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口腔:牙颌面畸形数字化诊疗开拓者

2020-09-04 05:40刘敏通讯员叶飘
中国医院院长 2020年14期
关键词:颌面畸形口腔

文/本刊记者 刘敏 通讯员 叶飘

牙颌面畸形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融合MDT、数字化与健康美学。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以下简称“浙大口腔医院”)牙颌面畸形多学科联合诊疗中心(Multi-Discipline Treatment,以下简称“MDT团队”)成立于2017年1月。该团队对口腔正畸学、正颌外科学、牙颌学、口腔影像学等学科资源进行整合,以口腔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系统化、规范化诊疗为导向,致力于打造一个信息、技术、学科高度共享的平台。经过三年的发展,MDT团队在临床诊疗、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愧于浙江省牙颌面畸形数字化诊疗的开拓者。

填补空白不断探索

牙颌面畸形是口腔医学领域的常见病,《口腔颌面外科学》(第7版)教材中指出,人群中约有40%有错颌畸形,其中约5%为颌骨发育异常引起。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嘴突、龅牙、地包天等,都属于牙颌面畸形的表现。

浙大口腔医院的牙颌面畸形多学科诊疗发展可以追溯到2009年。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谢志坚教授作为MDT团队的首席专家,一直致力于推动牙颌面畸形诊疗的高质量发展,促成牙颌面畸形MDT团队成立,填补了省内空白。

牙颌面畸形往往直接导致患者的口腔咀嚼功能和颜面美观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其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发育,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谢志坚向《中国医院院长》杂志记者介绍:“十余年来,我们一直推动学科建设,希望通过整合资源,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形成系统、规范的诊疗体系,为浙江及周边的患者提供优质、同质化的诊疗。”

在多学科诊疗模式推出之前,要做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需要分别在正畸、正颌外科就诊,可能需要多次就诊后才能确定最终治疗方案。往返的就诊流程,不仅给患者增加了就医负担,也给患者的心理增加了更多的压力。

MDT团队的成立,体验最直观、最有获得感的是患者。首诊医生负责,患者的病历资料在医生端共享,诊疗团队共同确定最优的治疗方案。患者知晓详细的治疗方案并作出选择、明确整个诊疗流程实施步骤。尤其是随着数字医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精准医疗”治疗理念的深入,牙颌面畸形的诊疗程序和设计理念得以优化,每个环节的医生都会有一个精准目标,有利于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谢志坚浙江大学口腔医学院常务副院长

十余年来,我们一直推动学科建设,希望通过整合资源,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形成系统、规范的诊疗体系,为浙江及周边的患者提供优质、同质化的诊疗。

聚集专家个性化诊疗

高质量的学科建设,离不开技术精湛、创新探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MDT团队聚集了口腔正畸科、口腔颌面外科、牙周科、口腔修复科等专业人才。

MDT团队核心专家之一、口腔颌面外科常务副主任李志勇介绍了团队的诊疗优势。他指出,三维重建、3D打印、CAD/CAM等数字化技术在正颌外科的应用,实现了术前三维可视化及手术精准化,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基于三维重建模型,通过规划手术操作、模拟截骨与复位、固定等手术过程,帮助医生掌握手术全局,预知手术效果,提高了手术预见性。每位患者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骨性条件、牙齿咬合情况、审美偏好、经济能力以及心理预期等。只有一人一方案,甚至一人多方案才能满足不同个体的需求,这就要求医生要有个性化治疗的观念。MDT团队成员,根据自己专业的特点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进行讨论,以达到最终让患者真正满意的效果。

口腔正畸科副主任陈学鹏分享了一个印象深刻的年轻病例。他接诊过的一名青年男性患者有严重的偏凸颌畸形,上颌平面存在水平向偏斜约3mm,颏点右偏约4mm,牙列也存在多处间隙。该患者改善咬合关系的需求特别迫切,既想做手术治疗又害怕做手术。

考虑到患者对手术有巨大的心理负担,MDT团队在整个治疗中尤为重视心理关怀,通过多次联合讨论为其设计了“下颌单颌手术+术后正畸”的治疗方案,并充分利用牙列间隙,为其下颌的“后退与纠正”提供空间。

这样的方案虽然完美契合患者需求,但对术前正畸提出了较高要求,要将下牙列散在的间隙统一成双侧双尖牙区的间隙。对于这个要求,正畸医生都很清楚难度,因为先天间隙的牙槽骨十分薄,牙移动会存在较大的阻力。如果不把先天间隙进行调整,又无法实现较好的尖窝关系。患者术后可能还需要进行种植或联冠修复来充填间隙,这对患者来说又是额外的诊疗。

最终,陈学鹏团队完成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完美地达到了正畸正颌治疗后与预期的契合度。

在牙颌面畸形患者中,复杂性、疑难性畸形患者不在少数。MDT团队要做的,就是为他们解决这一难题,不仅仅是把牙齿排整齐,还要关注患者的面部美学、软组织的变化、咬合点、咀嚼功能的评估与调整,给患者带来最佳治疗效果。

小李曾是严重的先天性下颌左偏与骨性错颌导致面部畸形的患者,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过一次正畸治疗,但骨性偏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他在大学一年级时开始接受MDT治疗,目前处于术后正畸阶段,虽然戴着牙套,但已几乎看不出偏颌的痕迹。

诊疗团队利用三维口腔CT系统、口内扫描仪以及三维面相采集系统分别获取小李的骨性资料、牙列及牙面形态资料以及软组织资料进行资料拟合建模成型,随后进行模拟截骨,即移动骨块到手术目标位置,呈现出小李术后预期的三维面型。医院将该方案提前向小李展示,使他明确知晓了自己的治疗流程。即第一步,要进行术前正畸解决牙性错颌问题,确保术后咬合正常。第二步,连续实行下颌右旋加后退术与颏成型加下颌骨边缘修整术。第三步,接受术后正畸,进一步精细调整,使咬合关系更加紧密。

