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情感特色及其审美表达

2020-09-06 08:52高钤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4期
关键词:路遥审美文学

高钤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发展之初就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更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揭露和批判,文学的社会教育使命。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情感特色和审美表达上和古代文学有着较大的区别,对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性意识的觉醒有着较大的传达作用。本文以路遥的《人生》为例,着重分析了现当代社会背景所衍生的文学文本的情感特点和审美特点。

关键词:路遥;《人生》;情感;审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一、現当代文学的审美和情感特点概括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是植根于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文学文本,其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内涵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社会发展孕育了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现当代作家借助文学文本将社会文化的特点表达出来,或进行深度分析,或进行现实映照,或进行精神升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审美特点和情感表达,要着重从中国现当代社会背景演变进行深刻剖析[1]。

《人生》是路遥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82年,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剧变为背景,以陕北的城市农村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运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描述了农村青年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理想追求和情感冲突。小说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农村青年高加林进行,并将丰富的人生感悟和社会背景变动的信息融入到小说中,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塑造,提出和回答了人生道路上如何抉择的问题。路遥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既是对社会生活变动的真实写照,也有对社会剧变下个人思想和情感冲突的深入探索,在情感表达和审美内涵上也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人生》的审美表达特点

高加林是《人生》中着重塑造的复杂人物,他身上既凝聚了农村青年不屈服于命运,坚定不拔的意志品质,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凝聚了社会生活剧变下青年为远大理想和人生抱负努力挣扎的情感起伏。高加林是路遥小说中的典型主人公形象,物质上贫乏,精神上高贵,理想高远,有远大的人生抱负,性格坚定,而贫穷的物质条件和高傲的内心追求形成了较为尖锐的反差和对照,也是路遥本人即传统又现代的心理的一种映射[2]。《人生》带有鲜明的路遥文学作品特色,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道德意识,以及苦难波折的人生奋斗历程,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审美表达特色和审美冲击。

(一)传统道德之美

道德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血脉传承的象征,在路遥所塑造的小说世界中,承载着他较为传统和朴素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期待。《人生》中的高加林有路遥自身的影子,作为一个来自陕北的作家,他早年经历了物质生活的贫苦和困顿,而他本人的性格也和厚重的黄土高原以及高原上的民情风俗息息相关。他亲身经历过也近距离观察过当地农民在贫苦生活中的挣扎,以及在艰辛痛苦生活中反映出的传统道德之美。在路遥的笔下传统美德是农村生活中的精神底盘,如黄土高原般厚重,以高加林为代表的农村青年经过波折、冲动、背叛,最终流着眼泪忏悔,回归到曾经养育他的精神家园,而黄土高原也以母亲的包容心态再一次接纳了曾经背叛它的孩子。路遥所歌颂和赞美传统美德寄托在农村姑娘巧珍身上。作为一个农村姑娘,巧珍拥有传统道德中女性之美的所有特征,她虽然没有文化,却善良淳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以诚挚而热烈的爱情将高加林从挫败中拯救出来,同时她积极乐观,勤劳踏实,不卑不亢,当高加林选择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时候,她虽然痛苦但还是接受了高加林的选择,回到农村和一心追求自己的农村青年结婚,婚后也诚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高加林被人举报后失去了城市工作,和黄亚萍的爱情也划上句号。巧珍没有痛恨和奚落高加林,反而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他介绍小学教师的工作。可以说巧珍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美好女性形象的象征,她代表了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人们宽厚善良淳朴的性格,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美德观念中高尚的女性形象。

(二)苦难之美

《人生》中的困苦贫穷冶炼出震撼的文学审美。路遥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在与其不断的搏击中,人才会活得充实一些,才能收获幸福感。”在《人生》中路遥丝毫不吝啬地表达苦难,歌颂苦难之美。高加林虽然是个贫穷的农村青年,却胸怀大志,渴望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抱负。路遥笔下的苦难之美往往具有直击人心的冲击力,高加林身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尽管遭遇多重打击仍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半夜拉着粪车去挨家挨户地找粪源,在县城卖馍馍。人生的苦难往往和劳动、爱情、亲情连接在一起,而在苦难中的思考又让人物形象有了亮光,加重了文学作品的厚重性。

