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工艺中探寻建盏的魅力

2020-09-02 07:07吴兴乾
东方收藏 2020年7期
关键词:器型传统工艺审美

【摘要】宋代是中国陶瓷烧制的辉煌时期,以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为代表的宋代陶瓷工艺为后世所追捧。在五大名窑的光彩之下,以及众多的黑瓷窑口之中,南方建窑黑釉陶瓷为何能独树一帜,深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文人雅士的喜爱?本文试从建盏传统烧制工艺出发,探寻建盏的文化、艺术魅力。

【关键词】建窑建盏,传统工艺,器型,文化,审美

时下饮茶之风盛行,茶道文化也风靡一时。作为茶道文化代表器物之一的建盞,也随着现代茶道文化的风靡而逐渐为众人所熟悉。而近年来建盏也逐渐成为拍场宠儿,海内外拍场所能见到的不仅有古代的老盏,现代新盏也时常出现。2016年纽约佳士得推出的一只“建阳油滴盏”,拍出了1170万美元(约合780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更是提升了建盏收藏的热度。

原产于福建建阳的建窑建盏,其艺术创作在宋代到达极致。宋代经济文化繁盛,艺术审美高度发展,看似简单的黑色釉瓷盏,在一代代窑工的不断探索中,从不断改良的烧制技艺中,人们品味出了其中的奥妙与变化,从单一的黑色调中发掘出丰富的变化。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独具地域代表性的陶瓷艺术,建窑建盏的文化、收藏魅力与它的烧制工艺及器型特点是分不开的。

一只建盏的诞生,总体来说,要经过选矿、瓷矿粉碎、淘洗、配料、陈腐、炼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烧、上釉、装窑、焙烧等工艺流程。这一系列繁杂的工序,饱含了窑工的曲折心路,它不仅需要成熟的制作工艺,还需要窑工的坚定、细心和耐心。

首先是选矿,即采集泥土和釉矿。建窑建盏能够成为黑瓷艺苑的一朵“奇葩”,与建阳本地独有的陶泥、釉料是密不可分的,采集建阳本地优质的陶泥与釉料,经过筛选后置于露天堆放,自然风化。

瓷矿粉碎。在过去,瓷矿粉碎需要借助水力,利用水礁将已经风化破碎的瓷土釉矿进一步粉碎,形成均匀、细腻的粉末;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大大简化了这一步骤,将泥料、釉料放进机礁中进行粉碎处理、精细打磨,让矿土粗细程度适中,也能更好地保障建盏成品质量并提高烧成率。经过机礁粉碎好的均匀泥料和釉料分别入水过滤、沉淀,去除其中的杂质,提取出纯度更高的原料,这就是第三道工序——淘洗。

第四道工序,配料。建阳本地所产胎土有红土、粘土和高岭土等,建盏的坯体正是这几种泥料依一定比例配比而成,不同的比例决定了建盏坯体的颜色和质感。每一位从事建盏烧制的创作者们,对于泥料的配比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得、体会,因此不同比例也成为每位创作者作品的独特标签之一。

第五道工序,陈腐。将泥料和釉料放在密闭的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存放一段时间,时间越长越好,这样能让泥料变得更均匀,提高坯体的强度和可塑性,减少变形率。经过陈腐的泥料在拉坯之前还需经历练泥这道工序,把陈腐好的泥浆倒入布袋,重物压干或进入压干机压干水分,炼泥的目的是将泥料中多余的空气除去或尽量减少,并且使泥料均匀一致。

第七道工序,揉泥。揉泥可分为手工和机器两种,机器揉泥用的是揉泥机和真空练泥机,更加省力有效;揉泥就是纯手工像揉面团一样将泥料反复揉动,揉成大小合适的泥团。揉泥可以使泥料中的分子相互挤压,进一步去除空气,使之更紧实,拉坯时利于成型,也防止后期制作时干燥后开裂的问题。

第八道工序,拉坯。拉坯是当代建窑建盏烧制中保留传统工艺最多的一道工序。手工拉坯时,将泥块放置在转动的轮盘上,用手把泥土拉出预先计划的器型,由于是纯手工,即使是同款器型,大小、轻重、高低都不会完全一样,器型内外拉坯一气呵成。当代建盏工艺中,成型也有用倒模压坯、球模、压高压铸等技术,器型标准,但与传统手工拉坯相比,缺失了器型线条的灵动与神韵。

