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文化遗址勘定的意义与方法

2020-09-10 07:22肖献军
今古文创 2020年33期
关键词:柳宗元遗址

【摘要】中古文化遗址承载并传播着人类文明。为了避免优秀的文化遗产因破坏而消失,地域文化工作者有义务承担起保护遗产、勘定遗址的责任。在勘定文化遗址时地域文化工作者应具有本土情怀,同时对文化遗址的勘定应以原典为基础、以山川为经纬,慎用近古文献。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中古文化遗址的“上古”化,使文化遗址不至于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关键词】遗址;勘定;柳宗元;元结

【中图分类号】K8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3-0056-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元结年谱长编”(项目编号:18A473)及中国语言文学省级应用特色学科阶段性成果。

一、中古文化遗址的传承意义及历史定位

人类生活在一定地域之上,其生活轨迹必然会在地表之上留下一定痕迹,当痕迹以某种形式保存下來并持续流传,便形成了遗迹。处于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文化遗迹如亭台、楼榭、寺庙、碑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颓毁、磨灭,但与之相关的史实会以文字、传说的形式保存下来,这样便会在原有的地理空间上形成可以考据的文化遗址。

文化遗址承载并传播着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真实见证。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址都能有效地保存下来,部分文化遗址在历史长河中会被淘汰,部分却在人类的记忆中不断得到增强。这就是顾颉刚先生所说的“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①(《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上古文化遗址就是这样,自黄帝至战国末年,活跃在这一时期的历史人物必然很多,但一些次要人物不断被历史淘汰,而一些重要的人物如黄帝、尧、舜、禹、周公、孔子、孟子、屈原等却成了箭垛式人物,人们通过口口相传方式不断把理想的人格模式强加于这些人身上,于是这些历史人物形象不断被放大,最终成了高不可攀的圣人,与他们相关的文化遗迹也在不断被后人利用,用以熏陶、教育本地民众。这些历史人物的后裔、所处地域的民众,以至于各朝统治者,都在不断宣扬圣人文化,与之相关的遗迹、遗址也在不断被泛化。

自秦汉至唐宋即多数学者认定的中古时期,这一时期是历史向传说转变的关键期。活跃于本阶段的历史人物数量远超过上古,但却少于近古;箭垛式圣人尚未形成,但文化核心人物已基本确定,如唐代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朱熹、辛弃疾等,都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而且流传于民众之口的人物不再是历史人物的本原,而具有了一定传说的性质,如在永州、柳州等地区,人们开始把柳宗元当作神来祭祀。与人物相关的文化遗迹开始逐渐模糊、消失,但文字记载依然保存,人们仍然可以根据这些文字,勘定出原有遗迹所在地。如在永州曾有一座万石山,柳宗元曾创作《永州崔中丞万石亭记》,根据柳宗元的记载,此山“绵谷跨溪,皆大石林立,涣若奔云,错若置棋,怒若虎斗,企若鸟厉。抉其穴则鼻口相呀,搜其根则蹄股交峙,环行卒愕,疑若搏噬” ②,当时永州刺史崔能曾在山上建万石亭,如今不仅万石亭已不存在,而且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柳宗元笔下的万石山也基本上找不到踪迹,所幸的是柳宗元的文章还在,自柳宗元之后永州地区的地理方志保存较为完善,结合这些文献,仍能从中勘定出万石山、万石亭的大致方位。

也正因为中古文化遗址处在历史向传说转变的关键期,为了避免优秀的文化遗产因破坏而消失,作为地域文化工作者,有义务承担起保护文化遗产、勘定文化遗址的责任,从而为地域文化的传承贡献出一分力量。

二、文化遗址之争与研究者应有的情怀

2010年,笔者在刊物上发表了《〈柳毅传〉原发生地考辨》,考证的结果是柳毅传说的原发生地在太湖洞庭山一带。2017年《姑苏晚报》刊发了一篇《柳毅传书故事发生在太湖》其中提到:“今天还有人用现代学术思维对唐代的洞庭、洞庭湖的用法,作了数据统计,得出了书中洞庭指太湖的结论……论文作者是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他的分析甚有道理。” ③该作者写这篇文章连笔者是岳阳人都考证出并用以论证观点,而笔者在写作这篇文章时居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岳阳人”。

看似无厘头的一段论证其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地域文化研究者在注重科学论证时也应该具有一定地域情怀。21世纪以来,各种关于遗址的争论层出不穷,名人的出生地、生活地、归葬地,只要能够找到一点能够证明其观点的材料便会被人利用起来大加发挥,于是便有了舜帝出生地在湖南、元结是瀼州人之说,便有了老子、庄子、孔子、孟子、屈原、曹操、朱熹等的故里之争。但只要不是“西门庆故里”“潘金莲故里”之争,这些争论都具有一定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许多学术问题会在争鸣中得到解决。凡能够引起争鸣的问题,大多是具有一定意义特别是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争鸣正说明此问题亟须得到解决。故学术不仅要争鸣,而且要有多回合的争鸣,这样问题才能在争鸣中得以明晰并最终得到解决。其次,争鸣可以扩大文化遗址的影响。如浯溪碑林中的《大唐中兴颂》石刻,在黄庭坚之前几乎很少有人关注,黄庭坚在《书磨崖碑后》一文中对其主题提出了不同意见,结果引发了文人学者的争鸣,宋代苏轼、李清照、张耒、范成大、杨万里等人都卷入其中,《大唐中兴颂》碑也因此成了举世闻名的三绝碑。文化遗址不会因争鸣丢失,相反在争鸣中影响会不断扩大。最后,争鸣体现了地域工作者的情怀。应该说文化遗址之争的主体是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当地学者,所依据的材料也未必都是信史,有的依据地志、有的依据民间传说,但都体现出本土学者对本地文化的热爱之情。也正因为有本土学者对文化遗址的深入挖掘,才使得不少遗址重现被发现,不至于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柳宗元、元结文化遗址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八记、八愚、七泉、石鱼湖遗址在何处已存在不同说法。孟光琴、吕朝晖、蒋咸喜等学者就曾撰文,认为柳宗元八记遗址大多分布在广西的全州,虽然其说法多采用民间传说,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但亦能自圆其说,同样也体现了地域文化研究者的本土情怀,应予以充分肯定。研究地域文化的学者,皆应有此情怀。

