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高质量的语文生活

2020-09-10 12:34汪政
关键词:现代性

汪政

摘要:现代文教学的关键是对现代性的认识,同时,现代性也是现代文教学的核心与生命所在。现代文的现代性既体现在它的现代价值理念上,又体现在它的文体方式、语文环境,特别是它与现代生活的关系上。所以,现代文教学要在立德树人上把握根本,在现代文的发展过程中把握文体,在现代文的生活化上把握现情境和任务。

关键词:现代文教学 现代性 媒介发展 当代生活 真任务

一、现代文与现代性

现代文与古代诗文相对,也许因为阅读起来不像古代诗文那样有语言文字上的障碍,所以给人好教好学的感觉。因此,自觉不自觉地,人们总会对现代文教学不够重视,甚至认为现代文的教学价值不大。因为同样的原因,现代文被大量运用到阅读理解的训练与学习评价中,无比鲜活的语言被碎片化与材料化,进行过度的技术阐释,造成了现代文整体的割裂与地位的降低。所以,要重视现代文教学,改变现代文教学诸多违反现代文本质和语文学习规律的现状,可能要从观念的改变做起,从加强对现代文的认识做起。

现代文之所以称为现代文,关键在“现代”二字。现代,不仅仅是说它是用现代语言也就是白话文写成的,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和表达的是现代人的生活,特别是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这才是现代文的灵魂与价值所在。同样,并不是所有以白话文语体创作的文本都可以称为“现代文”,这已经被“五四”以来的汉语写作史所证明。现今,以白话文的语体写就,传达的却是错误、落后、腐朽的价值观的话语现象依然不绝如缕。不管是教材的编写、教学材料的选择,还是学生读写活动的指导,这一点要引起充分的注意。

我们面对的语文作品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是古代诗文,一种是现代文,还有一种是外国诗文。语文作品的语言呈现方式比较复杂,一种是外文原语种文本,这不在中国语文教学的范围内,一种是文言文的翻译,如古代的经书翻译,林纾、严复等清末民初学者的翻译,还有就是占主流的现代白话文的翻译,这三种语文作品都有其原有的生成空间,也分别有各自的文化原乡。从大的方面来分类,古代诗文体现的是古代文化,外国诗文体现的是各种域外文化,而现代文特别是典范的现代文,体现的则是不断进步的中国现代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虽然有共性的一面,但在本质上却是有区别的。不管是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说,都是如此。相对而言,现代文教学从语言角度说仿佛容易一些;从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现代人格的养成上说,现代文的价值最大。不管是哪种语体的语文作品,也不管它来自哪一文化空间,都必须统摄到现代文化,统摄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的理念首先是“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具体阐明了现代中国青少年应该获得和坚持的价值观。毫无疑问,课标所阐明的价值体系在语文作品中的最佳载体是现代文,所以,课标在任务群的设计中,现代文以及以现代文为载体的教学内容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明确了现代文的现代性意义,即现代人所应秉持的价值表达之后,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就不言而喻了。可惜,这一点并未被我们充分意识到。更为艰巨的是,施教者主体,从教育管理者、课程开发者一直到普通教师,对现代性的认识,对现代文明不断进步的价值,对现代文所蕴含、传达的价值内涵,特别是如何将这些价值内涵传递给受教育者,帮助他们认识并践行等,在意识、能力上都还很不够。简单地说,如何理解教材的人文主题就是一个大问题。

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为例。第一单元涉及当代青年的青春表达。第二单元谈及劳动的意义、当代劳动者的实践内容与实践方式。第四单元探讨:现代人的家乡是什么?如何认识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如何建构现代社区文化?第五单元的整本书阅读,涉及经典的理解,现代文的治学方式,涉及对中国乡村现代化的认识,也涉及现代阅读观念的获得和在现代传媒时代信息的收集、分析和研究等现代化学习能力的提升。第六单元的人文内涵非常丰富,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现代人的文化态度、现代人精神人格的养成,等等。第七单元要求我们理解现代人的理智与情感,特别是现代人如何处理人与风景的关系。第八单元,看上去是好像是技术性、知识性的“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其实,与许多单元古代诗文与现代文互为背景一样,这一单元对词语变化的梳理可以让我们非常直观而集中地看出古今词语的差异,有助于学生建立现代语言观,理解现代语言的本质。我们在这些问题上花了多少工夫?我们的答案又是什么?这些都会决定现代文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目的的达成。