人们都喜欢看釉面,而笔者觉得一只好盏,首先看的是其胎骨与器型,它们是建盏美感和品质的重要体现,而且精美釉面的形成也与器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建盏从口沿到底部的线条是渐变的,是越来越厚的,这样不仅降低了整体重量,还可以让整只盏的重心更趋稳定,兼顾实用与美观。建盏器型传承于宋代,简洁的线条勾勒整个外部轮廓,线条曲直变化、刚柔相济。曲与直和谐地统一在同一整体之中,这些器物线形对比主次分明,直线显得器型挺拔向上,曲线为主的器型则显得丰满、圆润。线条流畅而又细腻柔和,组合成一种造型优美的器物。传统建盏的器壁线条常常呈倒三角形状,从视觉上冲击了人们追求稳重的习惯,给人以挺拔、有力、向上和简洁的感觉,创造出了沉静素雅的美学风格。

拉完坯后,经过自然晾干即可进行下一道工序——修坯。因为传统建盏胎土的特性,素坯在晾干的过程中很容易干裂,彻底晾干后修坯一方面便于操作,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烧制过程中的成品率。剔除底足,毛坯需要用修刀修出,现代也有拉粗坯里外精修的。有的窑工在修足以后会加上底款,有手刻款和印款两种方式,从宋代开始便是如此。做好一门手艺,少不了的是脚踏实地的磨炼,做盏也是如此。一只盏上的纹路,都是从作者的指纹中摩挲出来的,坚持传统纯手作,天然泥土矿物釉草木灰,最朴素的材料,却可以焕发出手工的温暖和光芒。

等完成修坯后,将所有坯体晾干,那些干燥且完好的土坯,才有机会入窑,进行第一次素烧。素烧的“素”就是未上釉的意思,将没有上釉的裸坯以较低的温度先预烧一遍,温度大概在700℃到800℃之间。素烧能进一步剔除一部分易裂、易碎的素坯,提高烧成的稳定性。烧出素坯以后,去除那些开裂、变形等不合格的坯体,就可以上釉了。釉水是预先调配好的,也可以现配。依据宋代民窑的做法,窑工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微调工序,不经过素烧就将生坯直接上釉,官窑或御窑会进行素烧。上釉看似简单,其实也很讲究,坯体要施半釉和施厚釉,这是建盏的工艺特点之一。宋代束口盏会特意修一条止釉线,以便把控施釉范围。

上完釉后,让釉坯在通风干燥处晾干,就可以装窑了。柴窑用匣钵分装,坯体与匣钵之间要用谷壳灰和垫饼隔开,匣体叠加之间还要涂一层安全耐火的氧化铝粉浆。

古法烧盏采用以木柴为燃料的通天龙窑,而现代大多用电窑,还有用气窑的,也就是运用电力或燃气来加温烧盏。虽然电窑、气窑带程控箱,用温精准,进退自如,比柴窑更稳定,成品率也更高,但依旧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还是得要时不时看着守着,而且电窑气窑不能自动保持还原气氛,依然需要人工投松油柴去控制。

柴窑更为不确定,窑工必须集中精力把控好温度和氛围,多人时刻守住,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在烧窑期间,需要在固定位置放置“火标”,用长钩通过预留的观察窗口勾出火标进行观察坯体成熟的情况,用肉眼揣摩火情。

建窑建盏的烧制,是一个人工之美与自然之美完美结合的过程。从选泥、拉坯到窑烧,每一道工序都与最终的呈现效果密切相关。一窑建盏的烧成,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每一窑都要针对出现的问题和瑕疵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一时的成功并非最后的胜利,需要靠坚持和努力去支撑。建盏工艺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唯一通向远方的路径就是挑战当下的自己。

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建盏的传承之路还很漫长,摸索、创作、经营的路,永无止境。了解过去,把握现在,着眼未来,我们追求的是民族文化中最美好、最优秀的东西,而不是简单的取此舍彼。创造、坚守、传承的火焰,点亮了最本真的匠心,指引着我们走出属于自己、更属于民族的新时代建盏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政、刘丹妮.曲直之别——对北宋官窑之传统文献再解读[J].民族艺术研究,2016(3):137-143.

【2】江鹏飞、李其江、吴军明等.建窑与吉州窑素天目釉瓷的比较研究[J].陶瓷学报,2012,033(003):347-353.

【3】段文华、王莺、吴潇楠等.建盏之初探[J].中国茶叶,2018,040(001):66-68.

作者介绍:

吴兴乾,1975年出生,浙江温州人。福建师范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曾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学习,师从阙梅娇。现为一级/高级技师,中级工艺美术师,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名人,福建省陶瓷文化十大杰出人物,南平市工艺美术名艺人。

猜你喜欢
器型传统工艺审美
慕古而怀今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小羊首圆炉
福州脱胎漆器器型创新设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