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班玛地区藏族代茶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2020-09-08 02:37龙主多杰1亢俊铧本1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年8期
关键词:代茶藏族植物

张 洁,龙主多杰1,,亢俊铧,盛 洲,拉 本1,*

(1.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08;2.青海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中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茶叶的文化萌动开始于汉代,逐渐从药用阶段、食用阶段发展到饮用为主的时代。从古至今,人们通常采用就近原则,采集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实等,加工后均可作为饮茶的原材料,这种“茶”统称为“代茶”。通过查阅近20多年的国内外文献发现,目前被鉴定认证的代茶饮植物已有八百多种,其中蔷薇科、菊科、唇形科占多数。

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研究人与植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学科[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关于少数民族茶文化的研究还很薄弱,相关数据尚不充分。目前,得到开发利用的部分代茶植物有吉林延边、白山、通化地区等地生长的刺五加、蒲公英、人参叶花、红景天、丁香以及杜香茶;陕西宝鸡的金老梅茶(又名药王茶),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的功效;西藏的龙胆花茶等[2]。

针对班玛地区,可利用的植物资源丰富,藏人早已将这些植物融入到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据相关部门调查发现,班玛全县藏茶树资源主要存在数量有限、分布零散、管理粗放等问题[3]。前人对藏族牧民使用的民间食用植物及药用植物进行了系统植物学研究,缺乏对其代茶植物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

首次采用民族植物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关键人物访谈(Key informant interview)对藏族在代茶植物方面所积累的传统知识和经验进行调查、收集、记录、整理、编目和分析,整理了当地藏族常见的代茶植物种类及饮用方法等,归纳和完善了藏族有关代茶植物的传统知识[4]。探究该地区藏族与植物相互作用的关系,对进一步促进班玛地区藏族茶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也为该地区茶用植物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1 研究区域

1.1 研究区概况

班玛县,位于海拔3500~50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区域总面积6376平方公里。此次调查区域包括班玛县8乡1镇(赛来塘镇、多贡麻乡、玛柯河乡、吉卡乡、达卡乡、知钦乡、江日堂乡、亚尔堂乡、灯塔乡)全县以藏族为主,汉族占多数。其中藏族占总人口的95%以上。此处地势东南低西北高,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巴颜喀拉山东北麓,大渡河上游,东南部与四川省阿坝、壤塘、色达县接壤,属大陆性高原气候,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递减。年平均气温2.4℃,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665.3~767.2 mm之间。班玛县自然条件优越,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有50余科、700余种。

2 研究方法

本项研究属于民族植物学的描述阶段。调查过程中,主要利用文献选点、关键人物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深入当地人日常生活,结合本研究目的获取第一手资料,进而对所调查植物资源进行鉴定与编目。

2.1 文献选点

通过查阅《青海野生药用植物》和前人的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班玛为研究地点,进而熟悉和了解班玛藏族的文化背景,以及藏族民众在认识、利用和保护植物方面的相关内容,从而对此次调查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关键人物访谈法

2.2.1 关键人物的选择

选择了23名对该民族群体社会和文化有相当程度了解的当地人[5](见表1),其中包括19名男性,4名女性。调查主要从这些报告人着手,内容包括所利用茶用植物的种类、当地名、如何采集、采集时间、使用部位、加工方法、文化内涵等问题。从而对青海班玛地区藏族传统利用野生茶用植物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记录。

表1 关键人物基本情况

2.2.2 访谈方法

主要采用漫谈式和半结构式的访谈法,访问当地人并快速获得利用各种植物资源的信息。

(1)漫谈式访谈(Open-ended interviews)

与班玛县当地的牧民自由交谈,了解并记录当地常见的代茶植物名称及分布情况。

(2)半结构式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预先设定一些需要了解的问题大纲,如代茶植物的种类了解多少、功效有哪些、采集加工方式等;可根据访谈时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提问的方式和顺序,从而引出新的问题并获得答案。

2.2.3 访谈调查点及路线

此次调查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以处于青海省果洛州班玛县赛来塘镇、江日堂乡、亚尔堂乡、灯塔乡等几个藏族聚居区村庄作为调查点。