二、现代文与媒介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现代文教学面对的绝不仅仅是如何处理教材中那几篇白话文作品的问题。身处现代文的世界中,我们固然要面对现代文的历史,即那些相对古代诗文虽然短暂但毕竟已经有了积累,甚至已经成为现代和当代经典的作品,更要面对正在生成的现代文世界。这一世界是过程性的、变动不居的,永远处在未完成状态的。这是现代语文的现实,已逝的历史与正在生长的现实同等重要。现代文远远没有定型,相对于文言文的历史,白话史特别是白话写作史还太短。通过对西方文体的借鉴、服务于现代生活的需要、整合中国古代文体而探索出来的中国现代文文体可以说是大体则有,具体则无。一方面,既有的文体未曾定型,另一方面,新的文体不断诞生,许多文体,甚至许多流行一时的文体都如昙花一现,现代文文体的建构、修正与淘汰一直在进行。固守现代文短暂的历史与有限的文本,只能造成与当今语文生活的脱节。这与古代诗文和外国诗文教育有着相对清晰的边界完全不同。比如,如何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与网络世界?如何对待网络文学?要不要将网络文学甚至游戏文学纳入现代文教学?事实上,相对于纸文写作,网文写作是海量的。而网文写作遵守的是与纸文写作差别很大的范式,它有着自己的写作动力、写作焦点、写作伦理、传播规律、阅读方式与阅读经验,而且类型众多,难以一概而论。这些我们不关注不行,因为现在青少年的阅读基本上就是“双轨制”:一方面是学校阅读或课堂阅读,对应的是传统的、纸文的阅读;一方面则是校外的阅读、生活的阅读,对应的是网文阅读。至少从目前来说,网文的写作与阅读占据了全民读写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中国人读写生活的主体。现在,影响人们阅读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燃点”的基本上都是网文。不仅是网络文学,也包括各种网络媒体天天、时时制造出的网文。我们对这样一個现代文的现实了解多少?又如何应对?课标与教材虽已关注到这一点,但还远远不够,实际教学也未能落到实处,当然,更谈不上精准。

多媒体与网络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包括传统的纸文世界。我们习惯于在传统的学校体制中思考教育与教学问题,寻找新的教学资源,其实,真正的教学资源、兴奋点与灵感永远在生活中,超出了学校与课堂。比如,我们可能没有好好地将现在流行的听书频道与语文教学做过认真的对比。现在的听书频道,远不像传统的说书艺术,只是将书面文本转化成口语,附带口头表演艺术那么简单。它是二次创造,关涉原著的解读,信息的传输与提炼,与当下生活的链接,等等,它能在有限时间里将原著转述得既保真又具有新意,入脑入心。说实话,它比现有的语文阅读教学效率要高得多。

顺便说说口语教学。我们固然要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口语教学,应该将口语视为现代文的另一种存在形式。虽然我们早就提倡“听说读写”,但从理念上说还是技术的,没能从语言哲学的高度认识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特别是从语言生活的角度理解口语的本质,也未能从白话文与口语的关系角度理解它们源流的性质。并不是书面语表达才可以称为文本,才可以创造文本,事实上,口语文本的创造史比书面文本的写作史长得多,而且,人类的文本制造史一直是口语文本与书面语的文本“双轨并行”的。所以,现代文的教学,不只是如何提高口语表达水平,将书面语口语化的问题,而是要从本质上研究口语文本的生成机制,提高口语创造水平的问题。要知道一个简单的现实,即书面语创造与口语创造的目的、情境、所要解决的任务、需要运用的资源等差别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的难度更大、不确定性更多、运用频率更高。夸张一点说,一个人可以一辈子极少从事书面语写作,但却要说一辈子的话,从现代文教学的目的来说,这难道不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吗?

三、现代文与当代生活

现代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要培养人格健全的现代人,是要为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服务,在以人(现代人)为本的理念下,努力使人具备获得高质量语文生活的意识与能力,甚至,我们语文教育的过程就是享受高质量的语文生活的过程。所以,我认为,功利的、有用的甚至饱受诟病的实用性语文教育才是真正的、有价值的语文教育。有人认为,实用是与人文、与审美对立的,这里暂不展开讨论,只简单地问一下:人文追求对一个人不实用?难道审美不是一个人的“用”?它们不但有用,而且有大用。如果认同这一点,现代文教学就要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有现实生活的针对性,更要有學习者内在的语文需求与内在驱动。

