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规律、原则与要点探索

2020-09-06 13:45周立斌王希艳曹佳琪
高教学刊 2020年25期
关键词:能动性规律课程思政

周立斌 王希艳 曹佳琪

摘  要:“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必须遵循规律性,把握原则性,掌握要点性,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文章根据教育学的有关原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和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际,对高校“课程思政”遵循的规律、原则及建设的要点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能动性;原则;规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179-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 can achieve satisfactory results only if we follow the law, adhere the principle and grasp the main poi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explores preliminarily the rules, principles and main poi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of pedagogy, combined with the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peech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eality of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itiative; principle; law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

重点内容,涉及的层面和因素很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在高校“课程思政”这一复杂的工程建设中,有关部门和人员如何有条不紊、有章有法地展开,且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呢?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我们认识到:必须遵循规律性,把握原则性,掌握要点性,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

一、“课程思政”规律

“课程思政”的规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把握规律性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只有把握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性,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原则性,把握要点性。

(一)“课程思政”的概念与规律性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和本质属性的表述和反映。而规律就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可以看出,事物的概念與其规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体地说,弄清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就为理解其规律性打下了基础。

“课程思政”的概念是什么?换句话说,“课程思政”如何定义?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学术界给出的答案不一。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在教育理念层面的突破,集中体现在将所有课程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表明课程教学目标之首要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2]。

我们认为,虽然上述对“课程思政”的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缺乏从规律性的角度对“课程思政”进行定义。如果没有这样的角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就缺乏依据,缺乏有效展开的理论基础。因为,既然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而概念又是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因此,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考虑,从规律的角度重新定义“课程思政”的概念,才能真正清楚它的本质的联系是什么。

结合上述的理由,我们认为“课程思政”的定义应是:在高校,除了思政课以外,所有的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都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通过融入、挖掘、提炼、拓展等多种途径,把思政和德育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高校“课程思政”的三大规律

既然把握规律性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前提,那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都应当遵循哪些客观规律?又如何按照这些客观规律办事呢?

根据我们上述对“课程思政”的定义,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规律要求,立足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课程思政”的实践,我们认为,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进一步细化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规律一般要求,把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的规律具体化为:(1)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

(2)教育教学规律;(3)因学段施德教的规律。

1. 思想政治工作过程规律

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遵循思想政治工作過程的规律,这既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规律一般要求一致,又与“课程思政”的定义和目标是一致的。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尤其是“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其实质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因此,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联系及其互动趋势,如存在于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方向等”[3]。现可将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作如下概括。

第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求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之间要保持适度的张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即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想品德基础,有提升其思想品德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3]。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要求与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之间要保持适度的张力,这样才能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第二,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师要准确把握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所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强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扩大视野,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使其正确对待个人经验,既不固守个人经验,也不排斥个人经验,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吸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养料,使个人经验与社会要求统一起来,从而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3]。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要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的这一要求结合起来,始终使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所需与“课程思政”实施的内容相一致。上海各大学的“大国方略”的“课程思政”的展开,就是对这一规律要求的准确把握。

第三,高校的“课程思政”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环节而展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环节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可看作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所必须遵循的一般工作程序”[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一般环节可分为制定方案、实施、评估三个阶段,高校的“课程思政”也要按这三个阶段进行,并列出详细计划。例如,在制定“课程思政”方案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按如下步骤制定方案:(1)收集“课程思政”信息,发现问题;(2)确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标;(3)拟定“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案;(4)优选“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方案。

2. 教育教学规律

教育教学规律是从经验学习的角度来说明学生的成长规律的。这一规律是基于如下三点来理解教书育人工作的。

第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科学知识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思想的提高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知识的增加有助于学生的道德认识。

第二,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以及积极性等思想品德要素的提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第三,反对只重德育或只重知识的单一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高校的“课程思政”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这既与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遵循的教书育人规律的要求相符,又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全一致。