(三)自我实现之美

《人生》中的另一种审美表达,是个人意识觉醒和自我成就的未来之美,这也是路遥文学作品能够激励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最重要原因。高加林是农村青年,但他所渴望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农民理念存在较大的冲突矛盾。他渴望改变自身处境,走出高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困境,这是《人生》中现代性的表现,也是个人自我成就意识的表现[4]。可以说高加林发现了自己,唤醒了自己,明白为什么而活着,在路遥的笔下,主人公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理解赞扬中国传统农民的温良、宽厚、博大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有具有反叛、野性、不安分的现代文化特性,两面性的冲突矛盾构成了看似不可融合的奇异美。

三、《人生》的情感价值特点

(一)爱情悲剧

中国现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学的一主要区别在于对悲剧性的描写,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倾向于描写悲剧,刻画悲剧,通过悲剧情感、悲剧人生,以此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路遥的成功本质上也是路遥式悲剧的成功,其中爱情悲剧是路遥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受无数青年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创作主题,也是青年人永恒追逐的热点话题,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往往脱离世俗的桎梏,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

《人生》中爱情悲剧形成一个具有矛盾感和冲突感的三角关系,高加林先是在农村爱上了巧珍,来到城市后又爱上了曾经的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他爱巧珍的淳朴善良,对自己的真挚热切的感情,也爱黄亚萍的身份地位,以及两人之间的共同话题,结合命运前途等多方面考虑后,他选择了黄亚萍,放弃了巧珍。而在经受事业的打击之后,他被迫回到农村,也失去了黄亚萍的爱,此时的巧珍已经嫁给他人。

三个人的爱情悲剧并非仅仅局限于爱情中,也是三人人生历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加林虽然接受了巧珍的爱,但是他并没有当农民的心理准备,始终渴望离开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向往城市文明。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他毅然抛弃了巧珍。所以高加林的爱情并非纯粹的爱情,而是糅合了关于个人命运、事业的思考的重重考虑之下的情感抉择,因此他和巧珍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高加林对巧珍的爱情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爱情,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他们的精神追求一开始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高加林虽然被巧珍诚挚的爱所感染,但是他和巧珍并没有共同语言。在他选择黄亚萍后,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是因为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是内外相合的美感。而爱情一旦脱离灵魂上的和谐,便在最开始就埋下了破灭的种子。因此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本质带有双向逆反的悲剧色彩,一方面他认可和尊重巧珍的善良淳朴,在巧珍身上体现出的美好人性,是他所肯定和向往的,但是在社会生活剧变的前提下,这种偏向传统美德的人性和道德追求会阻碍现代人对文明的向往,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过程中必然会对传统美德造成一定的舍弃和割裂,这也是巧珍爱情悲剧的社会性因素体现,她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生活悲剧、性格悲剧,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

