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对口支援的历程考察与经验启示

2020-09-02 06:57黄金平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0年8期
关键词:历程经验上海

黄金平

[摘  要]从1979年起,上海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承担了对口支援云南、宁夏、新疆、西藏、三峡、青海、贵州等中西部民族省区的任务。40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区县为主体,条块结合,采取经济协作、教育帮扶、卫生帮扶、社会帮扶、干部交流等多种措施,为对口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上海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上海;对口支援;历程;经验

[中图分类号]  D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08-0014-07

对口支援,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经济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大协作精神的体现。从1979年起,上海市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承担了对口支援云南、宁夏、新疆、西藏、三峡、青海、贵州等中西部民族省区的任务。40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区县为主体,条块结合,采取经济协作、教育帮扶、卫生帮扶、社会帮扶、干部交流等多种措施,为对口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上海应有的贡献。

一、上海对口支援的发展轨迹

回顾40年来上海对口支援工作的历程,从上海根据中央的要求,承担的任务和推进的特征来看,上海的对口支援工作可分为四个不同的、逐步推进的历史阶段。

(一)上海对口支援的起步实施(1979年—1991年)。1979年4月,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边防工作会议。会议指出,“国家将加强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组织内地省、市,实行对口支援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宁夏,全国支援西藏”。[1]这是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对口支援政策。

在中央第一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四年之后,中央又于1984年2月召开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了由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四川、广东等省市和水电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建材局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43项工程,作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大庆的庆典工程。

1984年9月,全国经济技术协作和对口支援会议在天津召开。会议指出,开展经济技术协作,推动了技术进步;对口支援有了新的突破,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2]会议确定增加上海支援新疆、西藏,广东支援贵州,武汉和沈阳支援青海。

上海积极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按照“支援为主、互补互济、积极合作、共同繁荣”的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管理优势,对口支援云南、宁夏、新疆、西藏等相关地区,帮助提高技术、管理水平和培养人才,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开始实施。至1982年,上海与云南、宁夏共签订各类协作项目251个,其中技术支援项目236个。云南来上海进行技术考察、培训已达512人次,上海去云南传授技术、现场指导的达312人次;上海教育、卫生系统派出讲学团和教师赴滇讲学、任教,并培训各类人员673人次,其中大学进修教师100人次。上海有48个企业与宁夏的45个企业建立了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并为宁夏36个单位培训技术人员425名,派出23批66名专业技术人员去银川各有关企业进行具体帮助和现场指导,向宁夏提供设备155台(套),图纸、工艺设计、配方等资料45套,派出支宁教师53名。[3]至1987年6月,上海与新疆两地间的经济、技术协作项目已突破300项。其中上海正泰橡胶厂与乌鲁木齐轮胎厂联合生产的“回力”牌轮胎已成为供不应求的紧俏商品,上海自行车三厂与新疆自行车厂联合生产的新疆“凤凰”已飞遍天山南北。[4]

上海是对口支援西藏的主要省市之一。到1985年8月,上海和西藏经济技术协作的项目已达20项。上海市印刷公司在1984年年初派出包括胶印、铅印、电工等9名专业人员进藏,协助西藏新华印刷厂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和投产;还举办了培训班,进行技术讲课,把培训班学员的技术水平提高到三级工。1984年年中,上海益民制革厂派出5名技术人員进藏支援,修复了拉萨皮革厂一台红外线皮革烘干机和气流除尘机,安装了处理皮张的转鼓,提高了皮革制品的质量。上海自1974年开始,定期派出援藏教师进藏执教。1984年下半年,上海开始成批接受西藏学员,上海立信会计学校1984年接受西藏学员40名,专门开办了“西藏班”,为西藏培养大专学历财会人员。1985年,上海市教育局将上海回民中学作为支援西藏初等教育的专门学校。1985年9月1日,是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纪念日,为了保证中央安排的43个援藏项目的完成,上海铁路局、民航局根据工程进度需要,及时调整运输计划,把各类工程物资如期运抵西藏。此外,上海有关方面还负责培训包括厨师、电梯维修、电子录像、计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43项工程的管理提供服务。[5]

