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传播视域下的“后浪”现象解读

2020-09-06 13:48苏宇
新媒体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后浪代际

苏宇

摘  要  文章通过视觉、话语和文化三个层面对《后浪》进行文本解读与分析,揭露了短视频广告的商业消费逻辑与主流诉求之间的矛盾,为主流媒体的话语叙事以及亚文化平台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考路径。

关键词  消费社会;代际;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0)12-0109-02

2020年5月3日晚,由哔哩哔哩献给新一代青年的演讲视频——《后浪》在《新闻联播》前定时播出,截至5月29日,该视频拥有2 566.4万播放量,23.8万条弹幕数量以及5.6万评论量①,在各大社交媒体中被疯狂转载。但视频本身所反映的刻板与遮蔽在平台蕴含的亚文化属性加持下造成青年对主流“规训式”话语的抵抗,最终引发了一场两极分化的争议。

1  视觉修辞下的遮蔽与狂欢

1.1  影像里的叙事遮蔽

英国学者约翰·伯格在其著作《观看之道》中提到,观看先于语言[1]。这句话表明,相比起文字语言,人们更先于接收直观形象的视觉讯息。《后浪》视频中,外星探索、全景俯瞰、高楼矗立、VR体验等澎湃的图景让现代年轻人置身于科技的先进成果中;汉字印刻、传统曲艺、Cosplay等视觉要素又让青年人沉浸于传统与新兴文化整合的繁荣里。通过渲染、剪辑与特写等多种视觉制作手段,《后浪》构建了一幅繁荣炫酷的现代城市文明景观。

此时,所有的视觉信息被转化为特定规则的代码,但显然作为观看者的“后浪”们却并非都能够进行“合格”的解读。该视频的视觉叙事产生了两层遮蔽效果:对城市“铁锈地带”的遮蔽以及对生活在城市体系之外的青年人身份遮蔽。现实中自嘲“灰头土脸”的后浪们同影像中光鲜亮丽的消费者产生代入落差。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知识结构、社会地位的受众对其分别产生了主控式解读、协商式解读以及对抗式解读三种模式,继而引发争论。

1.2  场景中的消费狂欢

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消费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最终环节,但视频中赛车、跳伞、旅游、潜水、攀岩等消费要素却被拼接成为了后浪们的主导。资本媒体作为一种多重的物化形式,把人降低到广告顾客的地位。《后浪》作为B站的商业性广告却被容纳到更广阔的社会意义里,资本主义文化瞄准的商品消费在此时似乎成为了一场阶层狂欢。后现代理论家让·鲍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商品不再是单纯的商品,被赋予一定的附加意义。一旦我们进入符号价值消费的领域,物的使用价值就被抛弃了,物仅仅被当作能代表其社会地位和权力的符号来消费[2]。

在后浪舆论发酵后,5月9日,B站up主“暴富研究局”发布视频,戏谑调侃了一名合格后浪最少需要的资金投入。B站运用视觉叙事构建了一个消费狂欢的世界,这一“超真实”构造的背后蕴含着消费主义的阴谋。它企图通过消费自由的逻辑来打破阶层与阶层、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壁垒,殊不知这种自由被桎梏于商业主义运作的模式下,成为一种虚假炮制的神話。

2  话语逻辑下的刻板与权威

2.1  代际中的青春膜拜

“那些口口声声说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就像我一样。”②《后浪》的演讲者何冰在话语开始便表明了“我”是谁,而“你们”又是谁。将“你们”与“我”区隔开,也隐喻了前浪和后浪的角色定位。他通过语言符号呈现出了一种新老对话的场景,“新”与“旧”也在二元对立中找寻到了各自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建立在了代际的模糊区分里,体现出了长久以来社会对于青春的膜拜。在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的浪潮裹挟下,青春作为一种象征性符号同样被用来进行情感消费。现代社会的情感方式是一种新的“综合”——被理性化、知识化、大众媒介生产和操作的“后情感”[3]。对前浪们而言,青春膜拜裹挟着对于过往的追逝,怀旧文化被媒介资本利用与消费,感动了无数的前浪,却很少激起后浪心中的波澜。

这种盲目的崇拜同样体现了代际之间的鸿沟。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使人类正经历着“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的社会形态,社会中各种亲密关系也同样遭遇“重新部落化”的过程,关系中的两方在媒介传播过程中更加深化鸿沟。视频中前浪们所认知的后浪“选择的权利”却并不一定被后浪所接受,这种前浪自我以为式的构想与肯定实则是后浪未夺取主要社会话语权的体现。