新课标在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阐述中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其中的关键词句,如“运用”“综合”“实践”“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自主”等,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并在教学中加以贯彻。尤其是“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这是对现行语文教学的提醒,也是对语文教学的解放,它指出了将语文回归到真实的存在状态的正确途径。诸如此类的表述贯穿整个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实施过程与方法,相应地,也提示了学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路径。课标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并且将任务学习、情境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道理也就在这里。

毫无疑问,在实现语文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现代文教学不但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职责,而且应有大作为。如前所述,现代文与现代人是共生的,我们就生活在现代文的环境中,以现代文的方式在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文不仅是我们教学的内容和对象,也是我们教学的途径与归属。我们在以现代文的方式教学现代文,也在以现代文的方式教学外国诗文和古代诗文,这是汉语语文教育环境下的必然选择。外文作品经过翻译,呈现出来的已经是现代汉语作品,我们不可能进入原著语种的语言文本,更不可能进入原著生产的文化情境,这是世界上所有母语教育进行非母语语文作品教学时的通行做法,也是语文作品翻译与阐释的归属。在这类教学中,不但是语种的转换,也是文化的类比甚至转换,说到底,我们是在汉语现代文中学习和欣赏它们。古代诗文的教学也是如此,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现代人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可能回到学习对象所处的情境中。事实上,对古代诗文意义的掌握,对其审美效果的欣赏是在其完成现代文转化后达到的。现代人直接阅读甚至书写文言文不过是种幻觉。从本质上说,阅读古代诗文的目的还是为了将它融入现代文化,写作古诗文,比如现在的古体诗词和赋体创作也必须表达当代内容。所以,我们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现代文教学水平,还要提高对外国诗文与古代诗文的“现代文转化”的水平,这直接影响到这两类语文作品的教学效果。比如,在一个教师创设的现代文环境中,《赤壁赋》是美的,而在另一个教师的现代文环境中,它却令人望而畏,味同嚼蜡,更说不上欣赏。这里面涉及的因素太多了。

四、现代文与学习的真任务

这里特别强调回到真实的语言运用环境。现代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现代人深入到现代生活中,获得现代精神,养成现代生活担当,发现现代文的规律,不断提高用现代文的方式解决现代生活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如何设计任务以及如何设计情境。其实,对现代文教学而言,“设计”是多余的,甚至可能因为过度设计而制造了许多“伪任务”和“伪情境”,结果学生的语文能力看似提高了,却是与现实生活脱轨的“屠龙之技”,花拳绣腿,华而不实。真实的语言运用,必定是从生活中来,从学习主体的需求出发。如此,就不难获得情境,就不愁没有任务。

当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就是很好的情境吗?它里面包含了多少可以开发的现代文学习任务?令人遗憾的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因疫情开展网上教学,但教学内容却未能与时俱进,只不过授课形式改变了而已。这实在是浪费了一个现代文教学的难得的情境,丢下了大量必须完成的任务。从人文精神的角度说,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灾难意识、科学意识、人道精神。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也暴露了很多体制的、科学的、人伦的问题。媒体铺天盖地的“疫情文本”,从内容与形式上千差万别。这些都是现代文现象,都需要用现代文去表达,又都考验着人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我们可以设计《鼠疫》《霍乱时期的爱情》等灾难美学经典的整本书阅读;可以设计“灾难文学”的专题阅读与研讨;可以从对立的“疫情文本”中取样,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不同维度中选择主题展开阅读讨论,阐明自己的立场;可以通过媒体了解抗疫的故事,也可以从自己社区防疫中发现故事,撰写自己的抗疫作品。还可以跨学科设计学习任务,从语文与自然科学的融合中学习疾病的科学表达;从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中学习人类的灾难史书写,总结人类抗击灾难的经验教训;从语文与地理学科的融合中了解灾难的地理分布;从语文与艺术学科的融合中了解灾难在艺术中的呈现,组织对“灾难片”的观摩和研讨;也可以从语文与思政学科的融合中讨论人在灾难中应持的态度……学习资源实在丰富,而且,它们都是真实的、有价值的,会让学生受用一辈子。

总之,做现代人是学现代文的出发点和归属,让学生拥有高质量的语文生活是现代文教学的美好理想。

猜你喜欢
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从内部生成视角看诗的“现代性”
被想象的晚清
儒家德育的现代性困境分析及策略研究
什么是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现代性建构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性想象:媒介叙事中的“西部形象”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关于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