至1991年,上海与云南、宁夏、新疆、西藏四省区共完成项目1900多项,经济发达省市与民族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取得了显著成绩。[6]

(二)上海对口支援的全面开展(1991年—2001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上海对口支援工作全面展开。1991年9月,国家民委在上海召开“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口支援工作座谈会”,向国务院报送《关于进一步开展对口支援的请示》。国务院于1992年对此作了批复,确定由国家计委牵头,国家民委、国务院生产办共同参加,归口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对口支援工作。

为了确保三峡工程顺利进行,199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工作对口支援的通知》。同年8月,国务院召开三峡工程移民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直辖市及大中城市对口支援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这是我国首次针对“重大工程”进行对口支援,拓宽了对口对援的领域。上海市对口支援四川省万县市(1997年12月,撤销万县市,设立重庆市万县移民开发区和重庆市万县区;1998年5月,万县区更名为万州区)和湖北宜昌县(2001年3月,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1993年1月,上海市成立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领导小组。由此,上海对口支援三峡工作拉开序幕。

1994年7月,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重申了援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进行了具体的分工,確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针。会议提出了“干部援藏为龙头、技术援藏为骨干、资金援藏为附体”的思路,明确由北京、上海等14个省市分工援助西藏7个地市,使援藏任务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省市。其中,上海对口支援西藏日喀则。1994年8月,上海市援藏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996年11月改名为上海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9月,上海市考察团赴西藏,落实上海援藏项目和选派援藏干部事宜。

1996年9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确定在全国开展东西扶贫协作,上海市与云南省建立对口帮扶关系。经两地政府商定,上海14个区对口支援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思茅地区(2007年1月更名为普洱市)、迪庆藏族自治州(2004年增加)的26个贫困县。1996年10月,上海市对口云南帮扶协作领导小组成立。

为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开发,缩小地区间差距的战略目标,1996年3月,中央作出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央安排,上海对口支援新疆阿克苏地区。1997年2月,北京、天津、上海等7省市和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派出一批骨干力量到新疆7个地州和17个区直属单位工作。

在这一阶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上海负责对口帮扶云南省;选派干部到西藏日喀则地区和新疆阿克苏地区,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帮助三峡工程移民安置。至2001年底,上海向4个对口支援地区无偿援助资金8.52亿元,援建项目1650个,其中援建希望学校589所、医院和卫生院535所、白玉兰远程教育网点41个,发放小额贷款1.2亿多元,培训各类干部2.5万多人次。这些工作对受援地区逐步摆脱贫困、提高发展能力、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按照“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原则,选派了一批优秀干部和志愿者支援参与当地建设。到2001年底,上海先后向对口支援地区选派挂职干部296名,向云南选派青年志愿者92人、教师160人,促进了上海与对口支援地区的友好合作。上海立足实现“融合、融通、融化”的目标,积极稳妥做好三峡库区外迁移民来沪安置工作。先在崇明县进行试点,2000年8月接收安置了云阳县150户、639名移民。到2001年底,在沪安置了三峡库区外迁移民856户3646人,另外还吸纳了库区劳务工5100多人。通过对口支援,帮助当地建成移民开发新城区,安置移民9320人。

(三)上海对口支援的巩固完善(2001年—2012年)。进入21世纪之后,对口支援工作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民族地区对口支援、重大突发事件对口支援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

2004年7月,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在重庆市举行。会议指出,要“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实现双赢和共赢,开创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新局面”[7]。针对库区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矛盾突出的实际,上海把工作重心放在增强“造血”功能上,从“筑巢引凤”入手,探索以建设移民就业基地为平台、以援建标准厂房为主要手段、以培育当地招商引资能力为目标的对口支援创新。援建移民就业基地的做法受到国务院三峡办的肯定。2010年1月,国务院三峡办专门印发题为《创新对口支援思路,积极探索‘造血模式》的文章予以通报。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对口支援机制,安排东、中部地区19个省、市对口援建24个重灾县。其中,上海对口支援四川省都江堰市。同年6月,上海市成立了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了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启动。自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对口支援启动以后,为对口援建救灾常态机制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口支援被经常性地用于应对各种重大灾害,逐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资源统筹措施和跨区域救助合作机制。

