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2020-09-03 02:16王曲
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传播方式故宫博物院新媒体时代

王曲

摘 要:我国拥有着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几千年来的历史中为了能够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就需要在新媒体时代下,面对媒体传播形式的变革与发展,牢牢抓住时代蕴含的机遇,并对传统文化自身作出形式上的革新,以新媒体技术和艺术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诠释下去,帮助我国国民更好地建立文化自信,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方式;故宫博物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03

一、前言

新媒体的出现对我国的文化交流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都在积极寻找可以发展和传承的道路,通过新媒体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新型诠释来建立国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将传统文化与人民生活融为一体,成为一种具有传统文化内核、新时代形式的传承方式。本文以传统民乐、书画艺术、故宫博物院三个案例来阐述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诠释。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背景分析

在信息时代,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全球多元化融合的世界面貌,而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在不断地进行融合和创新,在传统文化的内核上以新兴的内容、方式来进行诠释。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上,新媒体技术更像是一台老式放映机或者是一根毛笔,将中华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书写进这科技更迭、发展兴荣的新时代下。而新媒体时代自然而然也会为我国的传统文化带来另一种全新的发展可能。这种可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目前新媒体下传统文化的传播是热门的领域,还在于新媒体时代与平台所具有的特点打破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壁垒,提供了文化的流动载体,为前人、我们和后人提供更多的交流空间。新媒体技术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将传统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重新地包装,以更加震撼和形象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深入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中,建立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并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复兴进入一个个发展高峰[1]。

三、传统民乐和书画艺术与新媒体的融合

(一)传统民乐

我国的传统声乐文化非常成熟,无论是从乐器方面还是乐理方面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先秦时代我国就已经有了三十多种古乐器,并对于乐器的制作材料类型而分为八音。在秦汉至隋唐这段时间里,我国音乐已经发展到了最巅峰的时期,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就已经描述了江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妇女,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而在现代,由于西方音乐的冲击和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的种种冲击而显现的弱势,我国的传统民乐越来越不被重视。国家为了保护和传承好传统民乐,在专业课程、教材书籍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这也有效地保护了当前民乐的生存形式,但是相对于西洋乐器和音乐还是太过于小众。在新媒体时代下,民乐人应该更加抓住新媒体时代的机遇,积极发展民乐[2]。

(二)新媒体对传统民乐的诠释

在新媒体中,由于互动性和多层面的特点,大众对于传统民乐的认识越来越熟悉,对于琵琶、箜篌等乐器也更加熟悉。在传统媒体传播形式中,大多都是通过舞台剧、电视剧、新闻报道来进行,观众们并没有在现场亲身经历和感受到我国传统民乐的美妙,而要亲身体验又需要花钱购买,这让一些爱好传统民乐却又经济窘迫的人进退两难。新媒体的出现即为人们提供了感受民乐的新渠道,通过各大社交平台来推广民乐乐器与我国传统民乐文化将可以有利于提升大众对民乐的认识,提高目前音乐体系中,传统民乐的地位。另外,通过对乐器的推广将可以扩大我国的传统民乐演奏人才体系,使得更多人能够保护和传承民乐文化。在形式上,民乐文化不仅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推送文章等方式进行,还可以推出相应的APP、游戏等,将民乐演奏曲目加入到移动端乐器模拟器中,供使用者弹奏,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对民乐的全新诠释[3]。

(三)新媒体对书画艺术的诠释

书画艺术的诠释方式众多,而新媒体下则添加了包括电脑、数码在内的多种电子娱乐产品与书画艺术结合的艺术品,比如说《西厢记》这部作品在新媒体下,通过对其制成数字图像、3D成像、电子书等形式,将这部小说中所勾画的中国传统戏曲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新媒体技术就像新时代的毛笔与油墨,重新地诠释了一次《西厢记》。再比如说《山海经》这部奇妙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上古时代人们的奇思妙想,而通过艺术家们的全新诠释,构建起了在新媒体时代,以生态环境的危机为核心,在多项媒体设备和平台上搭建起了从上古时代到现代科技生活的年代轴,在虚拟放映机不停转动的过程中,为我们再现了那些奇珍异兽[4]。

