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

2020-09-03 07:38
关键词:河南省知识产权区域

段 瑜

(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一、引言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初心是维护创新者的利益,从而鼓励其进行更多的研发投入。越是高精尖的产业,其知识产权保护越密集。欧美国家在知识产权经济方面获益颇丰,不仅有利于其自身经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其科技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中,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将新技术保护好并形成利益最大化是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知识产权建设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密集型产业目录》明确指出,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只占总人口数量的3.4%,但是其创造了10%以上的GDP份额,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极大优势。截至2018年初,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的产出总额占全国GDP的比重达12.4%,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然而近几年,中国GDP增速呈现放缓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快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迫在眉睫。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进入了新的时代,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河南作为全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中部崛起”的核心力量,却面临高校多而不强、人力资源多而不精等各种困难。2016年,河南省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23%,全国排名第15位,相较于2015年下滑了9个名次。在全国各省贯彻创新引领发展战略的同时,河南省正在逐渐落后。

知识具有其他生产要素不同的一面,即它的公共产品属性,或者说它能共享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即便有专利的保护,也难以有效阻止知识的扩散,所以说知识溢出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现象。虽然较高的技术壁垒能够起到天然的自我保护作用,但在商业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有效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个人、企业和国家才是效用最大的。因此,研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今后河南省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和研发支出的增加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Romer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作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他一方面遵照索洛模型完全竞争的假设框架,认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决定了部分产出,另一方面重点分析了知识或者技术资本的形成及其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影响,对解释各国间巨大的收入差距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在该理论的基础上,Helpman对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如何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做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利用动态均衡框架,发现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都会损害其社会福利[2]。但是Lai&Qiu通过建立多部门的南北国家模型,发现南方大多数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普遍较低,这些国家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提升对所有国家都是一次帕累托改进[3]。对于是否存在最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Kwan&Lai利用修正后的新经济增长模型和美国的经验数据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认为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虽不利于技术的溢出,但是对于社会的福利变动影响较小,而较低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却会对社会造成较大的损失[4]。

研究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是对其进行准确的测算,Ginarte&Park以专利法为依据,提出从参与国际条约情况、专利法保护的范围、具体的执法情况、专利的保护年限、权力丧失的保护等5个方面对110个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了初步测算,简称“GP指数”[5]。中国学者韩玉雄和李怀祖按照上述方法对中国1984—2002年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进行了测算,发现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超越部分发达国家与实际不符,认为应该将立法与执法水平考虑其中[6]。姚利民和饶艳也对GP指数法进行了修正,引入“执行效果”指标,对中国2001—2005年各个省份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进行了测度,发现各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7]。李平等(2013)运用内生门槛得到了自主研发和三大技术引进渠道的最佳知识产权门槛值,证明了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给出了中国的最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区间[8]。此后,李平等(2019)通过2003—2015年中国各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三大技术引进渠道中的对外直接投资渠道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知识产权保护对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也呈“倒U”关系[9]。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关于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并且大多采用了门限回归的方法,未从空间地理的角度分析,相邻地域间的相互影响被忽略。因此,本文尝试采用空间计量方法,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结合当地现状,利用2006—2017年各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析河南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其内部创新溢出的影响。

三、基础模型构建、指标说明以及数据来源

(一)基础模型构建

本文仿照Lichtenberg&Potterie在研究国际R&D溢出时的思路[10],将基础模型设定为:

(1)

(2)

(二)解释变量的界定和度量

1.核心解释变量prit的度量。知识产权保护最普遍的方法是1997年提出的GP指数法,韩玉雄和李怀祖则在GP指数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执行效果,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类似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普遍问题,即立法与司法的非统一性。本文沿用其思路,利用公式prit=F×PG,度量了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其中,PG代表立法水平,立法达到较高水平时,就会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本人沿用了韩玉雄和李怀祖测算的数据。F代表实际执行比例,分为6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实际执行比例的测算

(3)

其中,σ为研发资本折旧率,参照Coe&Helpman的做法取5%[11],RDit是各地区的实际研发投入,该项由名义研发支出通过固定资产价格平减指数得到。基期的实际R&D存量则参考张军和单豪杰等提出的方法计算[12-13]:

(4)

其中,g为2006—2017年河南省各个地级市研发投资金额增长率的平均值。

(5)

