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亚平:千锤百炼打磨生态旅游路

2020-09-03 15:19陈楠枰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亚平交通公路

文/本刊记者 陈楠枰

个人简介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中共党员,研究员。

被评为“交通运输行业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中国公路学会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北京市第十届、第十一届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进步奖专家库专家,交通科技项目专家。

她,从“天路”出发,小试牛刀,白山黑水间,躬耕不辍。怀揣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信念,以资源承载力为尺,以最大限度保持公路与自然和谐为己任,将一条条绿色公路轻轻放在了祖国大地上。

她,探索“交通+生态旅游”新途径,不畏艰险,勇敢寻路。坚持以绿色思维为本体,以人文关怀为目的,串联起中华民族的瑰丽山川和富饶文脉,让公路美起来,让游客在路上慢下来。

她,在对外交流时总要夸奖一番团队里茁壮成长的新鲜血液,希望“新人们”都能成长为知名专家,不遗余力传授技术经验,分享技术探索机会,以期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她,就是我国交通环境保护理念建立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孔亚平。曾行走“天路”,把绿色生命留在青藏高原,如今除了专注于让路“绿起来”“美起来”,更希望通过打磨旅游路,让沿线百姓“富起来”。

“天路”旁严守生态底线

2002年夏天,刚刚研究生毕业的孔亚平穿着羽绒服踏上格桑花盛开的青藏高原,作为“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项目团队里为数不多的女性,坚守在海拔4500多米的高处,一干就是4年。

“初次入藏,刚到那曲,我的高原反应就特别强烈,头疼、胸闷得厉害,那种活不过去了的感觉直到现在仍记忆犹新。可是刚毕业就能参与这么重要的课题,机会难得。我就硬扛着,偷偷向宾馆要了枕头式的吸氧包,却越吸越干,熬过一星期才慢慢缓解,也不知道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有时临时住在驿站,没条件男女分房睡,七八人一间屋,上下铺拉帘儿,我作为课题组里唯一的女性也只能凑合着一起,同事们都开玩笑说‘男女同居’。一两个月洗不上澡是常事。手机没信号,打电话要跑到较远的小镇上寻找公用电话。”

尽管过去了18年,但回忆起当时艰苦而恶劣的工作场景,孔亚平仍是笑中含着坚韧。不过,通过“天路”历练也带给她无尽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彼时,国家正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着重解决开发中遇到的环境保护问题。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中华水塔”的青藏高原,既是珍稀野生动物的天然栖息地和高原物种基因库,也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青藏高原上修路,不仅要警惕公路建设可能带来的植被退化,还要严防因植被破坏带来的水土流失甚至是斑秃式沙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在专家的带领下,经历重重失败后,研究团队最终研究提出了一套青藏高原公路建设的植被保护技术和水土保持技术,为青藏高原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为了让青藏公路沿线植被得到快速恢复,并保证沿线植被不受外来物种入侵,我们将含有乡土植物种子的牛羊粪与筛选的先锋植物种子、土壤添加剂等按比例掺合在一起,人工种植的先锋植物在先期起到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小环境的作用,并和牛羊粪中长出来的乡土植物之间形成自主竞争,经过长时间的演替形成乡土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令孔亚平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十几年演替,如今青藏公路路堑边坡实验段的植被恢复盖度已经达到了90%以上,高寒区的公路边坡植被恢复问题终于有了漂亮的解法。

2007年12月,孔亚平主要参与的子课题“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获得中国公路学会一等奖。2009年1月,“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然而,孔亚平的收获却远不止此。“从校门到工地,刚毕业就有机会参与重大课题研究,并成为项目第二负责人,一方面能跟着很多国内知名专家学东西、长见识,将从书本里学习到的知识与具体工程实践融会贯通,另一方面,胡长顺教授严谨求是的科研精神,陈济丁副院长为保护生态契而不舍的工作作风,更至今都时刻影响并激励着我。可以说,四年的高原科研经历对我是一段很宝贵的经历,也为我以后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基础。”她说。

做公路建设中绿水青山的守护者

2014年,为了扎实推进绿色公路建设,从源头避免环境破坏,孔亚平和团队开始把研究重心前移,参与绿色公路的方案策划与现场跟进,为绿色公路建设提供全过程的技术咨询服务,全面指导项目实施。将精心雕琢的作品意识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思维融入到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支持工作中,打造行业标杆和样板,是孔亚平在初入鹤大高速提供技术支持时,暗自定下的自我要求。

