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析

2020-09-10 07:22梁冰珊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养方式父母小学生

梁冰珊

摘要:大部分小学生都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自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家庭度过,因此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学校承担的教育内容较多,而家庭的教学内容相对单一,因此要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置在家庭环节。但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受到父母的文化水平、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部分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基于现有的工作经验,从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出发,简述父母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路径,以期为其他学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父母;教养方式

引言: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尤其是近年来抑郁症患者不断增加并且日趋年轻化,因此必须要从小学阶段就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小学生日后面对社会压力奠定基础。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大部分小学生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要重新梳理父母的教养方式,挖掘父母日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给父母提出可行性的教育意见。

一、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极端式教养

所谓的极端式的教养方式就是父母采取过度放纵或者全面管理的教养方式。这两种极端的教养方式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负面影响。首先,过度放纵的教养方式就让学生自由成长,父母不加以引导教育,那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会由学生接触的环境所决定。同时由于父母没有对小学生进行管教,小学生的规则意识较差,且心理承受能力较弱[1]。尤其是小学生犯错误之后,被他人指责时,小学生就有可能出现轻生的心理。比如,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被教师提前收卷,结果学生承受不住所带来的打击,最终跳楼结束自己的生命。其次,全面管理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插手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这种教育方式会给小学生心理带来两种负面影响。一种是此类学生比较敏感,做事总是看别人眼色,过于关注他人情绪。另一种就是小学生过度压抑,急于宣泄,甚至部分学生出现了暴力倾向,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

(二)焦虑式教养

父母教养方式也分为正式和非正式教养。所谓的正式教养就是父母告诉小学生如何做。而非正式教养就是父母没有进行正式的言语教育,但是小学生会从父母的日常行为中接受到教育。首先,焦虑式属于非正式教养,父母在面对生活或者孩子成长问题时总是喜欢过度焦虑,甚至在对小学生描述问题时喜欢夸大其词,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严峻性,父母的这种焦虑心理会直接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2]。比如,父母这个月的薪酬降低了,部分父母在描述过程中就会说“这个月都没有发钱,可怎么生活啊”。或者孩子考试成绩考砸了,部分父母就会说“为什么上次考的高,这次考的差呀,出现什么问题了”。并且父母一边说还会一边给孩子找家教,寻求提高学生成绩的方式。其次,焦虑式教养方式会给将父母的焦虑传递给学生,处于焦虑式教养下的学生会长期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因此父母在日常教养中要心平气和,从客观实际出发,避免夸大其词过分焦虑,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父母的期望过高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当前比较普遍的一种不合理的教养方式。首先,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会让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并不重,并且在新课标改革之后,“以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仍然有部分父母坚信“分数至上”的教养方式,通过给学生报各种补习班,让学生不停的补课、学习,以至于很多学生在长期压抑下产生了厌学心理。其次,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无论小学生总是努力,但是依旧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长期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自己比较“笨”、“学什么”都不會,进而产生自卑心理。

二、父母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效路径

(一)配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学校的教育方式相对科学,因此父母要向学校“取经”,学习科学的教养方式,发现自己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转变教养方式,从极端教养变为沟通式教养[3]。其次,采用“家校合作”的教养模式。学校和家庭要通力合作,沟通学生的日常表现,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心理健康辅导。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首先,父母在面对问题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不焦虑、不逃避,进而能够将这种乐观的心态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日后面对困难时也可以从容应对。其次,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父母要与学生共同面对,共同解决。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是自己坚实的后盾,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进而让学生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出自信、乐观的心态。最后,父母要给学生提供排除焦虑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难题,比如考试考砸了,被同学误会了等,当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让学生通过运动、听音乐、看电影等方式排解内心的苦闷。

(三)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首先,父母要摒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思想。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要关注其心理需求。比如,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但是极具艺术天分,模仿能力强,爱好表演[4]。因此父母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其次,父母可以通过沟通的方式了解学生近期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感知学生的内心变化,比如最近是否表现的自卑,是否表现的过度焦虑等。通过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结束语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息息相关,因此父母要运用科学的教养方式,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小学生在充满爱的家庭中接受教育,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泽思.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000(006):120.

[2]林秋婷[1].关于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19,000(004):P.24-24.

[3]颜敏玲.关于家校合作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讨[J].新课程,2019(16):230-231.

[4]曾雪玲.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思考[J].新作文:教研,2019,000(004):1-1.

猜你喜欢
教养方式父母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去除“父母”的身份,他们是怎样的人
年过六旬再做“父母”,不幸孩子串起8000人的家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年儿童运动行为习惯影响的研究
我是小学生
留守初中生看护人教养方式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自控能力的中介作用
家庭教育的现状分析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