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喧哗:客家文学评论的多元状态

2020-09-06 13:20曾熙
参花(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多元状态

摘要:客家文学的自觉意识产生后,客家文学从萌生阶段走向探索阶段,具有了作家群体、作品群体和评论者群体。客家文学评论在充分汲取文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客家文学开展了大量的评论实践,在其呈现的状态下,充分地展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并对其根据客家文化的特质进行了传承和发扬,展现了秉承文学审美传统、拓展社会历史视界、贴合女性主义模式等三大特点,不断拓展着客家文学评论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客家文学评论 状态 多元

伴随着20世纪客家学学科的设立和地域文学的兴起,“客家文学”这一命题随之被提出,自此,客家文学的自觉意识生成。自觉意识的产生使长期流离于主流文学之外的客家文学,希望抓住客家学科兴起和传统文学转型变革的历史机遇,能在文学史上争取到无可争议的一席之地。客家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涵盖作家作品研究、民间文学研究,客家文学评论也至关重要。阐释和发掘文学审美、文化特质,精准掌握文学精神内涵驱动下的潜在运行规律是文艺评论者的任务之一。客家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能够为客家文学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一、发展中的客家文学

早在 1992 年桂林客家文化历史国际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的唐荣昆、中南财经大学的古远清等学者就勾勒出美好的愿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编写出一本具有相当规模和质量的《现代客家文学史》或《客家文学概论》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客家文学正在逐渐走上自我完善的道路,就文学作品、学术成果而言硕果颇丰,就作家、评论者、研究者而言队伍可观。一是有一批以客家为标签的作家群体,如近代诗人黄遵宪,现代作家张资平、李金发,当代作家程贤章、谭元亨,台湾作家钟肇政、钟理和等。黄遵宪是早期客家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于诗歌创作中吸收和借鉴客家山歌的体式、格律和修辞,创作了《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新嫁娘诗》等反映客家乡情民俗的文学作品。到了当代,相比过去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于客家作家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标签,甚至在作品创作伊始就怀揣展现客家人文精神的创作目标。程贤章是国家一级作家,被学者誉为“当代客家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者”,他在接受访谈时也公开表示,“写客家,是因为我文化的根在客家……我就把(客家)这个旗号打出去了”。二是有一系列客家文学代表作品,如《神仙·老虎·狗》《围龙》《客家魂》《台湾人三部曲》等。《神仙·老虎·狗》《围龙》两部作品获得广东鲁迅文学奖,《围龙》被誉为“客家文学走向成熟的里程碑”“客家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台湾人三部曲》是钟肇政的长篇小说,展现了地域特色的生存场景,书写了客家特有的人文氛围,塑造了台湾地区典型的客家人形象。三是有一定量的研究者和评论者群体,如谭元亨、钟俊昆、罗可群、兰寿春、赖一郎、黄恒秋等。谭元亨具有很明显的双重身份,客家文学作家和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的学者身份,致力于客家文学研究,主编了《文学人类学与客家书写》论文集。钟俊昆、罗可群致力于区域客家文学史研究,赖一郎专注钟肇政研究,对钟肇政作品的客家民俗审美、客家方言书写等进行了充分的发掘。

二、客家文学评论话语状态

客家文学从萌生阶段到探索阶段,结合客家文学文本特质对文学理论反观比照,客家文学评论形成了很明显的多元状态。借用话语喧哗一词,主要是体现客家文学评论中的话语具有多样化的特点,集文学审美、社会历史视界、女性主义倾向等多种话语于其中,并呈现了一定的特质。

(一)秉承文学审美传统

文学最显著的特性在于“文学性”,具有审美层面上的超越意义。可以说,对于文学而言,审美是首要,文学评论离不开文本的审美阐释。中国文学一直以来对于文学审美有着较深的认可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直以来存在着强调文采美、视觉美、意境美的审美实践。客家文学评论秉承了文学审美传统,在实践中将文学固有的审美价值的挖掘始终贯穿于其中,试图通过审美范式的运用,呈现出始于中国古典审美观念、触及文学美学的本质且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审美评论。客家文学评论实践过程充分尊重文学固有的美学规律,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客家文学审美特性。一是在评论思维中依靠直觉的审美感悟。评论家更多的是凭借直觉对客家文学作品审美特质的印象性真切感悟来评论。“客人头”是客家少女成人礼时要求的发髻样式,钟肇政小说《沉沦》中针对成人礼有一段关于“客人头”的描写。赖一郎直呼这一段描写十分精彩,在文本中感受具体的情境,对写作中呈现的栩栩如生美的状态进行直觉审美感悟,“不由人惊叹他妙笔生花,让历史的纹路纤毫毕现”“用繁笔来写‘客人头,却不让人觉得繁杂,而是在韵春的思绪流動中层层入胜”。二是在评论情感中注重主体生命投入体验。刘小妮在把握闽西客家散文《客家漫步》中,认为散文“对底层人们(乞丐)的温暖而低调的关怀等方面感悟生活,感悟生命,充满哲理意趣”。主体情感体验在客家民间文学评论中也具有代表性。三是在评论文本中具备美文特征。客家文学评论不仅将文学审美运用到评论活动中,在评论文本上也刻意融合了与客家文学相类似的审美特质,在诗意的书写中完成评论活动。韩莓在评价《客家魂》时,强调了语言的审美感受,“(《客家魂》)那温文尔雅,内藏玄机的言辞,那短促而富于动感的句子,似为说书人抑扬顿挫的语气而有意设置的,实为客家民系文言古风的最好体现……仿佛是一首回荡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无字的歌。”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在评论过程中对文字优美的追寻,达到文本本身就是美文的效果。

