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

2020-09-06 13:34李琰
传媒论坛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遗传播新媒体时代

李琰

摘 要:新媒体时代下,在具体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开展阶段,应该从整理以及还原的角度出发,侧重对“非遗”文化呈现形态的挖掘。同时,能够以积极姿态融入,强化研究,有效对“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效率进行提升。基于此,本文即对“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非遗”文化;新媒体时代;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9-0-02

新时期下,由于新技术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也进行了深入的融合,在资源层面,也逐渐形成了互补的趋势,全媒体普及程度不断提升,信息覆盖面以及传播效果越来越高。所以,在此种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传承,已经不再是民族文化自觉的考量,在新媒体时代的背后,更加需要在生产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革新。因而,“非遗”文化在具体的发展阶段,其一定要会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故而,我们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主动迎合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等趋势,科学利用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对“非遗”文化的时代特征进行强,保证“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可以更好地呈现。

一、“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形态分析

(一)发掘与保护

现阶段,“非遗”文化项目的种类相对较多,包括:传统手工技艺、社会风俗礼仪以及表演艺术等,并且,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非遗”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其中涵盖培养以及保护“非遗”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播以及传承“非遗”文化遗产技艺等。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册已经高达四十项[1]。同时,我国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前已经有一千多项。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做好“非遗”文化的整体发掘以及保护工作,尤其应该给予文化传承人的保护,鼓励以及引导其应该借助多种手段以及渠道,加大培养力度,保证可以从根源上解决“非遗”文化遗产传承后继乏人的情况。

(二)整理和还原

由于近年来“非遗”文化保护实践的日益深入,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项目也被各级部门以及社会团体所发掘出来,并且选入了国家或者省级等保护目录,同时纷纷构建了各地各层面的“非遗”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库。在2018年,在中国非物质遗产博览会上,共创办了八个主题,具有涵盖陶冶烧制、制茶酿造以及印刷刻绘等,让观众可以直观且清晰的了解“非遗”文化遗产项目以及传承人的“活态传承”。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等也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重视,建立了遗产保护中心数据资源库,并随着不断地发展,陆续对“非遗”文化代表性项目以及传承人等信息进行了充实,力求可以让公众对“非遗”文化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为其搭建优质且权威的平台[2]。因而,为了能够让“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更好的呈现,各个地区应该将自身的地域以及信息等优势全面发挥出来,强化对“非遗”文化现场化存在形态的构建,加大对“非遗”文化的保护。

二、“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路径分析

(一)强化对“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承

新媒体时代下,应该以积极“融入”的姿态,合理的渗透到大众的圣湖以及工作中,并确保“非遗”文化可以满足不同形态受众的文化需求,保证“非遗”文化可以在新媒体中有效地进行传承以及发展。通常情况下,各种媒体形态所构成的媒介,其主要是人的一种延伸,从多个角度对人类的感官进行拓宽,确保人们能够将时间以及地域的限制快速摆脱,从而共同分享原有的“非遗”文化。

第一,各个网站,特别是一些“非遗”文化的专题网站,需要尽可能的将现有的基本信息以及挖掘出来的信息系统提交到网站上,侧重对数据库功能的合理利用。同时,借助微信公众号以及微博等传播途径,达到“非遗”文化项目、传承人以及受众等之间信息共通的目的,保证可以对“非遗”文化进行更好地普及,深入的解读其所发挥出来的价值和作用[3]。

第二,应该充分的对民族传统节日以及文化遗产日等进行合理利用,积极地开展多种“非遗”文化展览以及展示等货活动,将“非遗”文化资源通过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便人们可以近距离的参与以及触摸传统技艺,不断对人们保护以及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进行增强。

第三,有效对大众传媒进行借助。在新媒体时代下,应该强化对“非遗”文化的艺术形态以及内涵等的宣传,将侧重点放在“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及研究工作层面。同时,应该鼓励以及引导各种传媒机构,积极的对“非遗”文化视听节目等进行制作,大力播出,组织对相关保护成果出版的保护。并且,应该鼓励科技馆以及博物馆等,广泛的对民俗活动进行开展,加大对“非遗”文化保护知识的普及和宣传,以便能够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创建一个相对良好的氛围[4]。

(二)对新媒体时代“非遗”文化的发展路径

第一,侧重对新媒体技术优势的利用。近年来,社会在不断进步以及发展,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了各个领域中。并且,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智能终端格局逐渐形成,诸如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在内的数据终端,更是在凭借着虚拟的形式,真真切切地对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行改变,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对信息进行获取,切实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而针对“非遗”文化来说,其所呈现出来的形态,通常与现代社会生活存在脱节的情况。所以,在“非遗”文化的发展以及传承阶段,经常会呈现出微状态。因而,为了可以更好地对这一现状进行处理,在实际的发展阶段,应该着重解决“非遗”文化在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化以及信息化等问题。基于新媒体时代,在“非遗”文化的呈现过程中,应该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逐渐转化成对传统技术技艺的创新,让其可以与现代文明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第二,科学对“非遗”文化进行转化。在实际的“非遗”文化发展以及呈现阶段,应该在充分获取以及储存“非遗”文化数据信息的前提下,强化分析,对“非遗”文化呈现以及决策工具进行深入研究,能够了解以及掌握不同数据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可以对“非遗”文化转化发展阶段存在的各类可能性以及价值进行探索,同时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现代设计观念,借助科学的办法,将其转化为“非遗”文化的传统样式。同时,通过对现代设计语言的有效利用,有效地对“非遗”文化艺术元素进行转变,保证可以达到对“非遗”文化实用功能以及审美价值进行提升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将当代设计创意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的依托,大力发展“非遗”文化产业,保证其可以更加凸显原生态,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精神与现代元素等融合在一起,从而保证“非遗”文化可以在新媒体时代中更好地呈现出来。

第三,强化推动“非遗”文化发展进程。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可以让“非遗”文化更好的在新媒体时代中呈现出来,那么就一定要强化推动“非遗”文化发展进程。一方面,从宏观层面研究。当前,在对“非遗”文化的具体研究阶段,除了要让对其原则、分类以及地位等进行了解之外,还应该大力发展“非遺”文化的艺术形式以及特点,对“非遗”文化项目的创造以及符号表现等进行研究,有效地对“非遗”文化研究视域进行拓宽,改变文化解读单薄困境。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应该强化对“非遗”文化的认识,能够广泛的收集资料,查阅历史,借助新媒体工具,不断培养历史情境感,从而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促进其发展以及传承。

三、结束语

综合而言,在新媒体时代下,“非遗”文化在具体的发展以及传承过程中,应该综合的进行考量和分析,无论是在思想观念层面,还是在创作思想层面,都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明确民族文化情节,浓缩历史与现实的主体旨意,可以深刻意识到“非遗”文化的具体价值,利用相对科学的办法,将新媒体的功能和价值全部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整体的角度上对“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进行开展。

参考文献:

[1]葛艳奇.“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J].传媒,2019, 301(08):178-180.

[2]郝瑞瑞.新媒体在城市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探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9,671(09):106-107.

[3]杨阳.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传播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2(12):153-157.

[4]褚乐阳,谭悦,陈卫东.面向儿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4):149-154.

猜你喜欢
非遗传播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