(二)更加体现人性的情感价值

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较大的差异性,主要是体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的,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强调价值观更加贴近人性,表现自然,展现作品个性,因此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特点都以表现人性为特点,借助情感价值传达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特点,更侧重于将自身意识和当时的社会形态相对立,以反叛的表达载体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并渴望能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思和践行[5]。路遥的《人生》其文学主体、情感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形态紧密结合。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着一种十分鲜明的情感冲突,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对农民并没有抵触、排斥和鄙视心理,相反他认可与尊重乡亲对他的宽容,在小说后期,他被人举报后失去了城市工作,回到农村后德顺老人接纳了他,在他心灰意冷时给予他尊重和爱。另一方面,高加林在城乡交叉地带,他的生存状态受到了现代文文明的感召和影响,因此在传统道德和现代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种矛盾本身也是路遥本人情感价值的外在表现,对于代表现代城市文明的黄亚萍,她虽然主观上愿意为爱情舍弃一部分物质追求,但是在高加林回到农村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高加林,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的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排斥,也表明了路遥本人浓厚的乡土情结。高加林回到农村后,德顺老人接纳了他,也表明了路遥本人最终对乡土情结的回归,路遥将自己对黄土地的深沉热爱倾注到作品中,告诉人们:“人来自泥土,死后亦归于泥土,土地是人的本,土地里深藏着人的根。”而最终德顺老人和巧玲对高加林的接纳和帮助,也表明了黄土地以及黄土地孕育出的普通农民宽厚、善良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路遥所传达的乡土文明情感价值。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强调作品回归现实,反映现实,刻画人物,主张作品对社会时代背景的解释和映照,和中国传统文学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表达有一定的差异性。路遥的《人生》植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背景中,以表现农村文明、城市文明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借助农村青年的价值取向、生存状态和情感态度上的跌宕起伏,表达时代变革中对乡土文明的向往与回归,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赞赏与歌颂。

参考文献:

[1]张文博.悲剧人生——从路遥《人生》看青年苦难[J].才智,2020,(8):223.

[2]董晓莹.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色彩及其影响因素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9,(6):50.

[3]田甜.论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意识——以路遥小说《人生》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5):40-41.

[4]吴海琪.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爱情抉择下的深刻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8,(15):54.

[5]甘涵宇.路遥小说《人生》的精神主题[J].长江丛刊,2017,(34):8.

高钤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从发展之初就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更强调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揭露和批判,文学的社会教育使命。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情感特色和审美表达上和古代文学有着较大的区别,对反映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性意识的觉醒有着较大的传达作用。本文以路遥的《人生》为例,着重分析了现当代社会背景所衍生的文学文本的情感特点和审美特点。

关键词:路遥;《人生》;情感;审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4-0-02

一、现当代文学的审美和情感特点概括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是植根于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文学文本,其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内涵与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社会发展孕育了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和道德观,现当代作家借助文学文本将社会文化的特點表达出来,或进行深度分析,或进行现实映照,或进行精神升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审美特点和情感表达,要着重从中国现当代社会背景演变进行深刻剖析[1]。

《人生》是路遥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最初发表于1982年,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剧变为背景,以陕北的城市农村交叉地带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运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描述了农村青年在社会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理想追求和情感冲突。小说故事情节主要围绕农村青年高加林进行,并将丰富的人生感悟和社会背景变动的信息融入到小说中,通过对小说主人公高加林的塑造,提出和回答了人生道路上如何抉择的问题。路遥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既是对社会生活变动的真实写照,也有对社会剧变下个人思想和情感冲突的深入探索,在情感表达和审美内涵上也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人生》的审美表达特点

高加林是《人生》中着重塑造的复杂人物,他身上既凝聚了农村青年不屈服于命运,坚定不拔的意志品质,勤劳朴实的传统美德,同时也凝聚了社会生活剧变下青年为远大理想和人生抱负努力挣扎的情感起伏。高加林是路遥小说中的典型主人公形象,物质上贫乏,精神上高贵,理想高远,有远大的人生抱负,性格坚定,而贫穷的物质条件和高傲的内心追求形成了较为尖锐的反差和对照,也是路遥本人即传统又现代的心理的一种映射[2]。《人生》带有鲜明的路遥文学作品特色,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深刻的道德意识,以及苦难波折的人生奋斗历程,由此形成了强烈的审美表达特色和审美冲击。