2009年下半年,我国甲流患者骤增。为了统筹东西部地区医疗救治资源,同年11月,卫生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的通知》,决定建立甲流医疗救治省际对口支援机制。对口支援的形式为技术支持,重点是重症与危重病例医疗救治技术指导。其中,上海市对口支援黑龙江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

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确定,上海市新增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任务。

同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决定,由19个省市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组成新一轮的援疆队伍,开始全国援疆,确保十年内新疆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会议决定调整对口援疆的部分结对关系,其中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由阿克苏调整为喀什四县(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巴楚县)。6月,上海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揭牌。

在这一阶段,上海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坚持“立足大局、扩大开放、服务全国、互融共进”的指导方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工作。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上海围绕扶贫开发、移民安置、援建社会公益项目、培训各类人才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等重点,共投入无偿援助资金21.96亿元,援建对口支援项目2711个;签署经济技术合作项目444个,协议资金609.23亿元;组织实施人员交流、人力资源培训超过8.5万人次。其中,在西藏日喀则地区,投入资金6.27亿元,援建“安康工程”等帮扶项目331个;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投入资金4.15亿元,援建抗震安居房等帮扶项目355个;在云南文山、红河、普洱、迪庆四州市,投入资金8.55亿元,实施整村推进等帮扶项目1803个;在重庆万州和湖北宜昌夷陵等三峡库区,投入资金2.99亿元,实施移民就业基地建设等帮扶项目222个。至2004年8月,上海完成安置三峡移民的任务,共有7519位三峡移民成为“新上海人”。此外,投入82.5亿元,实施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项目117个,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完成。2010年实施对口支援喀什四县试点项目79个,安排资金1.7亿元。

(四)上海对口支援的拓展创新(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制定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向全党全社会发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上海把创新社会治理的思路方法用于对口支援,着力发挥国际大都市的特长和视野,努力做到“中央要求、当地所需、上海所能”,为受援地脱贫攻坚,贡献上海力量。

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为尽快解决贵州贫困和落后的主要矛盾,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对口帮扶贵州工作的指导意见》,决定从2013年—2020年由辽宁、上海等6个省(直辖市)的8个城市,分别对口帮扶贵州的8个市(州)。其中,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

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必须长期坚持,把对口援疆工作打造成加强民族团结的工程。

2015年8月,中央召开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

2016年7月,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在宁夏银川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今年新春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而作为受灾最严重的武汉及湖北,则成了人们的焦点。为了加强对武汉及湖北的支援力度,2月7日,国家制定了全国支援湖北省的对口支援政策,确定了重庆、黑龙江、山东等19个省市对口支援武汉以外湖北16个地市的支援关系。从今年1月24日到3月8日,全国有346支医疗队4.26万人支援武汉和湖北。其中,上海援鄂医疗队最早集结出征。1月24日除夕夜,上海52家医院的136名医务人员组队紧急驰援武汉。上海先后派出9支医疗队共1649名医务人员支援武汉,与全国的医疗队同舟共济,日夜奋战,承担救治重任。随着武汉和湖北疫情的缓解,4月10日,最后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员完成各项任务,回到上海。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脫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疫情影响,要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这一阶段,上海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的工作方针,围绕对口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凝心聚力,积极开拓创新,从基础设施、教育到卫生,从政府、企业到社会组织,上海对口支援的广度日益扩展,对口支援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十二五”期间,上海市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投入资金是“十一五”期间的6倍多。对口地区受援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智力支援取得新成果,产业帮扶收效明显,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在10个对口地区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135亿余元,实施项目3423个,力度全国领先;选派干部330人次、技术人才2300多人次,组织实施人力资源培训约7.5万人次。启动对新疆克拉玛依干部人才支援工作,深化了对独龙族的帮扶工作。在新疆喀什,投入资金92.34亿元,援建“安居富民”和定居兴牧房等项目772个;在西藏日喀则,投入资金15.08亿元,援建移民安居工程及相关配套建设等项目462个;在青海果洛,投入资金9.36亿元,援建高原特色农牧业扶持等项目239个;在云南文山、红河、普洱、迪庆四州市,投入资金13.42亿元,援建以水、电、路、气、房为主的新农村建设等项目1624个;在贵州遵义,投入1.62亿元,援建新农村和民生示范帮扶等项目103个;在重庆万州和湖北宜昌夷陵,投入3.23亿元,援建促进移民安稳致富的产业和民生等项目223个。2017年,上海加大帮扶云南力度,结对关系拓展至昆明、文山、红河、普洱、迪庆、曲靖、保山、楚雄、西双版纳、大理、德宏、丽江、临江等13州市、74个贫困县。

