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读、联读与选点聚焦

2020-09-10 13:22强晓华
关键词:阅读方法

强晓华

摘要:语文教学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素读中走向文本深处;其次,教师的目光不能囿于眼前的一篇一课,应由一篇联结多篇,在联读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最后,要帮助学生选点聚焦,掌握读懂一本书乃至一类书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方法 素读 联读 选点聚焦

统编语文教材具有“双线组织单元结构”的特点,即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等)分为若干知识或能力训练“点”分布在预习导引、习题设计、阅读提示等助读系统中。这意味着统编语文教材更强调以阅读为核心,建构语文知识体系,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迫在眉睫。结合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规律,笔者以为,阅读指导应当弹出素读、联读和选点聚焦的“三重奏”。

一、第一重奏:素读,走向单篇的深度阅读

“素读”原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特级教师邓彤认为,所谓“素读”,就是朴素地通过文字符号领会其蕴涵。也就是说,学生阅读教材文本时,没有任何外部资料可以参阅,仅依托文本提供的有限信息,尝试解读作者传递的思想、意趣、情感等。素读是一种本色阅读,是最原始的,也是最“语文”的阅读。

素读状态下,怎样才能把握文本的深层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文本的独特魅力呢?教材的助读系统是一个非常好的抓手。助读系统包括单元提示、预习导引、文下注释、文中插图、课后练习等。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语文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素读状态下凭借助读系统进行自主阅读。

(一)抓住单元提示,循序渐进,丰富技巧

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示: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提示实际是告诉学生,阅读这一类美文,既要领会作者抒发的情怀,也要学习优美的语言。方法是:借助想象领略景物之美,借助朗读感受声韵之美,借助修辞品味语言之美。在朗读技巧上,第一单元提出了重音和停连,文下注释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课后练习中也有具体的习题设计:“找出你喜欢的段落,标出语句中的重音和停连,在小组里朗读,互相评价。”从单元提示到文下注释再到习题设计,三者构建起一个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指导体系。

第二单元勾连第一单元,进一步提出“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丰富了朗读技巧指导;第三至第五单元,继续深化默读指导,逐步提出“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勾画出关键语句,并在你喜欢的或有疑惑的地方做标注”以及“勾画出重要语句或段落,并学做摘录”的要求;在名著导读《西游记》中,又提出跳读的要求。这些都是对学生自主阅读翔实有效的方法指导。

(二)抓住文本细节,品咂语言,感悟内涵

除了朗读、默读的阅读方式,教材助读系统还提示学生抓住文本细节,感悟深层内涵,提升思维水平。如《春》的习题设计“说说加点语句的表达效果”,指导学生体会一个字、一个词的内在意蕴;《济南的冬天》的习题设计“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赏析修辞手法;《散步》的习题设计“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启示学生关注富有特色的句式。一字一词,一句一段,素读状态下,学生于细节处品咂语言,涵泳玩味文本字词的深层韵味,逐渐走向文本深处。

(三)抓住旁批提示,关注结构,把握写法

如《雨的四季》的旁批提示:“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这样写有什么好處?”又如《散文诗二首》的旁批提示:“这里为什么要插叙与故乡园院里的‘莲花有关的往事?”这些提示,引导学生从篇章的角度关注文本的结构和写法,同时也启发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多质疑、多发问,在质疑和发问中真正把握文本内涵,提升思维品质。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材,依托助读系统,有效利用这些材料来组织教学,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素读的方法,独立、高效地阅读文本,最大限度地获取文本信息。长此以往,学生必能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二、第二重奏:联读,走向多篇的整合阅读

学生仅有单篇阅读的深度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阅读的广度。这就需要学生由单篇文本拓展延伸相关阅读材料进行联读。所谓联读,即把在主题、内容或写作技巧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的材料关联起来,放在一起整合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联读,总结规律,并在其他题材或类型的文本中得以实践。

(一)对同一单元的教材选文进行联读

教材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使得同一单元的文本具有主题意义的关联。有些课文的课后积累拓展中有相关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如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游记为主题进行编排,在《壶口瀑布》课后的积累拓展中,建议课外阅读郁达夫的《西溪的晴雨》、徐迟的《黄山记》、王充闾的《读三峡》等。教材文本和课外阅读素材整合关联,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联读机制,开阔了学生阅读视野。

在单元联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文参照,同中求知,比较、寻找其中的规律。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编选的都是“小人物”的故事:鲁迅笔下的阿长、杨绛笔下的老王、李森祥笔下的父亲,他们生活于不同的年代,都是极平凡的普通人。通过联读,学生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虽然平凡,却彰显了普通人向善、务实、求美的美好品质。由此,学生自然学会关注小人物,并思考他们的命运。