(一)传统道德之美

道德是一种民族精神,是民族血脉传承的象征,在路遥所塑造的小说世界中,承载着他较为传统和朴素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期待。《人生》中的高加林有路遥自身的影子,作为一个来自陕北的作家,他早年经历了物质生活的贫苦和困顿,而他本人的性格也和厚重的黄土高原以及高原上的民情风俗息息相关。他亲身经历过也近距离观察过当地农民在贫苦生活中的挣扎,以及在艰辛痛苦生活中反映出的传统道德之美。在路遥的笔下传统美德是农村生活中的精神底盘,如黄土高原般厚重,以高加林为代表的农村青年经过波折、冲动、背叛,最终流着眼泪忏悔,回归到曾经养育他的精神家园,而黄土高原也以母亲的包容心态再一次接纳了曾经背叛它的孩子。路遥所歌颂和赞美传统美德寄托在农村姑娘巧珍身上。作为一个农村姑娘,巧珍拥有传统道德中女性之美的所有特征,她虽然没有文化,却善良淳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以诚挚而热烈的爱情将高加林从挫败中拯救出来,同时她积极乐观,勤劳踏实,不卑不亢,当高加林选择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时候,她虽然痛苦但还是接受了高加林的选择,回到农村和一心追求自己的农村青年结婚,婚后也诚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高加林被人举报后失去了城市工作,和黄亚萍的爱情也划上句号。巧珍没有痛恨和奚落高加林,反而通过自己的关系帮他介绍小学教师的工作。可以说巧珍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美好女性形象的象征,她代表了黄土高原孕育出的人们宽厚善良淳朴的性格,也代表了中国传统美德观念中高尚的女性形象。

(二)苦难之美

《人生》中的困苦贫穷冶炼出震撼的文学审美。路遥认为“人生充满了苦难,在与其不断的搏击中,人才会活得充实一些,才能收获幸福感。”在《人生》中路遥丝毫不吝啬地表达苦难,歌颂苦难之美。高加林虽然是个贫穷的农村青年,却胸怀大志,渴望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生抱负。路遥笔下的苦难之美往往具有直击人心的冲击力,高加林身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文化的农村青年,尽管遭遇多重打击仍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他半夜拉着粪车去挨家挨户地找粪源,在县城卖馍馍。人生的苦难往往和劳动、爱情、亲情连接在一起,而在苦难中的思考又让人物形象有了亮光,加重了文学作品的厚重性。

(三)自我实现之美

《人生》中的另一种审美表达,是个人意识觉醒和自我成就的未来之美,这也是路遥文学作品能够激励一代代青年学生的最重要原因。高加林是农村青年,但他所渴望的生活方式和传统的农民理念存在较大的冲突矛盾。他渴望改变自身处境,走出高原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困境,这是《人生》中现代性的表现,也是个人自我成就意识的表现[4]。可以说高加林发现了自己,唤醒了自己,明白为什么而活着,在路遥的笔下,主人公往往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理解赞扬中国传统农民的温良、宽厚、博大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有具有反叛、野性、不安分的现代文化特性,两面性的冲突矛盾构成了看似不可融合的奇异美。

三、《人生》的情感价值特点

(一)爱情悲剧

中国现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学的一主要区别在于对悲剧性的描写,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倾向于描写悲剧,刻画悲剧,通过悲剧情感、悲剧人生,以此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路遥的成功本质上也是路遥式悲剧的成功,其中爱情悲剧是路遥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受无数青年学生喜爱的重要原因。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创作主题,也是青年人永恒追逐的热点话题,文学作品中的爱情往往脱离世俗的桎梏,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情感表达结合在一起。

《人生》中爱情悲剧形成一个具有矛盾感和冲突感的三角关系,高加林先是在农村爱上了巧珍,来到城市后又爱上了曾经的同学,城市姑娘黄亚萍。他爱巧珍的淳朴善良,对自己的真挚热切的感情,也爱黄亚萍的身份地位,以及两人之间的共同话题,结合命运前途等多方面考虑后,他选择了黄亚萍,放弃了巧珍。而在经受事业的打击之后,他被迫回到农村,也失去了黄亚萍的爱,此时的巧珍已经嫁给他人。

三个人的爱情悲剧并非仅仅局限于爱情中,也是三人人生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加林虽然接受了巧珍的爱,但是他并没有当农民的心理准备,始终渴望离开农村,到更广阔的城市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向往城市文明。一旦有了更好的选择,他毅然抛弃了巧珍。所以高加林的爱情并非纯粹的爱情,而是糅合了关于个人命运、事业的思考的重重考虑之下的情感抉择,因此他和巧珍的爱情悲剧是必然的。

