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设计不同层面的词语学习活动

2020-09-10 12:34朱德勇
关键词:学习活动

朱德勇

摘要:“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在必修阶段集中安排的单元。设计单元教学,应当明确从课程标准、单元活动提示到活动组织方案等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应通过前置与延伸,将单元学习与其他任务群的学习衔接、渗透、融合;应组织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探究语言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语言单元 学习活动 前置与延伸

一、目标与内容:明确单元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八单元属于“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任务群,作为教材必修部分唯一集中安排的语言学习单元,其核心学习任务是“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教学这一单元,应当明确不同层面的学习要求,整体设计、组织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与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直接相关。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了单元学习目标:了解汉语词语的特点,把握词义变化的规律,探究语言表达中词语选择的艺术。这正是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在词语学习单元中的体现,是对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要逐步掌握的语言知识、形成的语言能力的总体要求。所以,教师应当从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高度来认识词语学习的意义,以此来统领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其次,这一单元虽然是从词语学习角度来达成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但从单元“学习活动”的构成来看,三个活动几乎涉及整个任务群的全部学习目标与内容。其中,单元主要任务是“在语境中解读词汇、理解语义”,以此为统领,各学习活动的内容涉及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涉及汉语虚词的作用、词语的活用;涉及口语和书面语两种语体用词及造句的差别;涉及与修辞相关的词语运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均旨在积累词语的现象,达成理性认识;其人文性目标体现在引导学生从词语的角度认识汉语的特性,增强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因此,不应当把单元学习内容局限在词语学习的范围,更不应只是讲授系列的词语知识,而应当引导学生把本单元的学习作为一个典型的“语言积累、梳理和探究”的范例,认识到这是一个具体而微地体现语言任务群学习能力要求的单元,有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

再次,這是一个活动性单元,教师组织教学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系列学习活动,因而设计教学的重点在于活动方案的整体设计和实施,以及对学生活动过程的影响与管理。比如,在组织学生“了解词语‘家族”活动时,教师应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并及时通过过程性评价反馈,引导学生调整活动进程,使词语积累更加有效,进而引导学生主动确立学习目标,梳理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规划。教师还应结合本单元的实践活动特点来落实单元学习要求,注意考查并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参与程度、思维特征,以及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汉语词语具有语义关系聚合的特点,内涵复杂,学者的释义会有所不同,学界对汉语词语“家族”的分类也有不同认识。学生在积累和梳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词义解说和整理标准的分歧,从而产生自己的见解,其中表现出的发现、探究等能力就格外具有形成素养的价值,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反思、交流积累词语的经验,促其实现学习方法上的自觉。

二、前置与延伸:语言教学理念与设计思想的更新

依据课程标准,语言任务群的课时可以有两种分配方式:或集中安排,或穿插在其他任务群中。第八单元是一个集中安排学习内容的单元,一般说来,教学安排会被理解成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是两周的时间,集中学习这一单元,频繁地、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三个学习活动。但教学实践证明,这并不是理想的教学设计方案,也不是理想的学生学习方式。教师应当在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方面先行主动地改变,整体设计词语学习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生态。

其实,词语学习本身一直穿插在每个学段的语文学习之中,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贯串其他所有的学习任务群”,与各个学习任务群的语文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因此,每一个学习任务群、每一个单元,都会为词语学习提出问题,提供资料,准备必要的条件。基于这样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做好词语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前置与延伸。

所谓前置,就是结合之前各单元的教学,提前安排相关学习内容及活动,把穿插和集中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理想的积累、梳理与探究的必要条件,提高效率。这样的活动有时甚至可以有意识地前置到初中阶段进行。比如,单元学习活动三的“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就安排了与初中学习有关的内容:“同样是表现地域特色的小说,《蒲柳人家》和《溜索》在词语的选用上各有什么特点?体现出怎样的风格?”高中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这两篇课文中的语言现象,运用新的语言理论重新认知、解读,当然会发现刘绍棠善用口语与俗语,用词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特点,以及文章受说唱艺术的影响,追求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的风格。这与阿城受古汉语影响形成的简洁凝练、短促有力的语言风格各有千秋。如果能把这一学习活动前置到初中,在初中学习这两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关注与讨论这一语言现象,发现问题,获得资料,就可以为高中的探究准备必要的条件,从而打通初中与高中的语文学习,这当然是更为理想的状态。可见,所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教师的教学设计而言,本质上也是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转变。

要树立语言学习内容前置的观念,教师应在这册教材教学伊始甚至更早的时候,尽力全面系统地了解教学内容。比如,单元学习活动三中有“准确了解词义”的内容,指出要做到用词“恰当”“合适”,就要仔细辨析词义,准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将这一学习要求前置,可以在第一单元学习现代诗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时,讨论“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引导学生探讨“揳”的表达效果,理解“揳”在这里是指用力插入,表现的是登山者的努力、攀缘者的挣扎。用“揳”来表现,从动作的叙述到情景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还可以讨论其中“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中“嚣鸣”的内涵,明确“嚣鸣”显然不仅是攀登者当时所遇的险情,还是诗人在现实中生存状态和精神生活的写照。

