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发布!“长三角样板”蓝图已定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解读

2020-09-03 15:19汪玚
交通建设与管理 2020年2期
关键词:城际长三角机场

文/本刊记者 汪玚

4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据交通运输部介绍,目前,长三角地区一体联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成型。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多向联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际综合交通网络,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用机场覆盖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了城际客运高频次1-1.5小时快速通达,江海、铁水等多式联运积极推进,城际速递、同城物流等多样化、专业化物流模式快速发展。

但对标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求,目前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体化发展水平仍待提升。《规划》介绍,目前,长三角地区综合交通网络结构性矛盾突出,部分对外和城际通道能力不足。港口、机场分工协作不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功能有待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规划建设运营等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土地、空域等供需矛盾突出。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如何推进?

准补短板: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规划》提出,到2025年,以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在精准补齐发展短板基础上,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主要目标包括:

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对外运输大通道、城际交通主骨架、都市圈通勤网高效联通,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省际公路通达能力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0公里/万平方公里,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全球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体化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中心城市之间享受1—1.5小时客运服务,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传统公共交通、城际客运与个性化、定制化客运服务有效衔接,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和水路货运量年均增长率不低于5%,现代化多式联运与城乡物流配送效率明显提升。

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三省一市协同共建机制更加健全,政策、标准等充分对接,城际轨道交通一体化运营管理机制取得突破,民航、港口一体化协同发展取得更大进展,运输市场一体化运行更为有效,形成交通一体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长三角样板”。

智能绿色安全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大城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超过65%,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信息服务基本实现共享共用,交通环境污染和排放联防联治取得积极成效,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

到2035年,以更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全面建成供需能力精准匹配、服务品质国际一流、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与国土空间开发、产业布局优化、人口要素流动、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以上海为龙头的国际门户枢纽影响力辐射全球,以智能绿色为导向的交通科技创新水平领先世界,运输规则、标准规范、一体化机制引领国际。

轨道为骨:构建一体化设施网络

规划第三条明确提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路网络为基础,水运、民航为支撑,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为主要节点,构建对外高效联通、内部有机衔接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

这里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网络”,包含了三层:

——第一层,打造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大能力快速运输通道,统筹优化干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黄金水道等内河航道、港口、机场布局,实现与国际、国内其他经济板块高效联通;

——第二层,构建快捷高效的城际交通网,依托快速运输通道,以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等为重点,实现区域内部城际快速直连;

——第三层,建设一体衔接的都市圈通勤交通网,围绕上海大都市圈和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以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快速路等为骨干,打造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规划》还指出,要强化综合交通枢纽衔接和辐射功能,重点强化上海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联动苏州、南通、嘉兴等打造国际门户枢纽集群,提升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舟山等枢纽国际服务水平。加快连云港、徐州、无锡、温州、金华—义乌、蚌埠、芜湖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淮安、湖州、阜阳等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衔接辐射带动作用,优化不同层次枢纽城市分工协作。

长三角地区轨道交通网规划示意图

《规划》甚至清楚明确规定了长三角地区铁路及高速公路密度的目标:到2025年,507公里/万平方公里、500公里/万平凡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19年,长三角地区铁路密度约为460公里/万平方公里。这也预示着,未来五年长三角区域铁路里程的增长空间至少为1020公里。

机港成群: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面对新一轮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全球产业链分工,《规划》指出,要强化长三角地区国际枢纽机场与周边干线、支线机场协调联动,优化提升港口国际供应链位势和价值链协作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

一是构建协同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优化配置各类资源,通盘考虑上海周边城市机场布局规划和建设,巩固提升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地位。优化提升杭州、南京、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增强宁波、温州等区域航空服务能力,支持苏南硕放机场建设区域性枢纽机场。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推动港口群更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指出,将布局形成以上海、宁波舟山港为核心,南京、杭州、苏州、镇江、芜湖、南通、徐州、无锡、淮安、连云港、温州、嘉兴内河、湖州、合肥、马鞍山、安庆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加强沪浙杭州湾港口分工合作,以资本为纽带深化沪浙洋山开发合作。

上海港以集装箱干线运输、集装箱江海联运、邮轮运输、高端航运服务为重点,打造智慧高效的集装箱枢纽港、国际一流的邮轮母港。

宁波舟山港以大宗能源、原材料中转运输及对应的江海联运服务为重点,强化集装箱枢纽港功能,集聚海事和航运服务高端要素。

推进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和苏州港集装箱运输优化发展。在共同抓好长江大保护的前提下,深化沪苏长江口港航合作,依托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苏州(太仓)港作为上海港远洋集装箱运输的喂给港,发展近洋航线集装箱运输。推进安徽、江苏港口资源整合。

长三角地区机场群重点工程将包括:新建嘉兴、丽水、芜湖宣城、亳州、蚌埠、宿州、滁州等机场,研究论证金寨机场等建设。推进实施上海浦东、南京、无锡、杭州、宁波、温州、台州、舟山、合肥等机场改扩建工程。推动大场机场迁建。迁建连云港等机场。研究迁建义乌机场的必要性。

服务升级: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

《规划》指出,要加快完善品质高端、经济高效的客货运输服务供给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服务一体化。

都市圈通勤服务品质将大幅提升。结合实际需求和出行规律,推进都市圈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发展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样化都市圈铁路服务,积极推动毗连地区公交线路对接,提升中心城市与毗邻城镇、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通勤化客运水平。完善都市圈旅客联程、往返、异地等出行票务服务,推行月票、年票、积分等多样化票制。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发展,鼓励开展空铁、公铁等联程运输服务,全面推行长三角地区联网售票一网通、交通一卡通,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率先实现交通出行“同城待遇”。

《规划》还指出,将加快大通关一体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实现物流和监管等信息全流程采集。建立进出口商品全流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平台,开发信息化电子标签,整合生产、监测、航运、通关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实现全链条监督。统筹区域内中欧班列资源,提高班列双向常态化运行质量效益。此外,正研究将沪苏浙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到长三角地区所有对外空港口岸。

长三角地区还将率先探索建设智能交通设施。构建长三角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稳妥提升车联网市场渗透率,推动公交车、大货车、出租车、网约车等相关运营车辆信息联网互通。建设杭绍甬、沪宁等智慧公路示范工程。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开放。

同时,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汽车、船舶推广应用,新增或者替换的城市公共汽车、物流配送车辆全面采用新能源汽车或清洁能源汽车。鼓励研发跨运输方式和快速换装转运专用设备。

机制完善:构建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

长三角地区将协调解决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等关键问题,完善跨部门查验互认、资源共享等重大政策。统筹推进省际公路、航道等互联互通,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开展城际、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审批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城市编制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并按程序报批。支持三省一市研究成立交通一体化发展投资基金。鼓励企业跨区域投资建设和运营交通基础设施。研究建立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等建设资金和运营补贴分担机制。

猜你喜欢
城际长三角机场
城际列车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城际铁路CTC中自动折返功能设计与实现
万科城际之光售楼部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一种城际车载列控系统的结构设计
航Sir带你逛机场——东京国际机场
面部识别使机场安检提速
新机场与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