高加林对巧珍的爱情一开始就不是纯粹的爱情,文化水平的差异,导致他们的精神追求一开始就不在一个水平线上,高加林虽然被巧珍诚挚的爱所感染,但是他和巧珍并没有共同语言。在他选择黄亚萍后,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是因为他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是内外相合的美感。而爱情一旦脱离灵魂上的和谐,便在最开始就埋下了破灭的种子。因此高加林和巧珍的爱情本质带有双向逆反的悲剧色彩,一方面他认可和尊重巧珍的善良淳朴,在巧珍身上体现出的美好人性,是他所肯定和向往的,但是在社会生活剧变的前提下,这种偏向传统美德的人性和道德追求会阻碍现代人对文明的向往,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过程中必然会对传统美德造成一定的舍弃和割裂,这也是巧珍爱情悲剧的社会性因素体现,她和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也是社会悲剧、生活悲剧、性格悲剧,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然。

(二)更加体现人性的情感价值

现当代文学和传统文学之间较大的差异性,主要是体现在意识形态、价值观方面的,现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强调价值观更加贴近人性,表现自然,展现作品个性,因此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特点都以表现人性为特点,借助情感价值传达社会意义。

文学作品中的情感特点,更侧重于将自身意识和当时的社会形态相对立,以反叛的表达载体探寻自我价值的实现路径,并渴望能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思和践行[5]。路遥的《人生》其文学主体、情感特点和当时的社会形态紧密结合。在高加林身上体现着一种十分鲜明的情感冲突,作为农民的兒子,他对农民并没有抵触、排斥和鄙视心理,相反他认可与尊重乡亲对他的宽容,在小说后期,他被人举报后失去了城市工作,回到农村后德顺老人接纳了他,在他心灰意冷时给予他尊重和爱。另一方面,高加林在城乡交叉地带,他的生存状态受到了现代文文明的感召和影响,因此在传统道德和现代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这种矛盾本身也是路遥本人情感价值的外在表现,对于代表现代城市文明的黄亚萍,她虽然主观上愿意为爱情舍弃一部分物质追求,但是在高加林回到农村之后最终还是放弃了高加林,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时的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的排斥,也表明了路遥本人浓厚的乡土情结。高加林回到农村后,德顺老人接纳了他,也表明了路遥本人最终对乡土情结的回归,路遥将自己对黄土地的深沉热爱倾注到作品中,告诉人们:“人来自泥土,死后亦归于泥土,土地是人的本,土地里深藏着人的根。”而最终德顺老人和巧玲对高加林的接纳和帮助,也表明了黄土地以及黄土地孕育出的普通农民宽厚、善良的传统美德,这也是路遥所传达的乡土文明情感价值。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强调作品回归现实,反映现实,刻画人物,主张作品对社会时代背景的解释和映照,和中国传统文学的情感表达和审美表达有一定的差异性。路遥的《人生》植根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背景中,以表现农村文明、城市文明的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借助农村青年的价值取向、生存状态和情感态度上的跌宕起伏,表达时代变革中对乡土文明的向往与回归,对中国传统美德的赞赏与歌颂。

参考文献:

[1]张文博.悲剧人生——从路遥《人生》看青年苦难[J].才智,2020,(8):223.

[2]董晓莹.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的悲剧色彩及其影响因素解析[J].青年文学家,2019,(6):50.

[3]田甜.论文学作品中的批判意识——以路遥小说《人生》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5):40-41.

[4]吴海琪.路遥《人生》中高加林爱情抉择下的深刻内涵[J].青年文学家,2018,(15):54.

[5]甘涵宇.路遥小说《人生》的精神主题[J].长江丛刊,2017,(34):8.

猜你喜欢
路遥审美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写给远去的路遥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