2.3 参与式观察

参与是观察是科学研究中重用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通过民族植物学最常用的“5W+1H”提问法,对藏族野生代茶植物资源及其利用状况进行调查,即围绕代茶植物种类、采集地点、采集人、采集时间、采集原因及采集数量等相关信息进行调查[6]。

2.4 证据标本采集与鉴定

通过采集植物标本的常规方法,参考书籍《青海野生药用植物》,与当地政府和林业局对访谈所得信息进行核实,并将这些可利用的野生植物的拉丁名进行确认,然后进行藏族民间代茶植物编目[7]。

图1 班玛县藏族代茶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3 结果和分析

3.1 青海班玛地区藏族代茶植物编目

表2 班玛地区藏族代茶植物编目

图2 班玛地区藏族代茶植物分类

3.2 青海班玛地区藏族代茶植物分析

调查发现,当地藏族牧民使用的植物共有16种(见表2),从图3可知,在植物种类的组成上,共有被子植物门16种,隶属于13科,14属。其中蔷薇科的植物有3种,毛茛科的植物有2种,其他11科(包括柳叶菜科、牻牛儿苗科、夹竹桃科、蓼科、龙胆科、景天科、山茶科、胡颓子科、唇形科、菊科、百合科)的植物各有1种。

结合表2,班玛地区藏族在选择代茶植物种类、部位、采收季节、功效、饮用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具有茶用价值的部分包括根、茎、叶和花[4, 8],其中以嫩茎叶为茶用部位的植物种类最多(10种),以全草(2种)、花(2种)为茶用部位的也较多;采收季节多数为夏秋季采集,其中秋季(14种)采集最多,夏季(9种)也占多数。茶用植物制作方式多种多样,当地人通常会泡开水,或者熬水作为茶的代用品。

3.3 青海班玛地区藏族代茶植物传统知识

3.3.1 民间采集注意事项

藏茶属于药用植物的一种,由表2可知,采集时间大多数为夏秋季,少数藏茶适宜春季采摘。班玛地区代茶植物的采收加工,应注意以下几点[9]:

(1)选择适宜的场地采收

每种藏茶特性与其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应注意被污染的土地、牲畜圈地或其他无营养成分的土地,不可采摘代茶植物;尽可能选择收集生长在未被践踏、未喷洒农药的区域。阴暗潮湿且寒冷的区域通常会采集凉茶。

(2)选择适宜的时间采收

恰当的采收时间是利用植物特性关键。春、秋二季采挖根和根茎;夏季采集叶子;秋季采集果实和种子;植物生长旺盛期采集全草。

(3)及时干燥

采集新鲜代茶植物,应及时晒干或晾干,避免受潮、发霉变质。

3.3.2 民间加工制作方法

藏茶的民间加工制作方法复杂,耗时。制作方法有“三蒸汽三揉”。而传统的五大工序(见图4)又多达三十二道工艺。通过繁琐加工所制成的藏茶,含有约700多种的香气化合物以及50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有机化合物,含有少量的矿物质,如:磷、镁、钾等无机物[10]。

图4 藏茶的加工工序

茶饮类植物制作方式多样,当地人通常会使用多种茶饮类植物泡开水,或者熬水作为茶的代用品;品质纯正的代茶植物口感甘甜,不涩不苦,吞咽滑爽,从而起到解渴和保健作用[11]。茯茶是班玛县牧民待客的主要饮品之一[12-13]。

目前最著名的“藏雪茶”,由班玛县的野生花叶海棠和变叶海棠加工制成。藏雪茶是藏族同胞的“民生之茶”,具有降脂、降糖、降血压功效,具有较强的抗辐射、抗癌、抗衰老、抗氧化、提高机体的保健作用。藏雪茶,包括藏雪茶红茶、藏雪茶绿茶。其中红茶以适宜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绿茶是以新梢为原料,未经发酵,先经高温杀青,杀灭了各种氧化酶,保持了茶叶绿色,然后经揉捻、干燥而制成[14]。