4.hit的度量。区域创新产出重在“质”,而不在于“量”。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人力资本(1)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各个地级市在校大学生数*10000/各个地级市常住人口。质量的影响不言而喻。拥有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力资本才是创新产出的主体,所以本文参考鲁元平等的测算法,测算出河南省各个地级市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作为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15]。

(三)数据来源

考虑到河南省统计年鉴从2006年开始有了较为全面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文选取2006~2017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所用到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律师统计年鉴》、各个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世界银行数据库。

四、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计量实证研究

(一)空间自相关性的判断

现实世界很多因果都会产生区域间的相互影响,即存在空间效应[16]。考察数据是否存在空间相关性应该是决定是否运用空间计量的第一步。莫兰指数就是度量数据空间自相关性的核心工具:

(6)

通过(6)式,对2006—2017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创新产出指标进行空间依赖性检验,得到各个年份的莫兰指数,如表2所示。

表2 河南省各地级市专利申请量全局莫兰指数

通过表2可知,河南省在2006—2017年间,Morans'I有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河南省各地级市之间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效应先上升后下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交通和信息传递的成本降低,使生产技术的扩散更加便捷,降低了地理临近的影响,也可能是知识产权保护的提高增加了技术溢出的难度,使得创新区域逐渐分离。除了2006年和2007年以外,其他年份的Morans'I均大于0,且大多数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河南省的创新产出是具有空间集聚效应的,即具有较高创新产出的城市之间是趋于临近的,并且相邻城市之间的创新产出具有相关性,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然而,Morans'I只能反应全局的空间相关性,表明是否存在空间集聚现象,但是却无法反应具体某些区域的集聚现象。若想知道区域i附近的空间集聚状况,可以使用“局部莫兰指数”(LocalMorans'II):

(7)

为了便于分析,本文随机选取三个年份局部莫兰指数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如表3所示。

表3 河南省专利申请量的局部莫兰指数散点分布(2008、2012、2016年)

由表3可知,河南省的创新产出还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的。处于(高-高)创新集聚的城市主要有郑州、平顶山、焦作、洛阳,这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大量矿产资源,并且附属实力强劲的本科院校和众多的科研机构,是全省的工业支撑,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和投资,从而更有利于城市的创新产出。处于低-低空间联系的城市占了总数的1/3,分别是周口、信阳、驻马店、安阳、漯河、商丘,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并且距离省会城市郑州较远,与外省接壤,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所以创新产出较差。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河南省各地级市创新产出分布和其知识产权水平的关系,本文用GIS软件进行了空间图像处理,下面给出2006年和2017年各个地级市的具体情形(图1-图4)。

图1 2006年河南省创新产出分布

图2 2006年河南省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图3 2017年河南省创新产出分布

图4 2017年河南省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从上面的地图可以看,河南省的创新产出大致分成五个梯队,具有“中心—外围”的特征,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周围城市群为衬托,并受其影响,创新产出连年攀升。创新产出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密切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越高的区域,其创新产出水平也就相对较高。并且创新产出相对较低的“灰色地带”也随着时间逐渐减少,除郑州外其他城市的创新产出水平差距也在缩小,呈现大片相连的空间特征。其中,新乡的变化很好地印证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古语,从2006年的创新“第三梯队”上升至2018年和2016年的第二梯队,原因在于新郑机场的建立大大便捷了国内外贸易,新郑交通设施的完善和郑州对新乡的大力扶持,使得新乡的发展令人瞩目。上述内容进一步说明了传统的估计方法忽略了空间地理因素,会导致估计结果出现偏差,甚至和事实不符的情况。所以本文在研究河南省区域创新溢出时将利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检验估计。

(二)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根据基础模型(1)式,本文构建空间滞后和空间误差模型:

空间滞后模型(SLM):

(8)

空间误差模型(SEM):

(9)

其中,参数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W·innoit为空间滞后因变量,反映临近区域的行为对本地区的影响。W为18×18的空间权重矩阵,参数β的大小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εit和μit为随机扰动项,γ为空间误差自相关系数。

