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尔索的形象分析及现代意义

2020-09-10 07:22何少茹
今古文创 2020年14期
关键词:荒诞

【摘要】 经典之所以谓之为经典,就在于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意义,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从人们对他的新解读中看到时代的影子。默尔索是加缪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是加缪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对他的研究不计其数,但大致上的态度是中立偏否定的。但在这个日渐包容的社会里,应该对他进行更多积极的解读,本文的内容将涉及两方面,一是对于默尔索这个形象的新解读,二是这个形象在当今社会,甚至是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意义。

【关键词】 默尔索;自然之子;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4-0035-02

默尔索是加缪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出版于二战期间,当时的欧洲战火硝烟,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有一种恐慌和疏离感,这一时期的西方人都普遍在寻求一种自我拯救的途径,同时对于世界的看法有了很多新的立场。加缪就是其中一位,作为作家,他用自己的人物形象来表达对战争的思考。他的作品一向被冠以了“存在主义”称号,这种存在主义本质就是这个世界的荒诞性,因此他笔下的默尔索毫无疑问是个荒诞的人,诉说着那个世界的虚无荒诞和毫无意义。

经典之所以谓之为经典,就在于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有它的时代意义,在任何一个时代都能从人们对他的新解读中看到时代的影子。这篇文章的内容将涉及两方面,一是对于默尔索这个形象的新解读,二是这个形象在当今社会,甚至是中国社会的现代性意义。

一、默尔索的形象分析——自然之子

默尔索这个形人物象,研究者不计其数,各种各样的角度去分析和解读,大致上的态度是中立偏否定的。他们多认为默尔索冷漠、麻木不仁,是个逃避现实的边缘化人物。诚然,默尔索最初给人的印象确实如此,但随着社会包容度的与日俱增,在早已远离战火硝烟、和平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这样一种形象也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他现在仍存在的最大意义,或许应该是他作为“自然之子”的那份纯真和感悟。

默尔索总体而言是一个比较接近自然状态的人,有着人的天然情感和生活要求,他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对人们普遍尊奉的价值观不以为然,但他对人对事却纯真自然,完全按照自己的内心行事。

首先,他对母亲的感情是隐藏式的,不显山露水,不撕心裂肺。很多人会说他在面對母亲的去世竟没有一丝情感,不流泪也不去看她最后一眼,还一直在抱怨天气的炎热和自己的困意。在大多数人眼中,这是一种离经叛道的表现,母亲去世了,居然不哭不闹不怀念。加缪的描写很平淡,且是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展开,在毫无波澜的语言下,会让人觉得默尔索十分麻木、冷血、不近人情。但在细读了几遍文本后会发现,其实默尔索对母亲的过世并不是毫无知觉的,他表现出来的那些行为很大一部分是性格使然。他心里装着母亲,对母亲有深深的犊子之情。

文章里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他准备出殡时,“我环顾周围的田野,一排排柏树延伸到天边的山岭上,田野的颜色红绿相间,房屋稀疏零散,却也错落有致。见到如此景象,我对妈妈有了理解。在这片景色中,傍晚时分那该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时刻。”[1]可以说,在这富有诗意的文字中,默尔索对母亲的感情融在了他对自然的爱意里,他并非麻木不仁没有人性,而是隐藏式的不外露情感。此外,母亲给他人生信念带来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他母亲在世时从没想过宗教的皈依,默尔索在母亲的影响下同样不信教,还成了一个清醒的无神论者。所以他对生与死的问题是理性的,极度冷静,他不会将生活寄托在来世,母亲的去世更使得他执着于生,因而这决定了他不会如常人般面对死亡悲恸大哭。

其次,在爱情中,他并不是“乱搞男女关系”的“渣男”,他对肉体上的需要使他感情混乱,而这种混乱,是源自他对婚姻这种人为的社会关系的不够重视。其实在文本中,默尔索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不惹是生非且安分守己的角色,全小说并没有出现描写他出入烟花场所的文字。他对待爱情就是最本初的那种情感和态度,他觉得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着心走,和玛丽的调情,在文中也并无不妥。西方文化里,两个人的约会阶段和我们不尽相同,一句“我爱你”分量深重,可能交往了很多年的情侣才会如是说,以说明两人关系更进一步。但两个人只要互生好感,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调情、肉体接触,这称之为“约会”。所以,在默尔索这儿,即便他对玛丽说不爱她但可以与她结婚,甚至可以同样地和其他女人结婚,都不能看作是他私生活混乱的凭证,仅仅只能说明他把爱情看得更加神圣,高于婚姻,他只是把婚姻这种人为且具有约束力的社会关系弱化了,他把肉体的欲望看得很寻常且合乎天理,这其实也是一种最本真的源于自然的表现。

再者,在对待朋友的关系里,默尔索十分真诚,他无论朋友的人品是好与坏,都平等对待。邻居沙拉玛诺老头和他那条面目可憎的狗,那么让人觉得可怜又可恨,但默尔索会在他的狗走丢之后善良的收留他,并给他提出宝贵建议。

