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谣言的传播特征与社会治理研究

2020-09-06 13:34吴万春韩艺王语嫣
传媒论坛 2020年13期

吴万春 韩艺 王语嫣

摘 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的话语空间不断被扩大,网络谣言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新媒体谣言传播及其治理的基本特征以及改进新媒体谣言治理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谣言;微信辟谣助手;谣言治理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3-00-02

随着产业经济的不断转型升级,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行业异军突起,信息能够在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人们之间完成互通。新媒体的翻陈出新深刻影响着信息传播方式、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也为谣言传播及其治理带来了全新的语境。为了抑制谣言的恶性传播,各大主流媒体、商业网站、政府机构等主体也开展了一系列的谣言治理实践,如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科技日报》推出的“正听”专版,果壳网的“流言百科”,腾讯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

目前,有关谣言传播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鲜见针对具体传播与治理实践的研究。本研究拟以腾讯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为例,选取其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的227篇辟谣文章对其作系统的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新媒体谣言的治理对策。

一、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

(一)谣言及新媒体谣言

2009年,学者Malingcat在《谣言与理性——读<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一文中给谣言作了定义:“谣言的形式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进一步说,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1]

在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具有以下特征:①传播主体多。信息的单向性传播被打破,人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和传播者;②传播速度快。科技的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创造了多元的传播途径;③传播范围广。任何一种媒介都能成为信息共享的平台,谣言的传播变得更加便利;④传播具有隐匿性。传播主体多有“隐身”保护,难以追踪考证。[2]

就目前国内研究来看,国内有关新媒体辟谣报道的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理论角度探讨辟谣报道,如潘晴晴的《微信辟谣报道的传播策略探析——以“全民较真”为例》一文;二是有关辟谣报道的战略方法,如2017年张修龙在《浅谈城市电视台如何做好辟谣报道》一文;三是某一领域的辟谣的类型和发展趋势,如2018年胡文嘉、方洁在《新媒体环境下食药安全领域辟谣的类型和趋势》中论述。新媒体谣言传播至今,快、广、深已经成为了它的标志特征,但目前有关新媒体谣言的个案研究还略显单薄。

(一)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

研究选取自2018年1月到2019年6月“微信辟谣助手”发布的全部文章作为研究对象,最终获得227篇辟谣文章作为研究样本。

针对样本的分析类目主要包括:

(1) 主題分布,包括:①生活类;②科学与医学类;③名人相关类;④国际事务与政治类。

(2) 产生来源,包括:①门户网站;②自媒体;③传统媒体;④民间组织。

(3) 文本特征,包括:①无端网络谣言;②利用民生热点制造谣言;③结合视频、图片造谣;④运用虚假数据和“伪科学”分析;⑤故意曲解国家政策;⑥故意曲解专家言论;⑦故意曲解媒体报道。

(4) 辟谣主体,包括:①专家及研究机构;②官员及政府机构;③社会组织及民间力量;④公司企业。

(5) 辟谣的方式,包括:①调查研究;②常识归谬;③援引权威机构研究结论;④实验证明;⑤相关人员出面澄清。

二、新媒体谣言传播及其治理的基本特征

(一)新媒体谣言的传播特征

1.新媒体谣言的主题分布

样本中,谣言的主题分布十分广泛。其中,生活类谣言占62.780%,科学与医学类谣言占26.258%,名人相关的谣言占5.686%,国际事务与政治的谣言占5.620%。有需求就会有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高质量的生活,能与百姓产生共鸣的生活类主题已经成为公众话题的焦点。

2.新媒体谣言的产生来源

新媒体谣言的来源大部分来自于网络。根据样本分析,来源于网络(包括门户网站、自媒体等互联网传播途径)的谣言共占样本的85.462%,来源于传统媒体的谣言占13.216%;民间组织(占总体样本的1.322%)也成为了谣言聚集地之一。高度信息自由的背景下,新媒体这一宽泛平台成为最主要的谣言来源地。

3.新媒体谣言的文本特征

通过笔者分析,谣言的文本特征大致可归为七类:无端网络谣言(22例)、利用民生热点制造谣言(58例)、结合视频、图片造谣(41例)、运用虚假数据和“伪科学”分析(65例)、曲解国家政策(12例)、曲解专家言论(12例)、曲解媒体报道(17例)。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便利大众生活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生存空间,谣言的传播愈加趋向智慧化,利用数据时代的优势,增强大众对信息的认可度。

(二)新媒体辟谣实践的基本特征

1.新媒体辟谣的主体分布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专家及研究机构是主要的辟谣主体。因其身份的特殊性,他们对某一问题的认知更加全面、权威;而对言论进行鉴定的辟谣平台,因其拥有着最丰富的辟谣资源,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新媒体辟谣的主要方式

新媒体辟谣当中,援引权威机构研究结论、实验证明和调查研究成为辟谣主流。权威机构相比普通群体更具话语权和权威性,当大众根据自我认知对谣言文章得出“初步判断”时,权威机构快速、准确的针对性言论能及时引导公众视野;深入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论证,亦是能用科学数据说话,进一步提高辟谣文章的说服力,这类辟谣方式以最为直观的形式,将未经证实的言论转化为具体可见的行为活动,向大众呈现出科学的理论数据,增强其说服力。

多种辟谣方式结合是辟谣的有力方式。大众认知不断提升的今天,单一的辟谣方式很难打破人们对某一言论的初印象,这就需要多种方式有效结合,多个方面各个击破,从而提高辟谣文章的说服力,有效达到辟谣目的。

三、讨论:改进新媒体谣言治理的基本途径

(一)加强政府机关对谣言的治理

在谣言面积化扩散的新媒体时代,作为国家机关,政府首先要加强对新媒体环境的规范和治理。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打击,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等,这些法律法规虽都对网络谣言治理有明确规定,但仍存在不足,政府应完善立法司法保障,有效遏制谣言传播。

(二)发挥媒体对谣言治理的作用

网络谣言扩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媒体“把关”作用的缺失。媒体自身须承担“把关人”的责任,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内化职业道德,加强对自身的规范,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在网络谣言的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社会自治及提高公民自身意识

社会组织,例如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服务平臺等,要准确、及时对易引起公众误解的信息进行鉴别,并进行社会公布,有效减少错误信息的流通,尽早发现、遏制谣言传播。公民也应提高个人素质,提高对谣言的甄别能力,具备一定法律常识,规范个人行为,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四、总结

新媒体时代的谣言,其特点相较于纸媒时代内容更加鲜明、更加大众化,对社会的影响也越发深刻,治理也愈加复杂化。笔者建议政府机关,媒体机构,社会自治和公民自身建立有效合力作用,共同抑制谣言的产生发展,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

参考文献:

[1]Malingcat.谣言与理性——读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J].出版广角,2009(4).

[2]薛改霞.新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谣言[J].人民论坛,2018 (8).

[3]曾梦雄,覃可奕,罗靖仪,等.新媒体时代下微信谣言的传播机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9(15).

[4]周高琴.微信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及其应对策略[J].新媒体研究, 2019(13).

[5]林萍.基于网络谣言话题特征与用户辟谣信息采纳困境的辟谣协同机制[J].新媒体研究,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