“从前期的治疗方案选择,到每一步治疗的有序完成,我全程参与甚至在其中作了一些决定,整个治疗体验让我颠覆了对口腔医学的认知,我也终于感觉自己像个普通人了。”小李说。

1 随着数字医学的蓬勃发展以及“精准医疗”治疗理念的深入,牙颌面畸形的诊疗程序和设计理念得以优化。

2 牙颌面畸形患者中,复杂性、疑难性畸形患者不在少数。

关怀患者培养团队

“以人为本、专业至上”是MDT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其中以人为本,即以员工和患者为本。尊重员工,让医护人员有获得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关怀患者,时刻将患者需求放在心里,最大程度科学优化就诊流程,使其感受到团队与医院的专业、负责和关爱。专业至上,核心表达为回归医疗健康的本质,通过提供专业的医疗技术服务、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最优化的医疗健康服务。

MDT团队整合了多学科资源优势,希望快速凝聚团队力量,加快学科高质量发展,文化建设是核心引擎。谢志坚补充:“在我们的诊疗中,始终坚持每位患者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要充分考虑到其除了疾病治疗以外的需求,包括心理上是否对手术有过分的期待或恐惧,工作上是否会因手术导致较大影响等。”

如果说“以人为本”体现了服务和治疗的出发点,那么真正以实际效果说话赢得患者的信任还是过硬的医疗技术。MDT团队自成立以来就不畏疑难病例,一直稳扎稳打磨练团队医疗服务能力,致力于对牙颌面畸形的诊疗作出更规范、更适合患者的诊疗计划。尤其是多中心临床研究的推进,倡导多学科交叉诊疗内容,并在正颌-正畸联合治疗领域建立相关的规范和指南。

此外,MDT团队还建立了患者档案库,实行长效回访管理。患者在完成治疗后仍定期会接到回访电话询问咬合及面型情况。

医院不但着力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更专注人才培养,促进多元化学习型团队建设。年轻医师胡玲玲,亲历了牙颌面畸形多学科联合诊疗发展最重要的六年时期。2014年起,她开始接触正畸正颌诊疗,当时该领域的手术设计较多还依托于传统模型外科,通过取模、灌模、上颌架、切模型模拟截骨、制作合板等一系列纯手工的操作。同时,因为最终的合板将决定手术的定位,制备过程要非常仔细谨慎,一旦对移动定位不满意,便需要推翻重来。数字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融合发展,在快速改变着口腔医疗服务的各个方面。如从二维侧位片扩展到CT数据的三维建模;从头影分析扩展到全头颅的立体化全方位分析、3D面部成像;从石膏模型到直接口腔牙列扫描;从手工上颌架模拟咬合到计算机数据完成匹配和拟合,从艰难的手工截断模型模拟操作到在软件中轻松设计出各类截骨线,从手工压制合板到计算机个性化设计与3D打印手术导板等。正畸正颌诊疗的全程数字化,为患者提供了可视化的效果模拟,让患者多一份安心与信任。

同为年轻医生的康婷这样评价在MDT团队中获得的成长:“正畸正颌是一个涉及到美学的特殊医学领域,正因为涉及美学,治疗结果就不能单纯以是否治愈来评判,在追求健康、创造美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界限判断诊疗是否成功。患者对正畸正颌结果的认可度与治疗的获得感才是最重要的。医生要与患者一起努力,最终到达共同的目的。”

团队不仅重视年轻医生的培养,对于作为预备军的医学生也呵护备至,时刻为他们提供所需的帮助与指导。

博士生蓝燕华是谢志坚的学生,在2017年开始在这个团队学习。她认为,对于医学生而言,进入一个适合自己的课题组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整个课题组比作一个信号通路,导师的存在犹如细胞膜上的受体,在经过外部因子例如一些难以解决的临床问题或者新的科学想法激活之后,会作用于细胞浆内各种下游通路进行一系列反应。团队老师对学生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高质量的学科建设,离不开技术精湛、创新探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MDT 团队聚集了口腔正畸科、口腔颌面外科、牙周科、口腔修复科等专业人才。

期待全省同质化诊疗

对于未来MDT团队的发展,谢志坚认为,主要有两大发展思维,高水平的学科融合和高质量的全省引领。

他表示:“口腔医学是一级医学学科,二、三级学科发展相对比较完善。牙颌面畸形的复杂性导致很多患者的治疗涉及口腔领域的颌面、咬合、关节、牙周,甚至还有修复、种植等,还有部分颌面问题与其他临床学科交叉。要加快推进学科高水平的融合发展,放大浙江大学医学学科、口腔学科的发展效应,为患者提供连续性、最优质的诊疗。这也有利于我们培养年轻人才的‘临床思维’。”

在高质量的全省引领方面,谢志坚也早已进行了布局谋划。他说:“我们一直希望能做好全省牙颌面畸形诊疗的引领者,集中、聚合省内各地市的医疗资源,让全省患者能在家门口得到同质化诊疗。这是我们的使命,也是方向。”

谈及口腔牙颌面畸形诊疗的数字未来,谢志坚表示,精准化是无止境的,要带着对数字化、可视化的憧憬,紧跟医疗健康产业创新发展的步伐,围绕生命健康发展的特点和患者核心需求的变化去做最好的“链接”,为患者提供前沿的诊疗体验。

猜你喜欢
颌面畸形口腔
《牙颌面发育与再生实验技术》出版发行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1 年第31 卷1~6 期关键词索引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稿约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郑建金:颌面外科专家的日常
儿童常见的口腔问题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