单元学习活动三中关于“把握词语用法”,强调词语的选择不仅要讲究“对”,还要追求“好”,既要准确,也要生动——不仅可以分析文人诗作的炼字,也应当分析民歌以及文人拟民歌风的农事诗中的用字,以体会书面语和口语两种语体选词的差别及风格的差异。对此,可以在教学第二单元《芣苢》时,讨论其中表现采收的动词的使用。先是“采”,采得也就是“有”,这是概略地叙述采集劳动;然后是“掇”“捋”,是对采芣苢动作的具体描写,或一颗一颗地摘取,或是一把一把地握取,真切又生动;最后是“袺”和“襭”,两个字皆是“衣”部,或是以手提起衣襟兜着,或是以腰带掖起衣襟兜着,描写的都是以裙襟盛取采得的芣苢的具体动作,展现了采收的场景。这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芣苢越采越多,从采获写到收盛,直到满载而归,契合集体采摘的劳动过程,既是源自生活,又深具匠心。同样,《插秧歌》中对农家在雨中抢插稻秧作了聚焦式的生动的特写,“抛”“接”“拔”“插”的动作构成了连贯镜头,表现出一对夫妇和两个儿子协作插秧的动感十足的画面。

语言学习内容前置一般因语言材料限制,往往穿插在其他任务群各单元的单篇课文教学中进行。但有的单元一课的几篇课文,甚至整个单元,都较广泛地存在一类语言现象,为词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可以把这些单元的学习任务和本任务群有机结合。比如,第一单元第2课中有4首现代诗歌,其中,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中的“怒涌”与昌耀诗中的“嚣鸣”表达效果有异曲同工之妙。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中的“吐”,“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中的“烧破”与“烧沸”,以及“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中的“侵”“稳”等,都是选择词语的范例。第一单元的导语要求从语言等角度欣赏作品,学习任务中要求围绕“诗歌语言”探讨欣赏诗歌的方法等,可以与第八单元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

在以往的语言教学中往往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在探讨语言艺术时,只关注文学语言,这是对语言锤炼和鉴赏的狭义理解。因此,学习活动三“把握词语的语体色彩”中指出,公文中的运用得比较庄重、严肃的书面语词语是值得关注与探讨的。这样看来,语言学习内容的前置不能忽视实用文文本。所以,在学习第二单元时,可以讨论第5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的词语选用和与其他词语搭配的特点,及其在构成的排比、对偶等句式中的作用,體会作者的语言艺术匠心。比如,“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通过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精彩,也是新闻评论雄辩性和感染力强的重要因素。

所谓延伸,意为虽然第八单元的学习活动完成了,但“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是一个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任务群,因此,“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的学习活动还应当穿插在后面其他任务群中延伸下去。目前,必修上册的教学,讨论第八单元之后的学习活动,可以暂且借用一些经典课文来进行。比如,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就有许多体现词语感情色彩的典范例句。值得注意的是,林庚《说“木叶”》中论述的“木叶”,不仅是一个文学现象,也是一个语言现象,利用这篇文章作为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研讨,可以使语言学习走向深入。

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语言任务群的教学。做好词语学习内容和活动的前置与延伸,教师就要先期全面了解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注意处理与其他任务群及单元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做好渗透融合、衔接延伸。

三、关注与探讨: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

依据课程标准精神,第八单元是一个语言实践单元,单元主体由三个学习活动构成。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丰富的语言活动,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素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首先,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语言文化现象,学习活动一中设计了“关注新词语,让语言鲜活生动”的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搜集新词语,制作“词语档案”,分析其来源、含义,体现的社会生活变化,反映的文化现象。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文化现象发表看法,参与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

从试教案例看,有学生注意到,前些年曾进入主流媒体的网络词语“给力”,虽然现在仍可以认为是社会共同语词汇,能为社会公众理解,但从使用频率看已并不流行。而当年的网络词语“神马”与“浮云”曾流行一时,但现在以别字谐音表达的“神马”基本已经消失,有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浮云”则仍作为社会共同语词汇大多在比喻句中使用。通过对这类典型案例的考察,学生发现,网络语言生活正在造就新文化,年轻人应当积极关注社会语言生活,不应被信息时代边缘化。对非主流的流行语也不必过虑,因为语言具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机能,不规范的词语,如“喜大普奔”“我伙呆”,还有“orz”“666”之类,会在语言发展中逐渐被剔除或是得到改良。可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语言生活,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观念,理解、包容各类文化现象和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区分“新词语”和网络流行语,这可以用《现代汉语词典》《新词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中新收录的词语为依据,引导学生合理运用。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活动一”中还设计了“领略成语魅力”的主题活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成语中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活动对成语文化内涵的类型给了许多提示,如爱国、民本、诚信、荣辱等。学生通过探讨,能够对成语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理解,并能以写语言札记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从试教情况看,有学生探讨成语中的科学文化,认为“石沉大海”“浮石沉木”等成语反映了殷商时期古人对浮力的认识。西汉时期的“锦上添花”,间接反映古代丝织技术的发达和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等,成语反映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发明和演变的过程。组织这类学习活动,是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言文化素养。

再次,第八单元中设计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就活动形式要求而言,包含了写学习笔记、札记、点评,进行体会交流、展示讲解,以及组织综合性的主题学习活动等。比如,在探究方面,就有观察现象、体会特点、树立意识、反思与实践等。所有这些,不仅可以丰厚语言积累,提升探究深度与广度,更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式,从而建构知识,明晰语理。

猜你喜欢
学习活动
谈个别化学习活动,培养幼儿学习的品质
基于学习需求的学习活动设计
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从设置学习活动开始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
增强互动,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质疑 再疑 释疑
如何让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