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出镜内容的选择策略探析

2020-09-06 13:34曾岑
传媒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出镜记者内容选择现场报道

曾岑

摘 要:随着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传输速度不断加快,电视新闻节目的现场报道日渐常态化,出镜报道大量涌现。与此同时,出镜记者无论是否新闻传播或播音主持科班出身,却很少得到专业的现场报道训练,因此,不乏叙述不清、逻辑混乱、表达呆板的现场报道。文章结合相关理论及真实案例、统计数据,从出镜环节、出镜地点、出镜角度以及出镜文本四个角度,总结梳理优质的视频新闻现场报道中记者出镜内容的选择策略。

关键词:现场报道;出镜记者;内容选择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02

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是否有记者抵达现场,不仅决定了这家媒体与新闻源头的接近程度,获取更多新闻信息的可能性,也是衡量一家媒体实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标志。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是否有记者“在场”,是否有记者出镜,不仅关乎电视媒体对新闻内容的掌控能力,也对报道质量本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出镜的现场报道,是电视媒体“在场”的最好证明,而现场报道出镜环节的内容选择,则决定了报道质量的高低。

在进行现场报道时,出镜记者需要考虑的主要包括出镜环节、出镜地点、出镜角度和出镜文本四个方面,下文将从四个角度展开阐述。

一、出镜环节决定报道范式

新闻现场对于电视记者的出镜环节通常有三个选择:开场白、过渡段落和结束句。选择开场出镜,记者需要清楚交代出镜地点和时间,出镜文本往往会遵循一定模式;选择新闻结束段落出镜,记者通常会对新闻事件进行简短的总结,需要对新闻事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选择过渡段落出镜,记者可以选择和设计的出镜地点、出镜角度、出镜文本最为丰富,可看性最强。

出镜环节的选择,决定了整段记者出镜的大致内容和出镜风格。目前,央视《新闻联播》对于国家领导人出访新闻的报道,记者(通常由《新闻联播》主播担任)出镜一般固定为开场白,清楚交代领导人访问的时间和地点。除此以外,各媒体及各栏目对于记者的出镜环节一般没有硬性规定,出镜记者选择的余地较大。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記者出于习惯,甚至为了省事,直接在开场照搬模板出镜:笔者统计了广州某电视台一档电视新闻栏目2019年6月的一期节目,发现有记者出镜的9条新闻中,记者选择开场白出镜的就有7条。虽然这样做也能达到告知观众“我在现场”的目的,但却降低了出镜环节的可看性,对出镜记者本人而言,也失去了提升自己新闻总结能力、锻炼多样出镜方式的机会。

二、出镜地点决定报道形式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与新闻事件相关联的地点,都可以作为出镜报道的地点。例如某地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发生事故的道路是新闻发生的地点,不会因为时间、人物、起因等发生改变。但是伤者送往抢救的医院、肇事车辆逃离后的去处、指挥交通的交警的办公地等,都与新闻事件有关联,都可以作为记者出镜的地点。本文中,出镜地点指出镜记者录制出镜画面的具体位置,它代表出镜记者身在新闻现场,决定了出镜记者出镜画面所呈现的背景。

之所以要选择和设计出镜地点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出镜背景是记者在新闻现场活动的画面标识,出镜现场背景如果有丰富的信息量,可以衬托和强化报道内容;另一方面,出镜背景的选择决定了记者的报道形式,是静态报道还是动态报道、报道环境如何、该采用什么样的报道语态。

例如,出镜记者在医院病房外出镜,如果医院的环境是安静的,出镜记者讲述病人病情危急,声音、语调通常是压低的;但是如果此时病人正被推去抢救,走廊毕竟嘈杂,那么出镜记者出镜时的语速必然是加快的,语调是上扬的[1]。

三、出镜角度决定画面呈现

出镜记者的核心任务是告诉观众“我在现场”并传递新闻信息,但是在选择出镜角度时,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拍摄角度,采取多样的出镜形式,不仅可以从多角度为报道提供画面素材,而且可以丰富镜头语言,大大提高新闻报道的可看性。

本文所指的出镜角度,包含拍摄角度、拍摄高度、拍摄景别、拍摄机位、出镜形式五个元素。最常见的记者出镜画面,拍摄角度是正面拍摄、拍摄高度为平视拍摄,景别采用近景,机位为单机位,出镜形式是静态出镜。如果对五个元素的常见形式做些改变,就是对出镜角度进行选择和设计,可以改变出镜画面的固有模式,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早期的央视品牌栏目《新闻调查》,柴静在《双城的创伤》中尝试过侧面拍摄出镜环节,令人耳目一新;又如央视近年的“钱塘江追潮”特别报道,均采用了多机位、多景别的拍摄方式,使出镜记者充分融入新闻背景,画面丰富好看;而在环境合适的前提下,改静态报道为动态报道,例如央视《还看今朝》系列报道之“原来你是这样的上海”中,记者陈雯采取动静结合的方式出镜,可以使画面信息更多元、表达更生动。