(二)对同一主题的课外素材进行联读

同一主题的课外阅读材料可以跨时代、跨地域。学生对同一主题的阅读材料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和整合,能拓宽其背景知识,从而达成对于同一主題的深入理解。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四季”为主题,编选了《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三篇现代文,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家笔下的四季的不同风情。就阅读量来看,三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如能进一步以“四季”为主题拓展课外阅读素材,如补充《春之怀古》《不要和春天说话》《夏感》《夏之绝句》《秋颂》《报秋》《冬天》《江南的冬景》等,学生就会有意识地比较四季的不同特点,或者关注不同作家对同一季节产生的不同感怀进而思考其原因。

联读同一主题的课外素材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异中求思。比如,同样是写夏天的文章,梁衡的《夏感》传递的是对积极的生活态度、昂扬的生命状态的赞美,而简媜的《夏之绝句》则在回忆童年的同时感慨现实生活中心灵的粗粝麻木,呼吁读者要从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两篇文章描写的角度也不同。《夏感》侧重于描写视觉,《夏之绝句》侧重于描写听觉。主旨的不同和描写角度的不同,取决于作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心灵体验。寻求类文中的异质,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思维品质提升的一种体现。

经过教师的联读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将课外阅读材料进行整合、重组、勾连,并在对类文的分析、评价过程中得到思想的启迪,进而立足阅读,辐射写作,形成个性化的表达。

三、第三重奏:选点聚焦,走向整本书的探究阅读

阅读内容的加深与拓宽最终要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的方法。选点聚焦就是其中的一个有效路径。聚焦原本是一种物理现象,后比喻视线、注意力等集中于某处。在阅读中,选点聚焦即有意识地对繁杂的内容进行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些特定的文字上,由此带动对整本书深层意蕴的理解。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从评价性文字、个性化专题等角度进行选点聚焦。

(一)聚焦评价性文字

评价性文字是解读整本书的一把钥匙,能撬动对整本书的理解。七年级上册的《动物笑谈》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一书。这是科学家康拉德·劳伦兹基于动物行为研究而写成的一部科普著作,介绍了他所观察到的动物行为以及他本人由此产生的思考。标题中的“笑谈”一词,既表明文章谈论的是和动物有关的趣事,也体现了作者的自我评价,作者认为逗笑的主角更应该是自己。

聚焦“笑谈”,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科学研究之趣和言语表达之趣;聚焦艾顿堡居民对作者的评价——“疯子”,学生会产生疑问:作者真的是“疯子”吗?此时,可探究阅读《所罗门王的指环》,关注其中的“盟约”和“道德与武器”两章,体会作者对于人类发展问题的思考,感受作者对人类社会问题的洞见力。谁是疯子?人类是否会在疯狂中走向自我毁灭?可以说,“疯子”这个评价性的关键词引领学生从单篇走向整本书。

原书副标题“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由译者所加,体现译者对这本书的理解。可以聚焦关键词“亲密”,从中体会译者对原书的评价,引导学生从书中读出作者与动物之间迥异于常人的亲密关系,感受作者对动物非比寻常的爱心。

此外,学生还可以聚焦序言中译者对此书的评价“真”“趣味”“透视力”,聚焦作者的自评“我是一个科学家,并不是诗人”和译者对作者的评价“劳伦兹比法布尔似乎更多了一份诗人的情怀”,思考“自评”和“他评”之间的矛盾,由此学会在阅读整本书时关注语言特点和作者情怀。

(二)聚焦个性化专题

教材在“名著导读”板块设置了“专题探究”,学生可以采取聚焦某一专题的方式探究阅读整本书。例如,七年级上册《朝花夕拾》名著导读的专题探究中,“专题一:鲁迅的童年”,指向信息的提取和整合,意在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破除与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之间的隔膜;“专题二: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指导学生“梳理各篇中描述他的语句,分析其性格特点,学习、借鉴鲁迅描写人物的方法”,指向信息分析和活化应用,能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专题三: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尝试“将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来研读,思考鲁迅对于儿童教育有些什么体验和看法,并联系实际,看看鲁迅的哪些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指向信息的有效提取和重组,要求学生能主动比较分析,联系实际思考评价,并通过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会等形式分享个性化阅读体会。这种专题探究,指导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教材还指出,三个专题仅供参考,学生可以自行设计探究专题。在整本书中自行选点聚焦,是对学生的自主阅读一种有效的、有意义的指导,也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提升思维的主动性与思辨性。

综上,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在素读中走向单篇文本深处;其次,教师的目光不能囿于眼前的一篇一课,应由一篇联结多篇,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最后,要帮助学生选点聚焦,掌握读懂一本书乃至一类书的方法,实现教学一篇,指向一类或一本的美好愿景。弹出这“三重奏”,才能最终奏响阅读教学的黄钟大吕。

参考文献:

[1] 邓彤,李学文,桑凤英,等.素读:教学与研究的着力点[J].中学语文教学,2010(7).

[2] 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劳伦兹.所罗门王的指环:与鸟兽虫鱼的亲密对话[M].游复熙,季光容,译.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阅读方法
让阅读由量变走向质变
初中语文阅读方法的传授途径探究
有效进行亲子阅读教学管见
试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方法的思考与研究
书香阅读 心灵成长
浅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