“长白山黑土是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资源,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和乡土植物种子,不但能为公路边坡、临时用地生态恢复提供养分和种子库,提高生态恢复效果,还能大大节省后期工程绿化费用。”同时,他们还注意到,长白山区植物种类繁多,如何有效提高公路施工中植物资源保护的针对性和实操性,加强生态选线、施工信息化管控、保护效果复查等措施至关重要。

“我们在鹤大高速共收集了大约230万立方米的表土,全部用在了后期的绿化恢复中,保护原生态环境约9万平方米,保留乔木约7.6万余株,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效果。”一项项绿色科技创新得以成功应用在鹤大高速建设过程中,有效保护了公路沿线的植物资源和表土资源。

不仅如此,孔亚平还和团队一道,在技术支持中充分发挥团队技术研发优势,研究构建了基于生态补偿的湿地营造技术,在雁鸣湖、贤儒互通区营造了仿自然湿地,为公路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研发了多介质生物滤池耦合潮汐流人工湿地技术,让冬眠微生物活跃起来,应用此项技术的靖宇服务区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冬季稳定达标的服务区污水处理工程;创新提出了公路野生动物通道设置技术方法,在靖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段落及其他敏感段落,设计改造了9处野生动物通道;提出了公路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充分挖掘公路沿线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特点,打造了九个独具特色的景观段落……

早期介入,全程参与,一线咨询,确保实效,深耕细作,厚积薄发,一场技术支持,不仅让孔亚平和团队成功在吉林大地的白山黑水间以生态之笔书写出壮美神奇的“绿色长龙”,同时突破了多项行业技术难题,在科研成果方面取得累累硕果。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要把路修进去,但不能把破坏带进去。”多年来,孔亚平和她的团队一直坚定保持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由更多关注植被恢复,建立乡土植物群落,扩展到包含服务区污水处理、敏感水体路段的路面径流收集处置、公路建设中的水系联通等内容,再延伸到公路建设中野生动物的影响及保护措施等。说起野生动物保护这个话题,孔亚平非常自豪,这个研究方向也是近十年新开辟的,并在院支持下成立了专门的基础创新研究团队。十多年来,这个年轻的小团队开展了大量的长期野外跟踪监测,对典型区域公路建设对藏羚羊等典型野生动物的影响规律及野生动物保护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公路大中型兽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通道设置技术体系。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多项资助。项目成果非常丰硕,获得专利成果10余项、出版专著10部,并包括一部英文专著,研究成果输出国外,获得欧洲交通生态学会和北美野生动植物保护学会两项大奖,发表论文56篇(SCI/EI收录9篇),支撑了有关国际标准和行业、团体标准编制,并成功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国青藏和东北地区多项国内外公路工程,社会环境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从基础研究到技术研发,形成专利和技术指南,在行业内外推广应用,逐渐形成更全面的技术体系,并衍生出由点到面到体系到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全过程环境保护理念,孔亚平和她的团队始终坚持把绿色思维贯穿公路建设的全过程,每个过程和环节都以实实在在的成果诠释着对绿色发展的深刻理解。

如今,《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将绿色交通廊道建设确定为绿色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绿色公路建设技术体系基本建立,《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指南》等绿色公路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出台,随着鹤大高速等一批绿色公路示范工程建成,公路建设与环境更加协调,工程质量安全耐久性显著改善,绿色公路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在行业内广泛推动。这些成绩的取得,这一良好局面的形成,无不凝聚着孔亚平和她的团队多年来在绿色公路领域的默默耕耘和奉献。但同时,孔亚平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公路行业发展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资源环境约束,公路建设的绿色转型升级要达到不断提高的生态文明要求仍然任重道远。“未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交通运输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加强生态敏感区‘无害化’穿越技术以及公路工程‘无痕化’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持续提升绿色公路的生态环境友好度。”孔亚平认为,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是公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这就需要政策支撑和技术手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团队已经着手开展了涉及生态保护红线的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对策研究工作,着力以解决目前政策瓶颈问题”;“我们一直在巩固传统技术优势,同时加强关键技术研究再求突破,进一步增强技术的实用性,做好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近年来,在近自然植被保护、动物通道建设、湿地联通修复、桥面径流收集处理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在安徽、河南,我们还探索开展了公路建设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与节能降碳技术研究”……谈到团队开展的工作和成果,孔亚平如数家珍。作为绿色公路的谋划者和缔造者,对于绿色公路未来的谋划,孔亚平眼光则更为长远,她说:“开展面向交通强国建设需要的绿色公路建设政策研究与制度顶层设计,强化绿色智能化建造与维养、生态化工程构造物建设、路域生态廊道建设与交通噪声污染治理等绿色公路技术开发,与公路绿色转型发展一样大有可为。”