最典型的例子是2015年,央视新闻频道推出的特别策划《关注候鸟迁徙·保护生命共同体》。报道团队在三种珍稀候鸟迁徙的沿线布下了八个报道点,多视角、全方位、全程直播候鸟迁徙。报道主题是“倡导关爱候鸟,关爱生态,保护生命共同体”。在系列报道最后一期的结束段落,出镜记者何盈选择了一个极富创意的出镜角度:先用常规的出镜方式:正面、平视拍摄、近景、单机位、站立静态报道——此时画面信息较为单一,就是出镜记者和她所处的环境,何盈通过这个出镜角度回顾了采访过程中的难忘片段,随后在镜头前180度转身,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出镜角度:依然是正面、平视拍摄,但拍她的摄像机距离她较远,拍摄景别为全景——此时何盈和她身后的整个采访团队都出现在了画面中。她的出镜文本暗示了这个出镜角度设计的内涵:“当我们在看鹤的时候,其实鹤也在看我们,我们之间是平等的,而平等就是我们对生命共同体的理解”——第一个出镜角度代表的是观众,也就是人的视角,第二个出镜角度代表的则是“被采访者”鹤的视角,彼此视角是平等的,彼此是生命共同体。这样的出镜角度设计,不仅更好的凸显报道主题,也让看到报道的观众过目难忘。

四、出镜文本决定报道价值

孙玉胜在《十年》中写道:无数的经验表明,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在报道里的人就会给观众留下良好印象,观众是否记得住他,关键是他说的内容是否能否吸引观众[2]。记者出镜只是整段新闻报道的片段,但却非常考验记者的文本组织和口语表达功力。出镜记者需要在诸多细节中,选取与报道主题关系最紧密的元素辅助出镜,设计浅显易懂的出镜文本,通过有交流感和表现力的表达,呈现和丰富新闻内容。

在央视《数说命运共同体》系列策划之“食物背后的故事”中,为了直观地展示亚洲和45个中东欧国家对“吃辣”的共同喜好,欧阳夏丹在北京的一家泰国餐厅录制了这样一段出镜:“这样的一家店,一年要用掉一吨泰国朝天椒。这是什么概念呢?你看,这个盆里装的是一斤的量,如果把这一斤的红辣椒倒进我前面的这口大锅里,这一年就得是60口满满的这样的大锅。据说它可是全世界最辣的辣椒之一噢,你敢尝尝吗?”随后拿起一根辣椒咬了一口并给出了“被辣到”的真实反馈。这段出镜文本句式短小、简单、书面语少,完全不涉及專业名词且以口头词语为主,新闻语言口语化表征明显,在语言组织上避免了很多出镜记者在出镜时习惯文绉绉表达、背稿痕迹较重的问题,是很见功力的。

另外,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如果缺乏把自己在现场看到的一切以最快的速度告诉观众的欲望,很容易自言自语、缺乏交流感、直接影响观众情绪,欧阳夏丹这段出镜的有声语言表述灵活,停顿自由,表现出了强烈的给予感和交流意识,这不仅得益于她良好的主持素养,这段出镜文本的设计也是居功至伟。不仅如此,为了配合这段文本,她懂得利用面前的新闻采访元素辅助出镜,其表情语言、体态语言、手势语言等非语言元素也运用得当,整体出镜效果极好。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既要会观察采访、驾驭并掌控现场,又会科学熟练地运用视觉传达的多种非有声语言传播元素,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出镜记者[3]。

五、结语

笔者认为,电视新闻节目在更快更好报道基本新闻事实的前提下,最重要的不是输出多么重要的观点,而是给观众留下更好更深刻的印象。电视不是让人去读、去听的,而是让人去看的,具有可看性的画面是电视的核心竞争力,这是电视自身所指引的方向,也是做好出镜报道的原因。

在新媒体冲击、直播门槛降低、视频报道内容井喷的当下,电视新闻出镜记者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出镜记者必须在把握电视新闻现场报道核心能力的同时,提升专业素养,基于新闻事实,改变出镜报道的固有模式,从出镜环节、出镜地点、出镜角度以及出镜文本四方面,寻求新样态的表达方式,呈现优质的电视新闻出镜报道。

参考文献:

[1]张超.出镜报道[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63.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三联书店,2003:276.

[3]李雪涛.出镜记者需注重非有声语言传播元素[J].青年记者,2018(5).

猜你喜欢
出镜记者内容选择现场报道
浅谈现场报道在广播电视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出镜记者现场报道发展历程
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探究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电视台出镜记者如何做好新闻报道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游戏的内容选择
突发事件现场报道出镜记者的报道技巧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浅析
新闻现场报道中细节的捕捉及运用
浅谈阅读教学中内容的选择方法
简论电视新闻的记者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