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朗读教学的价值

2020-09-10 07:22韩国权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6期
关键词:鼓琴钟子期伯牙

韩国权

摘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准字音节奏,体悟句中语法,深入内在情感。借助感觉朗读法,由最初随感而读,发展到读出感觉,都是建立在朗读的前提下。读好书是教学之初的要求,也是教学目标实现的最好呈现,起点即终点。

关键词:朗读 地位 要素 策略

文言文该如何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把文言文与现代文混同为一类,忽视和轻视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价值——起点即终点。在此,就文言文朗读教学,笔者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一、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地位

白话文通俗易懂,浅显明了,接近我们的日常口语,学生能够理解。而文言文行文简练,言简意赅,距离学生太遥远。尤其小学生刚刚结识文言文,一切都是陌生的,是枯涩的。这些特点决定了要想学好文言文,先要会读文言文。只有打好了基础,才会有后面的品味体验,感悟思考。

可以说朗读是否过关,就是评价一篇文言文是否教好的标准。从目标看,朗读可以是单个的训练项目。从方法看,朗读又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读中悟,以悟促读。从素养上看,朗读可以说是语文素养高低的最佳体现。

二、文言文朗读教学的要素

文言文朗读教学该如何实施?下面我以《高山流水》一课为例,来具体说明。

朗读分三层要素,层层深入,循环而上。

第一层是文字,即解决字音,读准每一个汉字。小学生学习文言文首先面对的就是文字,除了常用字外,还有生僻字、通假字,准确读好这些生字是学好文言文的首要问题。《高山流水》中的语气词“哉”,对于小学生而言属于生僻字,“少选之间”的“少”和“汤汤乎若流水”的“汤汤”属于多音字,学生很容易读错。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字典,结合句意来认识读音。如果是特别生僻的汉字读音,可以由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

第二层是语法,即指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读准字音,读准词句,是朗读的初级层次。读出词与词,词与句,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是朗读的较高层次。文言文行文简练,文章由大量的不同词性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如实词、虚词、动词、副词、介词等,有一些固定的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

词性不同,句式不同,朗读不同,要读出词句本身的声音,词句之间的表达存在着关联,这些都需要借助朗读得以体现。小学生读文言文最难的就是断句,尤其是长句,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更是无从下手。《伯牙鼓琴》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是全文最长的一句,如何读好?首先要分析语法,“以为”是动词,“以为”和“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构成动宾结构。“世”是世界上的意思,属于状语,“无足”解释为没有值得,完整说是没有人值得,属于定语。“复”理解为“又”,“为鼓琴者”是被动句格式,就是鼓琴的人,属于宾语。所以这句的停顿就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三层是情感,即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这可以说是朗读的最高层次。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来形容这样的朗读最恰当。每句中都有着内在的情感流动,有平缓,有惊叹,有赞美,有欣慰,有悲痛……“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此时钟子期死,给了俞伯牙天大的打击,对弹琴彻底丧失欲望,知音已亡,弹琴何在?这里面有悲痛欲绝,有绝望,有哀悼。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三个层次的朗读,才能更有效地理解课文,品味语言,感受情感,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才不会是一句空话。

三、文言文朗读的教学策略

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应贯穿始终,在朗读中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在理解中提升朗读的层次。根据教学实践,我总结出“感觉朗读法”。

感觉朗读法分两层,第一层是学生跟着感觉,自己领悟,尝试朗读。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最宝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做先生的致力于教学生学,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训练学生摸索预习的方法、积累的方法……然后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在各种尝试后,学生会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关于文言文的知识和朗读的要素。学生的自主获得远胜于教师直接给予。这种尝试不是凭空任意朗读,是建立在现有的朗读水平之上,依据朗读要求去尝试的自主探索之路。这种朗读需要借助大聲朗读来实现。首先,大声朗读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远胜于被动学习。其次,大声朗读调动了口腔、鼻腔、喉咙、肺部、胸腔等部位的协调运动,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头脑清静,思路清晰,能刺激朗读者深入理解文章,使其理解能力越来越好。最后,大声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有利于发现文章的美。在此过程中,找到朗读的感觉,算进入感觉朗读法之门。在感觉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也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及时的范读是不可缺少的,重点字音,难点词句的讲解是必要的,拨正纠错,使学生在自主思索的基础上更准确地读好文章。教师对于一些基础的文言文知识不应回避,如语气词、代词、古今义变化等,因为这些知识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小学阶段就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第二层是指朗读物的质感。在反复朗读中,找到文字的质感。文字都是有温度、有热量、有情感的。读出文字的质感才是朗读的归宿。如果说第一层是起点,第二层就是终点;第一层是运势,第二层就是腾飞;第一层是积淀,第二层就是升华。好的朗读就是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最好体现。《伯牙鼓琴》中,读准词句只是第一层,要达到第二层,就要读出厚度、深度和温度。如“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句。写了因钟子期死,俞伯牙从此不再鼓琴。朗读时,“钟子期死”四个字写出了变故,给予俞伯牙巨大的打击,这四个字的质感就是悲痛欲绝,要读出厚度。“钟子期”三字停顿,“死”字读出伤痛,声音低沉。伯牙破琴绝弦是因为钟子期死,与上句是因果关系,朗读时首先要承接连贯。因为钟子期死,伯牙痛失知音,且再无知音,弹琴也无人知音,所以破琴绝弦,这既有痛失知音之悲痛,亦有弹琴无意之绝望。“破琴绝弦”既悲伤又坚定,朗读时字字有力,字字哽噎,像一位老友在对逝去的好友款款诉说。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是对知音的哀悼,是此生了然无望的毅然决然。朗读时,深情诉说,如歌如泣,突出“终身”和“无足”。这样的朗读就是读出了文字的质感,是朗读的最高层次。第二层建立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是在学生能读准句子、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延伸的。教学时,可以借助翻译后的白话文,理解文意,体会情感。再回归文言文,作者的情感浓缩在哪几个字中,朗读时要根据情感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语调语气。

文言文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得言,读中得情,读中得法。文随律动,情由声远。

参考文献

[1]雷玲.与大师面对面——穿越时空的教育对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周洪宇.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教师读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鼓琴钟子期伯牙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