(二)拓展社会历史视界

客家文学的书写题材大多是客家地域的社会风貌和客家人的历史状况,如《围龙》通过对进士第里的陈氏家族兴衰荣辱的描写折射出客家族群历史和现实生活,《大迁徙》《客家魂》《台湾人三部曲》等客家文学代表性长篇小说的题材都概莫能外。在客家文学评论实践中,把握社会历史视角的特征,充分考察作者与所处时代、环境的关系,洞察作品社会历史内容,注重发觉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谢子娟主要运用社会历史评论方法,充分考察程贤章的生平——“客家”经历在写作中产生的影响,认为客家乡土生活体验和文史研究工作经验使得他在客家文学创作时兼有感性的热爱和理性的反观双重表现;在作品评论方面,深入分析程贤章客家文学作品,认为作品深刻再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客家人生存状况,具备“历史感、时代性、前瞻性”。程贤章自己也公开表示,“我甘心情愿接受历史学家的杖责和拷问”,验证了这一观点。除了社会历史视角的介入,客家文学的评论实践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理论的开放和拓展——客家文学作为新的文学对象,将文学作品放置在客家族群历史的宏伟进程中,进而剖析人的个性和作品的宏大风格,并保持了开放的视角,把考量眼光拓展到了文化的视野,兼有绵密细致的美学分析。文化因素的渗入主要表现为在文学评论中探寻客家文学中特定客家民系的文化心理,揭示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而剖析作品中展现的文化冲突与变迁。美学因素的渗入主要表现为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和历史统一,评论实践中力图实现美学维度和历史维度的交融渗透,从而避免单一文学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看来,文学理论关注的尽管是文学作品和相关文学现象,但最终之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作品是否展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也是文学评价的对象之一。陈利群评价程贤章长篇小说“小说以紧贴现实、把握时代、忧国忧民为特征的、强烈的政治意识,是客家民系爱国保族传统民族意识的当代承传与阐释”。黄伟林评价《围龙》“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更为深广的历史文化内容”。朱双一在比较两岸客家长篇小说时论证“谢霜天、蓝博洲、程贤章、谭元亨等的客家长篇小说呈现了两岸客家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特征”等评论实践都可以作为代表。

(三)贴合女性主义模式

客家女性承袭了古中原朴素的优良传统,具有勤俭、刻苦、坚韧和乐观的鲜明个性特征。客家女性题材成为客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如《客家魂》中塑造的兼具传统女性的母性光芒和知识女性生命意识追寻的启慧、远晴;《围龙》中塑造的善良、真实却悲剧意味浓厚的田氏;《梅村心曲》中塑造的坚韧奉献、浓缩客家女性乡土生存历史的林素梅等。客家文学评论中深度剖析文学作品中客家女性形象的塑造,追寻客家文学作品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揭示客家文学在女性写作下呈现的状态。龙和武解析客家山歌时就借用了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理论,借助客家山歌这一文学介质,实现客家民间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凸显。樊洛平针对台湾客家文学开展的文学评论具有代表性,通过对台湾客家小说生存图景建构的分析,认为“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对家国政治的精神认同,对婚姻爱情的价值认同,则成为她们性格深层最稳定的族群文化积淀”。在“女性写作”概念的启发下,客家女性作家作为独特的创作主体也得到足够的关注。樊洛平指出,谢霜天在《梅村心曲》等小说的文学创作上展现的客家女性书写,“走的是一条从(客家)族群生存经验出发,以自我心灵感知女性人生历史的写作路线”。樊洛平关注台湾女性言说时特别注意到台湾客籍女诗人杜潘芳格、利玉芳,认为在她们立足台湾客家乡土的诗歌作品中,“营造出蕴含了鲜明女性情结的诗歌意象”。樊洛平针对客家文学开展的文学评论内涵丰富,且开放地融入了文学心理分析,深入探讨客家文学作品中女性族群的生存状况和女性意识,并置放于客家族群变迁与客家文化积淀整体之中;充分关注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言说,发掘建立在女性创作意识特质基础上的文学创作。

评论家对于各种文学理论兼收并蓄,造就了客家文学评论的多元状态,经过对文学理论的引进、辨析、推敲以及在实践层面上的操作,都推动了客家文学的自我完善。无论评论家选择以何方法介入客家文学文本,目的都是致力于在更广阔的文学理论框架中展开、拓展和完善客家文学,努力促进客家文学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曼君.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

[2]赖一郎.钟肇政小说创作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谭元亨.客家魂[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曾熙,女,硕士研究生,江西環境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文艺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

猜你喜欢
多元状态
极端的状态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极度生存状态下的人道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