四、故宫博物院与新媒体的融合

(一)故宫博物院的传统媒体传播形式

1.讲座形式

传统的博物馆文化传播大多都是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的,博物馆通过聘请相关专家来向大众传授博物馆文物知识,讲述其蕴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意义,从而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达到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意义。在2012年故宫博物院就已经开设了“故宫讲坛”,并建立网络电视平台面向大众,但是其本质上依然还只是讲座的形式,虽然在讲座上专家们将明清两朝的历史与文物的制作工艺、历史意义讲述出来,但是介于讲座本身具有严肃性,只能吸引一些历史爱好者和文物爱好者。在2013年,故宫和当地政府合办了故宫学院,并通过在各个城市中设立分校来传播故宫文化,为众人带去我国从笔墨纸砚到琴棋书画的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并在世界各地都举办了相应的讲座,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国中。

2.实体展览

故宫博物院本身就具有庞大的文化资源,其展品多样丰富,每一件都是上好的精品,这也是故宫能够进行实体展览的物质基础,所以在传统的媒体传播形式中,故宫博物院大多都是以实物展览和原状陈列展览形式进行,该方式也是大多数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形式。在故宫博物院建立至今,已经开展了众多诸如珍宝馆、陶瓷馆、书画馆、钟表馆、石鼓馆等一系列专题展览,吸引了众多文物爱好者前来参观。而原状陈列展览则是故宫博物院实体展览的一种引申,也是故宫博物院的特色所在,因为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居住场所,通过对当年皇宫的陈设摆放的再现来带动观众们的感官,使得前来参观的人们感受到当年的磅礴气势,营造出置身于历史长河的厚重歷史感,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与故宫文化的魅力[5]。

3.纪录片形式

故宫由于蕴涵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以及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种种,显现出非常厚重的历史感,而在传统的媒体传播中,为了让大众都能够了解故宫博物院的文化,故宫采取了电视纪录片的形式来传播,这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因为纪录片这种艺术品是不会褪色的,它能将故宫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一一的记录下来。在2005年,央视上映了《故宫》纪录片,从古代的建筑、功能、藏品、皇家礼仪以及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来全面展示了故宫背后的故事,为人们揭秘故宫在那些动荡的岁月中所呈现的厚重力量,并通过对故宫建筑的美学、建筑学、历史学等方面的诠释,展示了中国文化中的普遍意义。但是因为篇幅原因,当时人们无法集中观看,也就使得这部优秀的作品被少数人所熟知[6]。

(二)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传播形式

1.门户网站

由于新媒体的崛起大多都依托于互联网平台,所以故宫博物院为了能够紧跟时代,早在2001年就建立了其官方门户网站,这也是故宫博物院从传统媒体传播形式迈向新媒体传播形式的第一步,通过各项功能的完善,在19年后的今天,该网站已经有了非常高的人气,一方面是因为故宫博物院以各种新媒体传播形式来诠释自身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其优质便捷的服务,为传统文化爱好者们提供了更多的了解渠道,目前网站的日点击量已达百万加,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突破。在功能的完善方面,故宫博物院并没有将门户网站的风格定义为现代简约风格,而是采用了浓重的传统文化艺术修饰,并设立了在导览、教育、探索、学术、文创等方面的模块栏,为进入网站浏览的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

2.电商

如果说门户网站是故宫博物院通过新媒体诠释传统文化的第一步,那么电商则是故宫博物院传统文化新型传播走向巅峰的重要决策。在2015年的最新博物馆条例中已经提到了,将博物馆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演化为商品创意,以APP、文创产品、游戏等形式来宣传传统文化,不仅满足了当前时代年轻人的娱乐需求,还能潜移默化的为人们带去传统文化知识。在从前,故宫博物院也曾想到了将传统文化通过商品进行传播,但是当时大多都是将文物复刻下来,效果并不是很好,而如今经过新媒体的发展,故宫博物院更好地了解到了目前大众的娱乐需求和生活需求,从单纯的纪念品形式开发到了充电宝、桌面、手机壳等生活中需要的创意产品,而传统文化的融入则是提高了产品的精神层次,同样也是在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诠释。目前“故宫淘宝”模式的火热已经使得故宫成为了传统文化领域中第一个成功向新媒体时代转型的品牌和单位,通过大众产品和高端精致产品两条路线传播了故宫的文化与美[7]。