激发交旅融合新动能

十年前,孔亚平开始参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从此一头扎进了修建旅游公路的梦里。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何有机联系在一起?绿水青山怎么变金山银山?孔亚平认定,这个过程中必须交通先行。而从此,路在景中,景在路上,就成了她脑海中生态路建设的“升级版”。

在孔亚平看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我国旅游业迎来了井喷式增长的良好机遇。同时,面临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出行出游需求,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的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等年年剧增,对交通运输的通达性、便捷性、舒适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以交通旅游带动经济发展的需求亦极为迫切。这就需要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统筹协调、深度融合、共赢发展,协同促进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2016年,由孔亚平和团队一手打造了国内第一条服务完善的快慢综合交通旅游廊道——赤水河谷旅游公路,被视为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公路。起于仁怀市茅台镇,途经习水县土城镇,止于赤水市区,这条公路将赤水河谷的旅游资源集聚起来,丹霞、幽谷、瀑布、桫椤、竹海等美景串连,国酒文化、盐运文化、古镇文化、考古文化和巴国文化交相辉映,景区变成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快进慢游”的旅游格局,是贵州省“公路+生态旅游”建设模式的新尝试,是实现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从单纯满足出行功能向交通、生态、文化传播、旅游、消费等复合功能转变的新途径,也是普通国省干线“畅、安、舒、美”示范路的升级版。

“打造一条旅游公路,主题定位最重要,这将成为路的魂。在每一条旅游公路设计前期,我们都通过不断走访业主、政府和文旅部门,结合公路选线,挖掘沿线文化亮点,不断修改、调整设计方案。最近受甘肃交建委托设计敦煌旅游公路,团队里的王萌萌更成了‘敦煌迷’,就连敦煌研究院的研究馆员都夸她,‘有些东西挖掘得比自己还要清楚’。”孔亚平笑道。

另一方面,孔亚平还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征程中,不断推进生态敏感区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贫困地区交通运输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区域旅游经济提质增效,有效带动和促进沿线居民脱贫致富。“习总书记近年来对农村公路的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我们也希望把融合发展的理念与农村公路建设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战略添砖加瓦。”孔亚平团队为支持部“美丽农村路”创建工作贡献了骨干力量,通过十多个省份的实地调研和资料搜集,与浙江、吉林、甘肃等省份的紧密合作与实践,编撰了《美丽农村路建设指南》,采用大量的图示、案例形式,以期能切实引导、指导各地美丽农村路建设实践。

以“红耀黎平,绿满从江,多彩侗乡”为主题,孔亚平和团队对贵州省黎平中潮至从江贯洞公路改扩建项目创建绿色公路整体方案,对沿线旅游资源进行线性整合,强化景点的带状开发,依托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完善村镇休闲广场、公交招呼站、农副产品售卖摊位等设施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沿线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点培育提供了支持,有力支撑了当地脱贫攻坚。

“让路发挥它的深层价值,成为一道流淌的金河”,是孔亚平对发展旅游交通的最大愿望。

持续思考不断创新

寓教于行,孔亚平带领团队研究提出了一套旅游公路建设技术并形成设计导则,为交通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大家口中的‘旅游公路’很多,其实有很多路并没能做成真正的旅游产品,所发挥的也更多是从A到B的联通串联功能。真正的‘旅游公路’更应该在规划路的时候,把旅游资源打包整合在一起考虑,建立起一套多部门、多学科联合,能由政府主导解决问题的新模式。”