(三)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对于面板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可以保证估计结果的有效性,本文借鉴宋煜豪的做法,对数据进行了ADF-Fisher和LLC检验[17],确保结果的正确性,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由上表可知,两种检验均显著地拒绝了面板数据包含单位根的原假设,认为本文的经验数据为平稳过程,所以可直接运用数据进行回归检验。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为了比较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的结果和传统OLS回归的差异,首先对模型(2)进行普通OLS回归,然后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L)对SLM模型和SEM模型进行估计,并将两个结果进行对比,如表5所示。

表5 OLS回归结果

从上表可知,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大多为正相关,且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最大,即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各城市的创新产出量预计增加41.85%,这充分说明了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其P值较大为0.119,不能满足10%的显著性水平的检验,这可能是由于忽略了空间相关性造成的统计偏差。FDI作为国际技术溢出的一条重要路径,其对河南省区域创新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其影响程度远远超过进口贸易渠道。FDI总额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预计使区域创新产出增加0.395%。各个地级市的R&D支出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也是起到了积极的正向作用,R&D支出每增加1%,将引起各区域创新产出量增加约0.381 5%。人力资本相较于知识产权保护来说,对于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就明显小了很多,各地区人力资本每增加1个单位,各城市的创新产出量预计增加0.125%。但是国际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和区域创新产出呈现负相关,并且知识产权保护变量的不显著等不太符合经验逻辑的结果可能就是因为忽略了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相关性而出现统计有偏误,因此下文使用空间计量模型进行二次估计,如表6所示。

表6 空间计量模型回归结果

由表6可知,空间效应下的SLM模型的R2和SEM模型的R2均大于普通OLS回归的R2,即考虑空间效应模型的拟合优度更佳,所以将空间效应纳入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再对两种空间模型进行对比发现,SLM模型的拟合优度和Log-likelihood均高于SEM模型,且SLM模型的Spatial rho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豪斯曼检验为负值,因此本文选取随机效应SLM模型进行分析。

SLM模型的Spatial rho显著为正,表明样本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交互作用,相邻地区的创新产出每增加1%,将使得本地区的创新产出增加15%左右,即创新产出是存在溢出效应的。通过OLS和SLM模型的系数对比可知,在SLM模型中,各地级市R&D支出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均大幅提升。R&D支出每增加1%,将使得区域创新产出量增加约0.495%;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使得区域创新产出量增加约78.65%,且临近地区间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具有显著的相互影响,由此更能看出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区域创新产出的重要影响。在人力资本hit方面,两个模型估计结果大致相同,但是相较于R&D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程度而言,人力资本影响较小。人力资本和R&D作为科技创新产出并驾齐驱的重要驱动力,却存在着不协调、不平衡的情况,原因可能是河南人力资本整体质量偏低,从而创新产出能力较差。若缺乏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即使科研经费充沛,创新产出也会较低,并且在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中产生的技术溢出时,其吸收转化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因此FDI的系数较小,仅为0.137 3左右,即外商投资额每增加1%,区域创新产出量增加约0.137 3%。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06—2017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创新产出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了其创新产出的分布和溢出效应,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对其创新产出的显著影响。通过研究发现:(1)河南省的创新产出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特征,以郑州、洛阳为核心,其他城市环绕并呈现逐级递减的空间特征。各相邻地级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相邻城市间的创新产出行为会相互影响。(2)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最大,这表明河南省还需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建设,保护创新主体的利益,才能增加其创新的主观能动性。(3)河南省各地级市对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吸收能力较差,这与其人力资本水平较低有着直接的联系,加大人才培养,防止人才流失亟待解决。

由上文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诸如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航空港经济区,充分发挥郑州“创新领头羊”的作用,利用其辐射效应,将河南打造成中部地区创新中心。二是要为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特别是在创新产品处于“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在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时,要注意因地制宜。虽然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减少外商高新技术方向直接投资的顾虑,会使得外商加大投资额,但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产出较低的地区,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会增加企业的模仿成本,不利于其吸收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成果,降低地区间的技术溢出效应。其三,高素质人才不仅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吸收外来先进技术的重要保障。河南省要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以及防止人才流失方面加大投资并辅以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人才环境,聚集行业的精英,给予丰厚的项目金额,开通解决专业人才就业住房以及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的“绿色通道”。同时大力扶持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建设,对于重大科技项目研发和先进产业的孵化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

猜你喜欢
河南省知识产权区域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分割区域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