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服务型政府的价值逻辑

2020-09-02 07:11阎秦
重庆行政 2020年4期
关键词:服务型公共服务群众

阎秦

服务型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标志,“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价值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要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加快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是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努力建设人民更加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的实践历程

(一)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的历史逻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推开,原有的政府职能特别是经济管理职能出现了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状况,需要对政府职能进行新的界定。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正确发挥政府机构管理经济的职能”,要求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简政放权的原则进行改革。党的十三大提出“使政府对企业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变到间接管理为主”。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与其相适应的政府职能转变加速推进。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党的十五大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在强调优化政府运行过程与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党的十六大提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经过一系列探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任务。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容具体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进入全面深化的崭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明确把服务型政府建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这个阶段,各级政府牢牢抓住简政放权这个“牛鼻子”,以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引领,加强监管创新,优化政府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各类公共服务供给。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了44%,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极大提高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实效。

(二)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的理论逻辑

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是深化简政放权、全面提高政府效能,还是规范行政行为、优化办事流程,服务型政府建设聚焦的都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人民群众的公共服务诉求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动力。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我们党和政府始终注重在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实施有效治理,在政府有效治理中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增效,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能否取得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自身行政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运行体制机制是否顺畅。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始终围绕政府职能转变这个主题,加强服务型政府的体制机制建设,针对政府管理的不同事项,致力于把该管的事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权放足放到位、该提供的服务提供到位,实现不同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目标。在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上,已初步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各级各类基础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切实提升了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效果。

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是走在一马平川的大道上,而要经历各种艰难险阻。面对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我们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世情国情党情,抓住关键问题,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又要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实践探索,为形成共识创造条件,为继续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同时,服务型政府建设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纳入新内容,采用新手段。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强政务信息共享,优化政府服务流程,让人民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三)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逻辑

近年来,我国各地普遍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规范职责权限,把企业与群众的痛点、堵点、难点作为改进政务服务的重点,简化繁琐手续,降低办事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了社会活力和创造力。但是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情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办事人员仍有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这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指明了方向。站在新的时代方位,总结历史经验,针对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短板,围绕持续转变政府职能,全方位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在于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构建起高效廉洁的政府运行体制机制。为此,就要继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将政府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进一步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形成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提升政府效能。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相应地也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类型及途径提出了更高要求。要通过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引导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调动市场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围绕教育、卫生健康、养老等领域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投入,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基础上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标准合理、保障有力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保障机制。

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关键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调动政府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在激励机制上,可以针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际情况,在体现差异化基础上合理设置干部考核指标,把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内容纳入考核指标体系。改进考核方式方法,增强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防止不切实际定目标。强化考核结果分析运用,使政治坚定、奋发有为的干部得到褒奖,使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受到惩戒。通过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性来提升政府效能,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夯实干部队伍基础。

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坚持的价值取向

(一)始终站稳人民立场

站稳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的根本保证,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就是告诫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政治选择,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和核心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最大政治责任。可以说,站稳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站稳人民立场,从根本上回答了党和人民的关系。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子,如果偏离了人民立场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始终强调并切实践行人民立场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提出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服务型政府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站稳人民立场,攻坚克难,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二)始终紧贴人民“获得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句话。时隔5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这句话。把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作为最高价值取向,让中国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转化成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自觉担当,也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但是不能为发展而发展,发展本身不是也不能成为目的。对中国政府来说,发展是硬道理,为人民发展更是硬道理中的硬道理。如果发展成果不能转化为人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不能体现在美好生活货真价实的改善上,这样的发展就没有意义、不可能持续也不值得追求。服务型政府建设要牢牢把握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期盼,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补齐民生短板,讓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要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瞄准深度贫困,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同步推进城镇困难群众脱贫解困,确保小康路上一个都不掉队;要树牢民生情怀,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忧,从群众最关心的事项入手,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解决好百姓息息相关的揪心事、烦心事,织密固牢基本民生保障网;要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专业化,加快构建富有活力,具有效率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三)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一是力争审批更简化。要继续削减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各类职业资格、生产经营许可等准入门槛,让市场主体真正感受到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普遍推行“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都将大幅缩短,大众创业的星火燎原之势不可阻挡。高效实现审批流程简化,需要从源头上转变“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管”的陈规戒律,实现政府定标准、企业做承诺、失信有惩戒的新型协同治理模式。二是力争监管更有力。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并将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开,切实解决执法不公、执法扰民、选择性执法等问题。针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新政府监管方式,运用大数据、风险管理、社会信用等新型监管工具,提升监管水平和效率。在基层监管一线,加快推进综合执法机构机制改革,推动人、财、物等资源向基层倾斜,有效减少监管盲区、降低执法成本。三是力争服务更优质。从根本上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和企业办一件事的视角重塑政府业务流程,做到让人民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以优质服务为企业添动力、为群众增便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幅增强。进一步清理、取消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各类证明。同时,在扶贫、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民生事项上织密覆盖城乡的保障网,让群众都能享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红利。

作者: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硕士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服务型公共服务群众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多让群众咧嘴笑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