

1.强化早操和课余体育锻炼管理,培育健康生活意识。在产业升级背景下,岗位要求高素质人才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质,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有健康生活方式是学校体育工作成果地延伸,学生主动参与课余活动也是体育课程教学成果地延伸。首先要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形成制度,与学年或在校期间体育课程总评相结合,督促学生参与早操和课外活动或体育社团活动;同时体育主管部门在课外活动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早操要以发展体能、增强体质为主要内容,避免采取集体活动形式,以自由锻炼为主;课外体育锻炼活动以社团或运动俱乐部形式,定规章制度,聘请体育教师任技术指导,统一安排活动场地开展活动,进行课程教学延伸。在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管理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设置锻炼标准,监测每个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数据汇总,开展评定工作。

猜你喜欢
课外体育活动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关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临翔区一中高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课外体育学习指导的网络化初探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新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