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机电专业人才“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2020-09-10 07:22赵青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期
关键词:机电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为例,依托学生生源情况和服务对象,构建科学合理、成熟完善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在学校实行的学徒制模式基础中更好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并详细讲解了导师的配备原则和工作内容。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升学和就业能力。

关键词:机电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技术实践能力

机电行业在厦门工业生产中,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满足率仅为40%,行业能力只能满足企业要求的10%,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远不能适应装备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随着中等职业学校学情的不断变化,为适应厦门地区产业提档升级,特别是中国制造面临的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挑战,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为特征的新一轮“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教育改革的宏观层面看来,推行新型学徒制,其利益相关者包括国家、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实施新型学徒制,实现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作为一种新的校企合作政策,已由倡导进入了推广。而从职业学校自身教育教学改革的微观层面来说,推行“导师制”或许是推行职业学校新型师徒制改革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培养方案,导师以学生为中心,按岗位职业标准进行差异化培养、个性化成才。

1.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针对厦门市海沧职专学校生源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重新修改了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时,注重基础的打牢以及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以 PLC 技术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等专业技术主干课为基础,以液压气动技术应用、工厂供电等专业课程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科学合理、成熟完善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本着“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优化结构、精简内容、扩大选修、注重实践”,按纵向层次搭建四个平台: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技术基础课平台、专业技术课平台、选修课平台;以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构建课程模块,加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上的统筹协调、有机联系,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结构体系。

2.创立中职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订培养目标

厦门海沧职专机电专业和对应企业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充分利用企业的平台,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本行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企业文化,深入开展技术实践活动。

3.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合理构建职专选修课模块

坚持以人为本,以有利于学生成长和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合理构建选修课模块,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对于考大学的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针对水平测试的课程,在技术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中合理设置选修课模块。对于毕业后就业的学生,在充分做好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依据企业需求,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培养,要求毕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在技术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中循序渐进地选择相应的技术课程,以及加大此技术的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课程。

4.灵活开设职专专业选修。

专业课是打牢学生专业基础,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根据机电技术行业的发展,及时适时地开设相关行业的新技术新知识专业选修课,如微电网技术、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等课程,在教学中拓宽学生知识面,紧跟时代的发展。通过合理灵活的设置专业选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養

高水平的教学应该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激励式、参与式的教学,是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和优化是实现机电技术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没有良好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是培养不出高质量的机电技术领域卓越技术师的后备人才。在具体的实施教学方式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 引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 采用自学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内容;( 4)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三、导师制的配备原则与工作内容

1.专业匹配原则

为更好地开展专业与学业指导,导师与受导学生的组合首先要考虑两者专业的匹配。此外,还可以根据地缘、专业特长等进行双向选择,拉近师生距离、增强亲切感。每名学生可选择一名校内专业导师( 专任教师) 、一名校外企业导师( 企业技术人才或专家) 。

2.交叉合作原则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为每位学生同时配有校内外导师、生活和政治导师( 辅导员、班主任) ,校内外导师与生活和政治导师遵循交叉双轨制合作原则,既各负其责又保持交流,以保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四、导师工作内容的设计

在学生的两年半的在校学习和半年的企业实习生涯中,导师可以全方位地指导学生完成本专业认知、技能学习及职业规划,实现不同阶段的学情采集与分析。

学生入校初期,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专业导师、一名企业导师,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的讲解与引导,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信心。企业导师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企业、举办就业指导沙龙等方式,让学生真正认识机电专业并对其产生兴趣。

随着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这一重要阶段,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导师带领的各类专业技能比赛、社会调研与实践等都可让学生参与。导师还可以尝试着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利用学校的实训中心或者企业的内部资源,让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一门技术,锻炼学生的技能,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指导学生学业成长。

五、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意在于授业与育人齐头并进。我校机电类专业作为“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推行基于学习过程的导师制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然而,全面推行“导师制”不是某个文件或几项研究就能解决的,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技术,涉及到传统教育理念的转变、导师与教师( 含辅导员) 等关系的处理、管理制度与教学内容的系统改革等等,这也必将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漫长转变过程,需要我们中职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追求,以期培养出适应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2025”振兴计划要求的机电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闫艳.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成长路径探析[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4( 1) .

[2]曾琦斐.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的理论思考[J].成人教育,2015( 4) .

[3]于子捷,邓先明,方荣惠.电气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J].经济研究导刊,2015( 4) : 179-181.

作者简介:赵青,女,1981年10月,广西全州,汉族,机电专业教师,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照明电路安装与维修等。

基金项目:本论文来源于2018年度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导师制”在机电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ZB2018077)。

猜你喜欢
机电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高职生导师制内涵研究①
我国本科生导师制的应然取向
论实践能力对学好机电专业的影响力
分层教学在职校机电专业课堂中的应用
中专学校机电专业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