结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孔亚平和团队先后在海南省主持完成了“海南省旅游公路发展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风景道关键技术研究”“海南省旅游公路设计导则”三个重大项目,开创了旅游公路规划设计研究的先河,为海南省国际旅游岛提供了坚实的旅游交通支撑,也为深藏闺中的具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海南中部欠发达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打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通道。

不过,在如雨后春笋般疯长的各地旅游公路建设热潮中,孔亚平仍旧看到了伴生难题。这不仅是针对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待完善、交通服务设施功能待健全、旅游交通服务品质一般等问题,聚焦景区“最后一公里”连接、节假日旅游交通拥堵、贫困地区旅游交通欠通达等发展短板,需从扩大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能等方面,催生发展新模式,创造发展新优势,构筑发展新环境。

“在建设旅游公路方面,老路改建和新路新修在处理上同样并行不悖。旅游公路一定要以旅游交通为主,应该先从目标出发,而不是先从‘框框’出发。老路该提升的提升,将资源和品质做到最好,要兼顾考虑货车引流、客货分流等问题。”

同时,孔亚平呼吁进一步加强行业顶层设计。“我们需要做交通强国背景下的交旅融合重大工程研究,例如结合国家级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考虑该做哪些国家级旅游公路,打造国家级品牌?”在她看来,交旅融合事业还有很多方向需要去挖掘、突破、拓展。“再比如近年蓬勃发展的高速公路服务设施旅游功能拓展,诞生了许多诸如阳澄湖等网红打卡服务区,国内其它待建、待改造的服务区都跃跃欲试,但是不是这些服务区都具备资源条件?需要拓展哪些功能才符合发展实际?都是需要研究和解答的问题,我们正在广西、山东、安徽等地开展系列实践和研究。”一谈起她的事业,孔亚平兴致勃勃、滔滔不绝。“还有旅游航道的研究,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我们正在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的深入实践,结合为部服务的任务,对全国旅游航道的现状、需求及推进可行性展开研究。”孔亚平的视野越来越广阔,对她而言,交旅融合只是一个起点,交通的融合发展在国家形势的引领下还有更为广袤的领域以待探究和延展。“我们还在研究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公园的交通融合发展,以及基于新基建的交通旅游综合平台建设,这些都与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息息相关。”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的思考和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的需要,乃至引领时代的进步。”孔亚平告诉《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记者。

“工匠”养成需打磨

近年来,孔亚平和团队参与了不少行业标准、指南等文件的拟草工作。2016年8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2017年2月,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短短7个月里,围绕“绿色公路”和“旅游公路”的顶层设计接连出台,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与心血。

与行业标准建设并行的,是被孔亚平同样看重的行业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在锻炼人才方面,她一向推崇“传帮带”的老办法。对新进员工实行导师制,为员工提供多种形式的培训,大力倡导头脑风暴法,组织团队就每一个项目展开充分讨论,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在孔亚平看来,无论是科技工作者还是管理者,男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格局和胸怀。“我常要求自己,在技术管理上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充分信任团队每一个人,注重发挥个体优势、挖掘个体潜力,这样才能带领团队走得远、走得踏实。”

接到研究项目或设计方案时,孔亚平总要带着团队无数次修改和打磨,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完美’比‘完成’更重要。”她常警戒团队,要对得起委托方的信任,更要能担起责任,要敬畏大自然,也敬畏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没有这个情怀,环境保护和交旅融合这两件事都不要做,可含糊不得。随便下剪子绞坏了,回都回不来,怎么跟老祖宗和子孙后代交代?!”孔亚平的态度很严肃,她常对青年员工说,处处尽责,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便时时快乐。

“推进交通环境保护工作,我院整个团队作出了挺大的贡献。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到倡导‘两型交通’,再到提出‘绿色交通’概念,乃至今日行业所鼓励的交旅融合发展,每个阶段我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孔亚平说。

多年来,她经常到各地去宣讲绿色交通、旅游交通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指南规范等,同时不遗余力培养自己的团队。“我希望团队的成员们都能成长为知名专家。”

猜你喜欢
亚平交通公路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十四五”浙江将再投8000亿元修公路新增公路5000km
探讨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肿块良恶性鉴别中的诊断价值
繁忙的交通
公路断想
小小交通劝导员
孔亚平和她的三个梦
公路造价控制中的预结算审核
南海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