三、中古文化遗址勘定的原则与方法

中古文化遗址的争鸣是存在的,而且必将长期存在下去,但遗址的存在应该是确定的、唯一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日益加速的今天,遗址所在地的地形、地貌都可能发生较大的改变,从而使得原典的描述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不少遗址变得无迹可寻。为了避免文化遗址消失于现代文明之中,或为已经消失的遗址重建做好准备,故有必要对这些文化遗址进行勘定。

中古文化遗址的勘定应遵循一定原则,讲究一定方法,以下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首先,遗址的勘定要以原典为基础。特别注意原典中的方位词、数词、量词。如对永州八记中钴鉧潭遗址的勘定就要熟读《钴鉧潭记》,抓住其中关键词。如“西山西”“冉水自南”“屈折東流”“十亩余”等。其中“十亩余”尤为关键,因为愚溪下游属于石涧,两旁颇多岩石,古今变化不可能太大,今柳子街尽头有石牌曰钴鉧潭,甚至有人于此石壁上发现了“钴鉧潭”三字,但柳子街尽头的“钴鉧潭”即使在涨水季节也不能形成潭,其水面在涨水时也非“清而平”,更不存在“十余亩”,据此基本上可以否定其为柳宗元笔下的钴鉧潭。据宋人金石著作载,柳宗元除元和五年留下《唐弥陀和尚碑》活碑外,在永州不见有摩崖之作,则此“钴鉧潭”石刻非柳宗元留下,乃后人为纪念柳宗元而刻,可信度并不高,钴鉧潭遗址应该重新勘定。

其次,遗址的勘定应以山川为经纬。遗址的勘定需要一定地标,遗址勘定中地标是指能确定遗址的标志性实物。一般情况下,亭台楼榭等建筑物不能作为准确勘定中古遗址的坐标,即使是地表上残存的台基、建筑物的底座也不能,除非能从考古中发掘出带有时间标识的物品或者从地层的分析中确定建筑的年代。因为地表上建筑物存留时间相对较短,与文化名人相关的建筑往往经过多次重建,建筑时的选址也多有变迁。而山川和河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能成为确定文化遗址的准确坐标。众多的山川分布于地表之上,即使经历数千年,一些较大的山川地形、地势依然保持不变。如《小石城山记》的小石城山,依然是“不过四十丈”“积石横当其垠” ④,以此为地标,可推断出“西山道口”的具体方位,而西山道口的确立对于确定柳宗元在永州的遗址具有较重大参考价值。当然,即使是山川,在经历数千年后也会少量发生改变,如元结《寒亭记》中写道“下临长江”,但由于河道的改迁,“长江”早已不见,只余小溪一条。而现代工业、交通、城市建设带来的地表形态的改变又甚于此,这也是勘定遗址中应该注意的。

再次,遗址的勘定要慎用近古文献。对于地域文学研究者而言,比较喜欢选用近古地方文献,一是此类文献较易得,二是记载也相对详细。但这些记载并非第一手资料,很多来源于前代史料或民间传说,几经周折之后,可信度已大打折扣。如有关元结故里的记载,人们认可度较高的是河南鲁山。考其原因,乃在于元结曾于此居住过,地志的编纂者为了纪念元结而篡改了其出生地。而事实是元结之父元延祖开元十三年后才移居鲁山,当时元结至少七岁了,由此可见地志之不可信处。故对中古遗址进行勘定时,要尽量选用接近作者生活年代的文献,在利用近古文献时要对文献的真伪认真甄别,不要轻易用近古文献推翻中古文献乃至原典。

由此可见,中古遗址的勘定是较为紧迫的工程,它不仅需要地域文化研究者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学术思维和科学的勘定方法,同时也需要地域文化研究者具有本土情怀,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中古文化遗址的“上古”化,使文化遗址不至于湮没于历史长河中。

注释:

①顾颉刚等:《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册,第60页。

②④柳宗元:《柳宗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册,第735、772页。

③凤凰网:http://js.ifeng.com/a/20170710/5808217_0.shtml。

作者简介:

肖献军,男,文学博士,副教授,任职于湖南科技学院人文学院;研究方向:唐代文学与文化。

猜你喜欢
柳宗元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江雪
针对大遗址的挖掘与保护措施研究
寻找丝绸之路遗址
Archaeological Discovery Confirms the Ancient Past of Yin County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