3.3.3 代茶植物常见功效

糖尿病是人体内糖代谢失调引起的疾病。保英珍等研究认为,茶的粗纤维是碳代谢的产物,能够反映茶的新鲜度和嫩度。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以对人和动物体内的淀粉酶、蔗糖酶活性有抑制作用[15]。因此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的花叶海棠作为代茶植物是防治糖尿病的最佳选择。

除糖尿病外,目前我国确诊发现慢性疾病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高,心血管疾病位居首位[16-17]。李露等研究出了茶多酚对心血管防护作用及机理[17]。就茶叶中的大量茶多酚可以与凝血酶结合,通过降低全血比浓度、抵抗血小板聚集达到抗血栓的作用。因此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有着降血压血脂、保护动脉及心脏等作用[18-20]。

4 讨论与展望

现如今茶叶已成为影响世界的7种重要植物之一,其中代茶植物已占到将近一半。中国传统代茶植物以草本为主, 且饮用叶片居多。全国有22个省份以及14个少数民族有使用代茶植物作为饮品的文化传统。例如菊花茶、金银花茶清热解毒的传统功效就得到了科学数据的支持[21]。藏族谚语说:“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经常饮茶的藏族民众可起到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的功效,同时还可以起到清肠润脾作用。

4.1 班玛地区藏族利用代茶植物的原因

4.1.1 自然环境

班玛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造就了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当地居民利用代茶植物资源提供了物质基础[11]。自古以来,藏族人民主要以肉食为主,在高海拔低沸点、紫外线强、土地贫瘠等外界条件影响下,肉食在体内不易被消化。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经验得出部分药用植物可当作代茶植物,起到辅助消化作用,从而发现了现存的藏族代茶植物,形成了合理又完整的食物结构。

4.1.2 人文环境

目前兴起的潮流是利用藏茶达到减肥的目的。通过前人的大量试验研究发现,藏茶中含有纤维素、茶皂素、茶氨酸等物质。纤维素本身几乎没有热量,人体大量的摄入纤维素,一方面纤维素在消耗较少热量的同时会产生饱腹感;另一方面纤维素可以使肠道内的食物停留时间变短,这样可以减少肠道对食物的再次重新吸收;此外纤维素可以降低胰脏消化酶的活性,从而降低对糖类、脂质的吸收。而茶皂素的功效是阻碍脂肪酶活性,促进体内激素分泌,调节血糖含量;茶氨酸的功效是降低脂肪及胆固醇的浓度[22]。因此藏茶是减肥群体的不二之选。

4.2 藏族传统代茶植物知识的应用与保护建议

(1)重点关注和保护代茶植物的原生生长环境。首先应对班玛地区民众进行科普宣传,增强民众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激发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积极性。其次应注重可持续利用,通过政府行政手段,加强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合理开采,多种少取[23]。同时相关部门应对代茶植物生长条件、生长发育规律、遗传变异等外界可控因素做进一步研究,适当加大人工引种栽培,大力研究和推广新式栽培技术,确保特有植物的延续发展。

(2)加强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藏族受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对传统茶用植物知识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并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已迫在眉睫。加强班玛县植物研究,记录有价值配方,根据个人爱好使用代茶植物,而制茶、饮茶的技艺、知识也能得到传承与发展[24]。同时建议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等法律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方便资料查阅的同时,对植物二次开发利用方便提供理论支撑[24]。

(3)加强代茶植物的综合利用。藏族植物利用以药用和茶用为主,口口相传。选择用植物制茶的比例大幅度减少,导致部分植物被利用的习俗逐渐消退。深入了解代茶植物生物活性成分,从色、香、味入手,对代茶植物的饮用方式、作用功效等方面进行开发利用,以满足当今时代人们对饮茶的需求,保留其原有风味的同时,做到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代茶饮品[25]。

猜你喜欢
代茶藏族植物
代茶饮,多选花草少泡根茎
甘肃省小陇山林区野生代茶木本植物资源调查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代茶饮”是茶也是药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垂盆草代茶饮巧治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