3. 因学段施德教规律

因学段施德教规律,“是一条品德教育方面的规律。从受教育者角度来说,获得教育有两种不同的方式或渠道:一是被动地或主动地接受有知有能者的传道授业解惑;二是通过自己观察、体验、分析、感悟社会和自然事物,从而获得经验和认知。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一种方式是主渠道,其中学校教育是主体。对于品德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来说,两种渠道都会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随着受教育者年龄的增长、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第二种渠道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因学段而施德教,应是品德教育的基本规律”[4]。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什么要遵循因学段施德教规律呢?我们认为,主要理由有两点:一是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学期教学制度最符合因学段施德教规律;二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和循序渐进性有关,“一个人的思想品德要达到较高水平,必须经过反复教育,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即使是思想品德的质变,也是在渐进的量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教育者必须依循渐进性这一特点,坚持不懈地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3]

二、“课程思政”建设遵循的原则

原则是指人们在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所依据的准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除了要遵循思想政治的规律外,还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在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建设需要处理多方面的复杂关系,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处理不同的关系需要遵循不同的准则,在不同的活动中也有相应的准则必须遵守,因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是多元的。这些不同的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协同,构成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的原则体系。

(一)“三全育人”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对于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来说,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教学目标,不仅是一项新的要求,而且还是一个新的教育原则。

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讲话精神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我们认为,应该把“三全育人”,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作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

我们在前面论证过,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遵循教育性教学规律,遵循因學段施德教的规律。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还是教育性教学规律,抑或是因学段施德教的规律,都要求高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每一位教师和管理者都承担起思想政治的教育责任。换句话说,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秉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理念,才符合上述三大规律的要求。

(二)融合性原则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还要遵循融合性原则,这是由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和实际决定的。

从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的规律上讲,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还是教育性教学规律,抑或是因学段施德教规律,都要求在“课程思政”的展开过程中,以融合性为原则,盘活、调动、整合高校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德育资源,以形成合力和化合力,推进高校的“课程思政”的有效展开。按照融合性原则,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倡的做法如下: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以文理兼容的综合课为改革的突破口,坚持融合性原则,探索出了一种理工科教师、通识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双向融合的改革模式,不仅盘活了学校"课程思政"改革所需要的各类人才资源,而且打通了学校科技与人文相隔的“任督二脉”,为本校“课程思政”改革解决了诸多难题。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要点

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除了要把尊重规律性,坚持原则性外,还要注意把握要点性。只有把握要点性,才能抓住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较顺利地解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协商民主的要点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课程思政”改革伊始,校领导就认为,“课程思政”改革是一个高校课程观、教育观的彻底改革,推进“课程思政”的措施既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方式解决,也不能通过简单的宣传教育方式解决,而应当通过举办研讨会这种协商民主的方式进行解决。

为此,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校领导决定,要想推进学校整体的“课程思政”改革,最恰当的方式就是召开学校级和院级的各类研讨会,因为这种“课程思政”的研讨会是教师自发组织的,并无行政上的要求,所以参会教师都能畅所欲言,能把自己对 “课程思政”改革的想法和思路在研讨会上充分交流,能有效地打消一些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畏难和抵触情绪。

(二)渐进性改革的要点

在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应坚持渐进性开展,及时总结“课程思政”模式。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主要党委成员首先通过大量的听课和深入细致的调查,挖掘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从事“课程思政”且教学效果好的专业课教师,让他们介绍经验。

其次,通过引导他们进行“课程思政”的交流,促进他们总结“课程思政”的经验和形成模式。

再次,选派这些已经从事“课程思政”的骨干教师到外地学习和考察,把他们的心得通过交流会和新闻的方式向全校推广。

最后,通过典型示范、“课程思政”的模式总结、政策引导等,激发起广大教师从事“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包括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因学段施德教的规律。高校必须在遵循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则,掌握其要点,才能解决“课程思政”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更好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其取得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3.

[2]邱开金.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17-03-21.

[3]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46,146,144,138,136-137,129,138.

[4]赵沁平.让教育规律成为常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8(5):12.

猜你喜欢
能动性规律课程思政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英语教师负向能动性及其应对策略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找规律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巧解规律
找规律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氮和磷》中的一般与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