二、上海对口支援的经验启示

回望上海对口支援工作走过的40年历程,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及各区县和有关委办局都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必然要求,和致富思源、加快上海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遵照“动真情、办实事、求实效”和“无偿援助、经济合作、人才交流培训”三管齐下等方针,通过项目合作、小额贷款、建设希望小学、卫生院、试点村以及建设基本农田和安居工程等多种形式,坚持集中集聚、重心下移的原则,扎实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上海经验和上海样本。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对口支援组织体系。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 把对口支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当好第一责任人。每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都有主要领导带队赴对口地学习考察、指导工作。为了统筹推进对口支援工作,上海先后成立了市对口支援三峡工程移民领导小组、市援藏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市对口云南帮扶协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对口支援工作的统筹与协调,形成市、区县、援边干部联络组等多层组织体系。2003年8月,上海进行机构改革,成立了市合作交流工作党委和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建立了市国内合作交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05年4月,以上三个领导小组和上海市国内合作交流工作联席会议整合起来,成立上海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2010年8月,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海市合作交流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并调整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把对口支援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全体会议、市合作交流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中央要求,审议决策重大事项,总结交流对口支援工作情况;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审核确定对口支援资金项目,及时掌握面上动态,具体抓好工作指导和任务落实。

(二)坚持规划引领,完善对口支援政策体系。为做好对口支援工作,上海坚持规划为先导,编制实施《上海市国内合作“十五”计划纲要》《上海市服务全国和对口帮扶“十一五”规划》《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十二五”规划》《上海市合作交流“十三五”规划》等。制定援藏、援疆、援滇、援三峡、援青等专项规划和有关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分工负责,分头实施。出台上海市落实中央对口支援扶贫工作重要政策文件的实施意见,修订完善《上海市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会同各对口地区制订发布上海对口支援项目管理办法,稳步推动对口支援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绩效评估试点工作;对上海市合作交流专项资金资助企业赴各地投资发展政策做出调整,聚焦对口支援地区,扩大资助类别对象,对产业扶贫和公益扶贫工作形成有力支撑。加强与对口地区的规划政策衔接和情况沟通,对援建过程进行无缝隙监管,确保阳光援建、高效援建、廉洁援建,促进了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

