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

2020-09-03 07:51张向前
科技和产业 2020年8期
关键词:泉州市泉州集群

王 焰, 张向前

(华侨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 福建 泉州 362021)

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逐渐成为我国综合实力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和支撑。在当代产业科技创新推进和国际生产分工体系调整的背景下,由于先进制造业在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型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已成为未来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

福建省是制造业大省,其制造业的发展格局和态势受到格外关注。2009年5月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1],支持和推动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并明确指出将福建省定位为“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而泉州市作为海西经济区城市中经济总量较大、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之一,在制造产业领域具有先发优势,如地域板块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等,2018年,泉州市全年工业增加值为4 346.46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2%,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近90%,经济总量在福建省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泉州制造业对福建省工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海西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工业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强调泉州的特色引领地位。2016年8月,泉州市政府发布了《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同年12月,国家工信部原则同意《泉州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实施方案》,这意味着泉州市在优化制造业总体布局,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动力支持。但当前泉州仍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存在产品附加价值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环境保护能力不够、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泉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思路进行较为系统的专门研究,借助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使泉州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优化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规划和科学布局,打造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新模式,以期为“中国制造2025”在全国范围内加快落实提供典型经验和示范引领。

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先进制造业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是信息技术创新和组织生产经营方式创新相融合的结果,其概念涵盖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内部服务功能组织方式三个范畴的创新[2],先进制造业具有制造技术前沿,产品附加值高,管理水平领先,国内或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生产过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态化、系统化和集成化等特征[3],而先进制造业基地则是先进制造业产业和空间集聚的产物,是由企业、政府、供应商、客户及相关中间服务机构等有机体组成的经济区域和空间形态。

中国制造业的“先进性”和“新型化”发展程度可从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创造能力、能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多个内容体现[4],已有研究表明,科技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挥关键带动作用。就制造业本身而言,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动态变化受到自身研发活动的投入强度和其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的正面影响[5-6]。王家庭等[7]比较了不同地区和行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力,认为我国当前制造业增长由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的特征明显,科技创新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黄群慧等[8]认为互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减少交易成本、资源错配和提高创新力度,进而促进制造业整体生产效率和制造企业生产率提高。就制造业转型升级而言,科技创造和技术更新是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最重要驱动力,Yang等[9]认为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跨界融合是中国制造业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张琴等[10]从知识外溢效应、竞争效应和协同效应三个角度验证了科技服务业集聚能有效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李靖华等[11]认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应转向制造企业服务化价值创造,由聚焦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转向聚焦服务创新[12]。就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而言,先进技术支撑和多元化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仅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其开放式发展的重要措施[13]。杨畅等[14]指出科技要素是先进制造业研发基地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内容,增加科研投入和培育区域创新引领能力有利于制造业摆脱长期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国际生产价值链中低端的局面。此外,为防范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陷入“过度去工业化”误区,应该在我国东部地区着力推进深度工业化,并在西部地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15]。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厘清科技创新对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内在影响和耦合关系,总结泉州市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发展现状和不足,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对加快泉州市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有所裨益。

2 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耦合关系分析

2.1 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2.1.1 科技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竞争能力的核心内容

科技创新是提升先进制造业和先进制造基地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第一,自主创新能力是现代制造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企业创新涉及生产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方式、组织方式等多个方面,科技创新是制造企业建立稳定持续的竞争力和提高行业内影响力的重要前提。第二,科技创新在相关产业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和渗透效应,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科技企业密度较大,便于开展技术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在产业间正向溢出效应的最大化,增强先进制造产业的整体实力。第三,制造产业的科技研发和技术更新符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发展趋势的现实要求,有利于助推科技服务业的形成,推动生产方式向智能化和精细化转变,提高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强化制造业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国际产业竞争格局调整带来的挑战。

2.1.2 科技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驱动

先进制造业形成主要源于两种演化路径,一种是借助高新科技或先进的制造技术,将传统制造产业改造升级成为先进制造产业,另一种是将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直接运用于生产实践而形成的先进制造业。一方面,将高新技术渗透至制造业生产,可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和带动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升级,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劳动生产要素质量和产出质量,从而改变我国原有产业结构中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比重较大的格局,驱动传统制造业向高技术、低污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成果可运用到制造业生产体系,如自动化运作,智能化制造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链各关键节点的技术含量,增加制造产品的附加价值,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引导制造业不断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

2.2 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带动科技创新

2.2.1 先进制造业集聚为科技创新提供合作条件

首先,一般而言,在知识聚集和技术密集的区域,科技资源向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新技术的产出效率更高[16]。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先进制造行业集中的表现,拥有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群体,为提高科研创新和技术更迭效率提供条件。其次,产业集聚有利于区域内各主体的互信合作,从而促进集聚区内跨界合作网络的建立和创新网络的形成[17],帮助实现创新资源由成员共享,达到利益最大化和创新成果最优化。最后,不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先进制造基地为区域内的行业和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合作、协同创新以及优势互补提供了更多可能机会。