而他对不安分守己的邻居雷蒙的态度,更是表现出了他作为朋友的那份真诚。雷蒙把他当成是真正的朋友,他也回报以自己的态度“是的”。在反复阅读默尔索杀死阿拉伯人的情节时,我仿佛有了新的感受,即默尔索这个行为的产生,似乎也来自他对雷蒙的一种保护和帮衬。在雷蒙要报仇这两个阿拉伯人时,默尔索会告诉他蓦然开枪不妥,就连他得到雷蒙的手枪也是因为他可以在旁边帮助他不受伤害。至于最后他为什么要走回去,文中描写的直接原因是他想躲开与房子里妇女的周旋,但他最后走向了阿拉伯人,其实可以理解为他不想自己的朋友一直被他们纠缠,有种想帮雷蒙彻底解决问题的心理,至于最后为什么会促使他开枪,是因为对方抽出了刀子加上耀眼的阳光,紧接着后面的行为可以探讨的余地很多,在这,只是为了说明,他的这些行为也许并不是没有目的的一时兴起,也许在他内心深处,他把雷蒙当成了一个好朋友真诚以待,或许是因为他受环境的影响蓦然开枪,而杀人事件本身只是一场意外。

因为他的漠然,有人说他离经叛道,有人说他是未开化的“野蛮人”。小说的第二部分着力于他被捕后的情形,在与法官们的几次交集中他也丝毫不做任何辩护。而他被认定为对社会有危害的极端危险分子,也来源于他在母亲葬礼上的种种表现:没有悲恸大哭、不见母亲最后一面,甚至在服丧期间也丝毫不避讳地与女朋友一起看滑稽影片。如此种种让极具社会权威性的法官们判定他灵魂空虚且丝毫没有人性,他在阳光作用下开枪也便成了蓄意杀人。加缪曾讽刺道:“在我们这个社会,所有在母亲葬礼上不哭泣的人,都有可能被判处死刑。”[2]可是在整个调查中,把杀人事件本身的重心转移到了默尔索在母亲葬礼上的表现和态度上这本身就极具荒诞性。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有这些都是权威者对默尔索形象的扭曲和误解。他只是一个凡事凭自己感官本能行事的人,而恰巧他对社会的条条框框缺乏感受力,也就不会被世俗观念所困住,他就像一个守着乐土的原始人,又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耄耋老人,拥有一种历史的透视感,直面生死,回归自然。这样的人如何与僵化保守又伪善的社會相处呢?他还拒绝撒谎,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顾及任何的世俗法则,无畏伦理道德的牵绊,因而被判处死刑的真正原因是他在生活中拒绝撒谎,拒绝遵循既定的社会规则,而不是表面上的过失杀人。[3]一个如此这般的人物,理所应当地会被视为“局外人”。

二、默尔索形象的现代意义

上文分析了默尔索的形象,给予了较褒义的解读,无论他的形象多么置身事外、麻木不仁,在这个日渐包容的社会里,也必然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人云亦云,有多少人活成了他人乐见的模样,又有多少人无视生命的可贵,默尔索的形象,可以赋予它新的解读,来适应这个世界的发展。

默尔索是自然之子,他对人类文明社会所发生的事反应迟钝,他性格里没有大喜大悲的情绪,这在我们的社会是一味难得的解药,多少社会上糟心的事情都是因为人们的过度反应而造成,又有多少人在面对大风大浪时能保持平静优雅从容不因冲动而悔恨至极?默尔索这个人真真实实的存活在我们的生活里,他也有常人一样的内心,有常人对生的欲望和死的遗憾。默尔索在妈妈葬礼上不哭有点类似于周庄的鼓盆而歌,他对死亡的态度就像是一种解脱和不纠缠。他是用他自己的思维和态度营造出了一个小世界,对于他人,亦不打扰、不纠缠。这份不多管闲事的力量是当代中国人缺少的,经营不好自己的世界,却要去随意评判他人。

默尔索这种与世无争带有周庄无为的意味,其实现代人也会批评庄子的消极避世,但不可否认,在当今中国,需要一些消极避世的情怀,才能回归自我,才不至于在物欲中迷失,通过这个形象,也是对现今的一个警醒。默尔索就是一个一直为自己而活的人,他不畏惧权威,不畏传统,有自己的处世之道。他不相信上帝,就连面对死亡之时都是坦荡的,不会为了苟且偷生接受神甫的劝说。他还极其热爱自然,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细小美景天然亲近,比如大海山峦,红沃的土地和广阔的田野。相比较我们身旁过度工业化的世界,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寻求一些多与大自然万象万物接触的机会,以求内心的平静,感受来自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力量,生于斯,长于斯,感于斯,以爱于斯。

三、结语

默尔索的形象可推敲的余地还有很多很多,他虽诞生于二战的乌烟瘴气中,却有一份难得的通透和清爽。在加缪笔下,他就是这么一个自然之子的形象,虽然荒诞,其实也是用放大镜去审视一个极度独孤的灵魂,也因此才觉得惊世骇俗罢了。这样的人物,于现今社会,能带来一丝清新的自然之风,用以最真诚勇敢的心来对抗世俗种种,其实也是一件颇有意义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加缪.局外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14.

[2]姚时雨.从荒诞角度浅析默尔索的形象特征[J].青年文学家,2019,20:104-107.

[3]彭佳.“局外人”默尔索的勇气与幸福[J].青年文学家,2019,32:121.

作者简介:

何少茹,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荒诞
刍议影片《斗牛》中的荒诞审美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嗜读症者的激情
一篇充满荒诞色彩的小说
论《等待戈多》表达上的非逻辑化形式
《塞缪·S最悲伤的夏天》中荒诞与幻灭的世界
浅析《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
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荒诞背后的现实
《在细雨中呼喊》的叙事特点分析
聚焦城镇人生的荒诞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