(三)注重互动合作,增强对口地区发展动力。上海协助对口地区将政策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潜力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重点扶持旅游、文化、农牧业、民族医药、能源等特色产业发展,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帮助打造一批特色品牌。在产业合作中,上海援滇实现了由传统单一产业培植到发挥优势、规模发展、种养加一体化的特色农业扶持转变,探索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培植了以光明集团云南石斛公司为代表的一批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在云南文山、红河等州市选点建设了5个石斛种植示范园,探索了新形势下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和产业帮扶新模式。[8]在促进产销对接方面,上海援疆团队坚持“走出去”的方针,致力于促进喀什的农副产品进入上海市场,不仅实施了“疆果东送”计划,还在2016年11月建立“沪喀农产品产销合作联盟”,进一步促进喀什农产品在上海市场的销售。喀什地区泽普县金湖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在上海援疆团队的帮助下,创建成南疆首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每年游客人数以20%的速度递增,并带动周边餐饮业等衍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对口地区实际,选派一定规模、素质过硬的干部人才援助队伍,逐步增加专业技术人才比重;通过来沪挂职、来沪轮训、当地培训、专家指导、远程教育等方式,帮助受援地培养基层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帮助提升“造血”功能,推动对口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切实改善民生,确保受援群众获得实惠。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上海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建设特色试点村,加大教育、卫生等帮扶力度,切实帮助当地群众改善民生,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上海与对口地区政府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以试点村建设为对口支援工作切入点,做到资金安排到村、扶持措施到村,真正使农户受益”的思路。从“五个一”(即每村一所学校、一个卫生所、一套电视接收设备,每家建一个沼气池,户均一亩以上基本农田和经济作物)溫饱试点村开始,逐步升格为安居温饱试点村、脱贫奔小康试点村、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等。此方法被《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年)》列为重要载体,并在全国推广。2004年5月,由世界银行发起的首届全球扶贫大会在上海举行,“上海市对口云南帮扶协作反贫困”成为全球反贫困成功案例之一在大会上交流。教育、卫生帮扶是上海优势,也是对口地区最为迫切的民生需求。上海市在规划、计划中加大教育、卫生项目比重,在改善设施设备条件的同时,统筹安排两地教育、卫生机构结对,整体提升学科人才建设和综合保障能力。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云南省政府加强战略合作;上海市与对口地区各类学校广泛建立帮带关系,开展支教带教、奖学助学和“手牵手”交流,增加面向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定招生名额,与喀什、万州、遵义建立“一市三地”职业教育联盟,有5000多名三峡库区中职学生学成后在沪就业。上海市28家三级甲等医院与云南28家州市县级医院结对,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输出等合作,为当地填补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探索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援藏模式,帮助喀什第二人民医院、日喀则人民医院、遵义市人民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社会各界参与,形成全市对口支援局面。2014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要求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上海积极贯彻中央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对口支援、扶贫工作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资助开展活动、进行宣传表彰等方式予以激励,吸引社会各界关注和支持,共同为对口地区脱贫攻坚尽一份力量。近五年来,上海各界向对口地区捐赠款物超过3亿元,帮助乡村中小学、卫生院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福利中心添置设备、软件、图书和开展公益活动。在民政系统和慈善机构支持下,上海假肢厂为云南文山州因战致残人员安装维修假肢1900多条;组织“银龄行动”老专家、青年志愿者赴对口地区接力开展智力帮扶和志愿服务;上海科技馆在喀什等地设立流动科普馆;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捐建名人馆、多媒体教室、音乐课堂;市总工会、市妇联安排职工困难救助和妇女就业辅导;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创的反映喀什和遵义地理人文风貌的电视纪录片《喀什四章》《黔之北》,成为当地对外宣传的“名片”。与此同时,各区也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开展爱心助学、慈善光明行等活动。上海的对口支援在发挥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通过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企业投资、志愿者服务、慈善捐助等活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口支援模式。

贫困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向全世界作出的郑重宣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不论是在西藏的雪域高原、新疆的戈壁滩上,还是云南的彩云深处、青海果洛的藏乡秘境,抑或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库区,还是坐落在崇山峻岭深处的贵州遵义乡寨,哪里有上海的对口支援,哪里就有上海援边干部的身影。现在,党中央提出的打赢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决胜的关键时刻。上海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对口支援工作中强化精准施策、确保帮扶实效,努力发挥上海优势、传递上海温度,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生态旅游、开办特色电商、组织异地搬迁等等,全力以赴助力对口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把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最美篇章,以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政策研究室.国家民委民族政策文件选编(1979—1984)[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1988:242.

[2]我国初步形成横向经济网络[N].文汇报,1984-09-18(1).

[3]上海市人民政府协作办公室.上海内联(1982—2001)[Z].196—197.

[4]进一步发展上海新疆经济技术协作[N].文汇报,1987-06-10(1).

[5]响应党中央全国支援西藏的号召 沪藏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协作[N].文汇报,1985-09-01(3).

[6]发达省市 民族地区携手共走振兴路[N].文汇报,1991-09-26(2).

[7]曾培炎.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暨对口支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4(15).

[8]云南省扶贫办.“大海”拥抱“大山”[J].中国扶贫,2016(2).

本文为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9年度课题“上海对口支援历程研究”(课题编号:2019JG303-BDS9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周奕韵

猜你喜欢
历程经验上海
中国的历程
乐淘淘“先进”经验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乐淘淘“先进”经验
欢乐上海迪士尼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