2.2.2 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竞争效应倒逼科技创新

先进制造业基地聚集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不同企业具有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技术核心,产业集聚使同一或相近行业的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市场提供上存在更为激烈的竞争性,且这种竞争程度伴随着集聚程度的增强而提高,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促进产品升级,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等,以更高专业化的成果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竞争效应有利于激励和倒逼企业的科技创新。当前制造产业链竞争的制高点在于高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型服务业等微笑曲线中上端的产业,现实的竞争格局进一步促进企业寻求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转型和升级。

2.2.3 先进制造业基地有利于制造业技术扩散与传递

先进制造基地在生产、管理和技术上均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集聚区内的制造企业通过不同形式的竞合关系,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知识和技术的外溢效应[18]。先进制造业基地作为同类或相关产业专业化高度集群的载体,具有整合优势、互相学习和知识溢出的内在机制,能够为从业人员、新科技、新知识和新产品提供交流平台,从而推动在制造行业内产生技术扩散和知识传递,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行业的综合技术层次,实现企业在整个价值链的增值过程。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能力是先进制造业基地培养核心竞争力、驱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同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对科技创新具有显著带动和促进作用,二者间互动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互动关系图

3 泉州市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3.1 泉州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

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先进制造业建设的必要保证,从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方面分析泉州市近年来的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就创新投入而言,如表1所示,2010—2018年泉州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显著增长,9年间R&D经费支出增加近3倍,R&D投入强度自2015年略有下降,但整体上表现为上升态势,2016年泉州工业R&D经费投入达67.14亿元,对工业生产创新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2018年,泉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达14.69亿元。就创新产出而言,如表2所示,泉州市近年来的专利成果产出呈明显的波动特征,除2014年和2017年出现短暂下降外,其他年份均为增长状态,尤其是2014—2018年为大幅度增长,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积至9.99件。泉州市技术市场活跃度增加,但年际间波动较大,如2016—2018年技术合同金额分别为462 721、8 387.56和9 917.83万元。整体而言,近年来泉州市高度关注科技创新对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成果产出得到显著提升。

表1 2010—2018年泉州市R&D经费支出情况

表2 2010—2018年泉州市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

3.2 泉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情况

近年来,泉州市工业持续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2010—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如表3所示,其占GDP的比重均在50%以上。作为工业的主要成分,泉州市制造业生产规模较大,2018年制造业(规模以上)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95.97%,但泉州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仍占据主要地位,2018年泉州纺织鞋服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约67%。

表3 2010—2018年泉州市工业增加值及其占GDP的比重情况

为了进一步优化制造业结构,当前泉州市重视产业集群,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制造业成长的突破口,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2018年,高新技术产业全年增加值达637.39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新兴产业增加值为102.9亿元,但与传统制造业规模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此外,泉州先进制造业正在逐步从单项技术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变,注重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园区的建设,2017年,福建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泉州整合晋江集成电路产业园区、南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安溪湖头光电产业园区三个园区,设立省级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构建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0个,创新型(试点)企业279家,2018年泉州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共508家。当前泉州产业集聚程度上升,已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以及建材家居五个千亿的产业集群,特色产业群和新兴产业集群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虽然当前泉州市制造业还存在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比重较小,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制造业基地未能实现产业有效整合等问题,但总体而言,泉州市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重视,增加投入和建设力度,先进制造业发展符合未来制造业优化发展的整体趋势,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4 泉州市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现存问题识别

4.1 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薄弱

泉州市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体现在科研投入不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泉州市加强了科技的资本投入,但就投入强度来看, R&D经费投入强度在1%左右浮动,这与制造强国仍存在很大差距,如2014年韩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达4.29%,日本为3.59%,泉州市科研投入总量有待提高,投入结构不够优化。另一方面,泉州制造业的主体部分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价值较低,较多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先进制造科技上缺少关键技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性创新能力、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等不足,2016—2018年,泉州规模以上企业开展技术研发的比重从15%提升到 41.1%,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必须持续重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才能逐渐克服创新动力不强,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科技实力薄弱等问题。

4.2 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储备不足

高端科技人才是企业建立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总体来说泉州市创新人才储备需进一步加强。泉州市当前科研创新人员数量不甚乐观,2018年,泉州市R&D人员共35 769人,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21 751人年,与福州市、厦门市都存在明显差距。此外,2016年泉州制造业从业人员约240万人,但就人才培养而言,泉州各大中专院校中专业与制造业领域相关的在校生约7.3万人,当前技术人员和高端技能人才培养仍不能完全满足泉州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劳动力结构性过剩和高级人才短缺并存。在泉州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和建设“泉州制造2025”过程中,对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科技工程师、高级蓝领工人等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和制造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缺口将可能进一步扩大。