3.網络社交平台

依托网络平台,人们越来越缩短各自之间的距离,从微博、微信、QQ等官方账号的建立来传播传统文化和故宫文化,建立故宫形象,摆脱刻板印象。在微博中,由于目前微博平台是国内最火热的线上社交平台之一,故宫博物院在2010年就已经开通了新浪微博的账户,且截至2019年已经达到了近700万的粉丝量,在各大政务微博中是最受大众追捧和喜爱的官方微博。在刚开始的微博活动中,因为营销不利以及故宫形象的问题,发表的内容多是一些内容空洞的鸡汤文或者日常生活小贴士等,但是随着故宫逐渐重视起自身形象的建立,本着传播传统文化的理念,开始了对故宫博物院活动消息、特色文物藏品的文化解读文章、新上线带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文创产品、故宫美景等。在微信公众号模块中,故宫上线了游览地图和攻略,为游客们设计了游览路线,并建立了故宫的3D模型方便游客观看。

(三)新媒体对故宫传统文化的诠释

1.利用新媒体来重塑话语形象

在传统的故宫文化传播过程中,大多都是“我说你听”的形式,在运营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了观众们的接收倾向与接受程度,也没有一项有效的沟通机制,其本质上还是将传统文化原封不动的讲述出去,忽视了时代的变化。而在新媒体时代下,故宫博物院逐渐地意识到了新媒体、娱乐信息、生活品质、传统文化的互相融合,使得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以全新的形式展现给大众,也使得大众能够更容易接受在快乐中获得传统文化知识的形式,也就是说,更加的“接地气”了。比如说,在上述中提到的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不仅在性别的设置和签名的设置上尽显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谦虚与和善,更加结合了故宫是古代皇城这一特点,将日常回复和评论以“朕”自称,以撒娇卖萌的语气和霸气与用户进行互动,给大众以亲切感。在推文的叙事中,通过更加故事性的叙述来讲述故宫历史上在这一特殊节日、特殊阶段的习俗与史实故事[8]。

2.新媒体重塑视觉形象

光是虚拟层面的交流往往是无法满足大众的需求的,所以故宫为了能够将文化传播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采取了视觉策略。首先要阐述的自然就是故宫的美图系列,通过摄影来将故宫呈现出来,使得观众们在视觉上受到震撼,从而萌发对故宫的兴趣,也能够更好地去了解故宫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为了打消公众对于故宫博物院的刻板印象,故宫设计师将皇室风格画像进行“萌化”,推出了手绘风格的Q版形象。在2015年甚至推出清代雍正皇帝卖萌、李清照剪刀手等图片,引起热议。为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在圣诞节前夕推出了绘制了中国传统绣艺纹样,样式大方美观,虽然有圣诞气息,但是内涵皆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传统文化的另一种诠释[9]。

3.活化文物

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故宫博物院推出了互联网与中华文明的结合计划,通过虚拟数字实现文物在网络平台上的再现。比如说在2015年故宫就曾推出过“故宫名画记”活动,将博物馆中的多项名画作品进行在官方网站和微博、公众号等平台推广,超清的特点和类型的多样使得大众在网络中能够近距离地观摩名作。而此次活动也是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故宫社区的开端,在后续的5年里,故宫连续推出了多个APP来分享故宫的文物信息,比如说《今日故宫》则以日历的风格来为使用者提供藏品信息,通过精美的UI界面和藏品海报来吸引使用者来详细了解该藏品的文化信息[10]。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传统民乐、书画艺术、故宫博物院文化三个层面的阐述,展现了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全新诠释,将过去深入中华民族血液中的文化体系以新时代不同的手法表现出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包容性以及与当代价值观的兼容性。

参考文献:

[1]吕莎,安德胜.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J].传播力研究, 2019,3(34):23.

[2]徐洋.融媒体对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19 (29):8-10.

[3]王培.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文化传播探析[J].传媒论坛,2019,2 (12):159-160.

[4]林彩红.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对策研究[J].传媒论坛, 2019,2(12):174.

[5]孙铭.故宫博物院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形象建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6]秋红.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9,3(09): 30.

[7]杜欣宜.试论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J].传媒论坛,2018, 1(14):110-111.

[8]赵蓓.传统元素与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11):169.

[9]王琛.网络媒体对传统民乐文化传播的影响——评《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丛书:民乐》 [J].青年记者,2016(29):113.

[10]侯利霞.解读新媒体对传统文化的诠释[C].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成都蓉城美术馆,2013:24-26.

猜你喜欢
传播方式故宫博物院新媒体时代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六站(上)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四站(下)
《漫话国宝·故宫博物院》第五站(上)
带刺的苍耳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