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慧“辞典”

2020-09-10 07:22范基公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7期
关键词:季老辞典治学

范基公

读《季羡林人生漫笔》(以下简称《人生漫笔》),掩书而思,脑海中浮现四个大字:开慧“辞典”。这部书对人生所能遇到的事业、情感、学术、命运、读书、研究等诸方面的重大问题,都能给予深刻的启迪,称其为开慧“辞典”,当之无愧。

季老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半个多世纪在燕园从事教学、研究和写作,成就辉煌。他因国学和“佛教梵语”的研究享誉海内外。《人生漫笔》是季老在望九之年出版的一本近30万字的随笔集,书中分为“忆君遥在潇湘月”“岁时无历叶知秋”“逝水流年真情在”“晚霞秋色话家常”“庭院旧影思故乡”“清茶淡话情无涯”“静窗常伴读书人”“学海无涯勤是岸”等部分。其中有对恩师饱含真情的思念,有对生活坎坷经历的悟性思考,有对世间美好事物的推崇与赞美,有读书、研究、写作的学术总结,涉及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翻译学诸多领域,贯穿东西方文化的双重智慧,博大精深,文采四溢,令人开卷爱不释手,掩卷回味无穷。

之所以称它为开慧“辞典”,因其确有显著的启迪人生智慧的功能。《人生漫笔》倡导务实的做人准则。在素质教育中,人们谈得最多的就是以人为本,教人做人。但在做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上,往往定调过高,要求不切实际,反而实效小。季老说:“我认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好,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是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这段大实话,应该成为我们构建德育体系的基础。

《人生漫笔》推崇辩证的治学方法。季老的《还胡适本来面目》一文,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文中推崇的辩证的治学方法,对全面培养人才特别有指导作用。季老指出:“在中国近百年的学术史上、思想史上、文化史上、文学史上,甚至教育史上,胡适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一个矛盾重重的人物,一个物议沸沸扬扬的人物,一个值得研究而又非研究不行的人物。”季老评价胡适“是推动中国‘文艺复兴’的中流砥柱,尽管崇美,他还是一个爱国者”。

季老在書中以大无畏的气概,旗帜鲜明地推崇作为思想家的胡适的治学方法,实在是完成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仍可称为启蒙,功德是无量的。季老指出:“多少年来,我就认为:‘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这十个字是胡适对思想和治学方法最大最重要的贡献。”“无论是人文社会家,还是自然科学家,真想做学问,都离不开这十个字。在这里,关键是‘大胆’和‘小心’。研究任何一个问题,必先有假设,否则就是抄袭旧论,拾人牙慧。这样学问永远不会有进步。要想创新,必有假设,而假设则是越大胆越好……有了假设,只是解决问题第一步。这种假设往往是出于怀疑,很多古圣先贤都提倡怀疑,但是怀疑了,假设了,千万不要掉以轻心,认为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结论,必须求证,而求证则是越小心越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异常复杂,千万不要看到一点表面就信以为真,一定要由表及里,多方探索,慎思明辨,期望真正能搔到痒处。到了证据确凿,无懈可击,然后才下结论。”做学问一定要掌握考据的研究方法,“其精髓就是,无证不信”。

当前的教育提倡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已取得很大成效。读了《人生漫笔》使我悟到,只有这两方面是不够的,还应鲜明地补上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还要培养学生辩证的治学方法:精神、能力、方法构成三点的支撑,才立得住,才完整。 新世纪的教育正走向“综合”。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而素养的提高,应把读书放在首位,特别是精读大师的论著。《人生漫笔》是难得的开慧“辞典”,它使我们获得审时度势的思维、居高临下的视野,恬淡虚无的胸怀、脚踏实地的作风,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

猜你喜欢
季老辞典治学
《猫的痴情辞典》
施明敬
题乌江亭
分期付款
又见季老
二十一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高标
看望季羡林老先生
KW俱乐部
治学与为人
字典与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