4.3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未能实现有效衔接

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很大一部分源于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运用于产业技术创新,泉州市当前还存在专利发明的技术转化效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受阻、科技创新产业化推动不足等问题。一方面,泉州当前的科技发明的成效需要加强,成果产出效率需进一步提高,2018年,泉州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迅速,达9.99件,仍不及11.5件/万人的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泉州市科技链和产业链尚未实现有效融合,科技创新的技术成果和科学发现的研究成果难以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力中,此外,以科技创新为节点的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效应和先进制造业创新生态系统还未真正建立,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能最大程度发挥,因此科技创新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先进制造业发展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难以发挥有效带动作用。

4.4 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发挥较低

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具有专业化分工、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关联效应的生产系统,当前泉州在建设高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第一,泉州市中小型制造企业数量较多,产业规模偏小,具有要素整合和带动能力的大型制造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集群的整体层次不高。第二,当前泉州制造业还处在产业集聚的初级阶段,产业集群的关联程度较弱,产业间的网络化协同创新体系和良性竞合机制尚未形成,难以发挥集群协同增效的带动作用。第三,泉州制造业民营企业较多,对行业内专业化分工协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不能最大发挥。此外,泉州市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区域发展配套服务能力不足。

5 泉州市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的路径与建议

5.1 促进创新能力培养,驱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保证泉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一,不断提高制造企业的研发和创新经费投入,增加其原始创新供给量,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条件支持,同时优化工业创新经费的投入分配,投入重心向先进制造业、高科技新兴产业倾斜,借鉴日本的科研投入模式,将企业研发经费主要集中在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第二,鼓励企业创新意识的培养,将企业作为工业创新的主体,做好科技金融合作工作,借助政府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基金和民间投资引入,对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发明和自主创新实践给予资金支持,并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定政策优惠和奖励。第三,大力培养先进制造企业,分类管理和扶持高科技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成长性好、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适应性强的科技企业,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

5.2 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持

先进制造业的技术要求增强了其对专业化知识密集型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提高了对专业技术人才优势培养的需求,先进制造业基地竞争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泉州应进一步建立多元化、灵活性的人才引进措施和人才培育模式,一方面,优化人才合作和人才保留政策,引进外部优质人力资源,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避免优质劳动力流失。另一方面,丰富科技人才培养方式,根据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要求,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和深度合作,共同培养高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提高专业技术和职业技术教育,建设制造业科技人才储备基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新动能。此外,泉州应继续推进和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对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给予精准的经费扶持和资金补助,持续为技术创新和制造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3 加强协同创新,增加先进制造业发展动力

通过加强产业集群的创新合作和区域协同创新,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发展动力。第一,区域合作创新。泉州可依托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机遇和台湾高科技产业西移的背景,增加与台湾的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加深与台湾制造业的深度对接,吸引其高新技术产业来泉投资,借鉴其先进的产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第二,多主体协同创新。泉州可进一步深化制造业企业、高新技术园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在互联网、云计算、新材料、智能技术等高科技前沿领域展开合作研究,建立完整的产学研技术研发合作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第三,企业集群的合作创新。建立制造业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中小型制造企业融入企业协同创新的合作网络,共同整合科技资源、共享创新成果,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5.4 完善配套服务,健全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

科学的产业配套服务计划可以为企业提供关联性服务信息和中介平台,是泉州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第一,促进创新链、资金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科技服务机构,链接全国性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优化创新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服务平台的建设,提高创新项目和技术的孵化成功率。第二,在泉州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统筹资源,强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配套发展,如信息服务业、物流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提供专业性和规模化的配套支持。第三,做好科技运用和保护工作,构建先进制造生产的知识保护机构,运行专利维护的服务平台,维护科技成果的合法权益。

5.5 优化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当前泉州主导的产业集群为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家居建材和机械装备,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是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着重培育智能制造产业、信息技术产业、半导体产业等新兴科技产业的新集群。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用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改进制造企业生产方式,并通过集群产业的合作过程延长产业链,将传统制造业向产业中高端转移,强调生产研发、品牌建设、文化建设和营销管理等环节。另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科技新区,合理规划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园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化和集群化,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增效作用。

6 小结

在泉州市加快推进“泉州制造2025”和探索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最关键的驱动因素。因此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对先进制造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影响等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耦合关系,即科技创新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竞争能力的核心来源和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为科技创新提供竞合平台和科技传递契机。以泉州市为例,通过对其科技创新工作情况和先进制造业建设现状的分析,指出当前还存在创新能力薄弱、人才储备不足、创新链和产业链未能有效衔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发挥低等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创新能力培养,驱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智力支持;加强协同创新,增加先进制造业发展动力;完善配套服务,健全先进制造业发展平台以及优化产业集群,推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猜你喜欢
泉州市泉州集群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 优秀少儿美术作品展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培育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