2.2  逻辑中的话语权威

尽管B站以“非主流”语言构建自身的圈层文化,但《后浪》视频整体所呈现的却完全背道而驰。“时代”“中国”“价值”等宏观意识形态的词语构造了一个宏大叙事的主题;“祝福”“羡慕”“致敬”等正能量的词汇体现了整体积极向上的基调。如此看来权威媒体最终掌控了话语整体的叙述范式,以一种高姿态以及谆谆教导式的语气来告诫后浪们“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这种充满乐观与理想主义的主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在获得激励与感动的同时也有人提出泛泛而谈的质疑。该视频的文本生产将话语放置于一定的社会规则中,从而维护主流的意识形态。但B站的“非主流”属性与主流话语之间也产生了明显的矛盾,话语效果在这里被冲击减弱。“我对你们”单向式价值输出的叙述方式也在前浪与和后浪之间设下一道隐性的鸿沟,加大了部分后浪对前浪价值认同的困难度。

3  权力下的规训与反抗

3.1  主流文化的收编

一直以来,哔哩哔哩以年轻世代、亚文化、解构主流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以较边缘的姿态发展。作为我国早期以动画、游戏发展起来的内容创作型平台,B站到如今已经涵盖了7 000多个兴趣文化社区。此次《后浪》作为B站的一个商业性广告与各大主流媒体联合推出,是B站走向主流的一次试水。伯明翰学派针对亚文化的收编提出两种模式:其一是将亚文化符号转化为商品的形式来获得利润收入,其二是主流通过对亚文化进行“贴标签”的形式来重新界定意识形态。《后浪》中宏大的叙事体系以及“严肃”“赞美”性质的内容无一不体现了官方特色。在视频末尾署名中,央视新闻、《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联合打上了标签。

《后浪》的发布隐约可以窥探B站作为小众亚文化网站走向主流的路径。新媒体平台与传统主流媒体共同构成了时代的“话语网络”,但B站所拥有的话语特质却完全被权威所覆盖,亚文化属性蕴藏于展现二次元文化的零碎镜头。这种隐性的话语权力分配直接表明此次《后浪》的深层讲述者是谁,继而赋予了其超越商业广告性质的社会意义,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

3.2  亚文化的反抗

主流文化的收编同样伴随着亚文化的反抗。由于B站本身独特的话语体系、审美体系以及价值体系,此次明显充满主流风格的单向输出被长久以来B站的年轻受众所抵抗。5月4日,UP主“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上传视频《非浪》,该视频通过模仿《后浪》话语风格、以戏谑、调侃的方式对主流态度进行解构。后浪们在解构中去抵抗,但这种抵抗却有種消极的、无力的意味,表现了新青年一代所特有的虚无主义。这种解构是青年对于传统价值、绝对价值的狂欢,青年们以“反叛”与“调侃”构建自身的乌托邦,当所有的崇高被解构,当所有的狂欢褪去,后浪们拥有的只是无价值的价值,只剩无意义的意义。

4  结语

《后浪》作为B站推出的商业性广告被主流媒体以及五四的特殊历史叙事附加以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但视频中资本媒体对于消费主义的追逐以及代际对立与刻板印象的话语叙事导致《后浪》本身并无法承担整个社会的指向责任。此时,B站给予了青年对于主流文化自发性抵抗的平台,广大后浪们在接受官方权威性价值输出的同时以解构的姿态进行调侃戏谑,陷入了“无价值的价值”的狂欢。“后浪”现象之后,主流媒体如何根据现有的社会结构进行传播话语的分配,亚文化平台如何平衡走向主流以及保持自身特色之间的关系,青年群体如何避免陷入“无意义的意义”的反叛等话题值得继续探讨。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哔哩哔哩。

②引用自《后浪》,发布者哔哩哔哩弹幕网。

参考文献

[1]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戴行钺,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梅琼林.符号消费构建消费文化——浅论鲍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J].学术论坛,2006(2):181-183,187.

[3]Stjepan Mestrovic,Postemotional Society[M].London:SAGE,1997:22.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后浪代际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后浪与前浪
RIDING THE WAVE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奔腾吧,后浪!
后浪想对前浪说的话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