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的提升与转型

2020-09-10 07:22黄心一梁鹏遥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

黄心一 梁鹏遥

摘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更新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如何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切实发挥平台作用,是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亟需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科研管理工作实际,以西北大学为例,全面梳理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的现状。同时,在分析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转型和升级路径。

关键词:科研平台;高校智库;科研管理。

科研平台承担着高校科研的重要任务,是高校组建科研团队、培养科研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作为地方省属高校,西北大学聚焦重大问题,发挥优势资源,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一、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现状

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主要包括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其他部委重点研究基地、省重点研究基地、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社科联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学校自设研究机构等。其中,教育部1999年以来在全国66所高等学校相继设立151个人文社科类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中级别最高、最具有权威性的一类科研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51个,其中西部地区高校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4个,西部地方高校仅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由于地域、经济、历史等因素限制,西部地方高校在国家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中十分薄弱,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也起步较晚,建设步伐相对迟缓,高水平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与发展已明显落后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整体发展水平。

以西北大学为例,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3个、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省社科联社科普及基地3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内自设无行政级别实体研究机构17个。与“十二五”期间相比,目前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的数量、等级、科研环境和科研成果质量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依托科研平台,学校智库建设取得新进展,大批成果被转化利用,为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科研平台社会影响力和辐射力大大提高。

二、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较于国内一流大学,受地域、政策、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西北大学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存在很多不足。

一是高层次科研平台较少。整体科研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家经济发达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建设缺乏长远学术规划和学术指导,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缺乏,建设经费不足,科研平台建设的自身能动性和外部推动性较低,直接导致了高层次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数量不多,且存在“一套人马、多个牌子”的现象,同一个科研平台被多个主管部门批准挂牌,实际发挥作用的科研平台数量不足。

二是体制机制尚需健全。目前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主要采取校院两级管理的基本模式,学校是管理单位,院(系、所)是主要建设单位。平台的日常运行与行政管理依托学院,研究人员大部分以学院兼职教师为主,缺少专职行政人员,导致科研平台管理比较松散、平台与挂靠单位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平台应有的作用和效益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社会服务意识不足。受制于体制等各方面原因,科研平台的研究成果仍以学术论文为主,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较少,智库效用没有最大化发挥。同时,存在科研成果转化渠道闭塞的问题,科研平台研究人员和政府、企业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渠道,导致决策咨询成果的供给和政府、企业的需求不衔接、不对应。科研平台向高校智库转型具有复杂性和现实性,需要多个学科、多个机构联合实现协同创新,才能卓有成效地完成。目前西北大学平台及智库缺乏协同,整合力度不够,社会服务的职能难以有效发挥。

四是研究方向有待进一步凝练。西北大学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都有自己的特色研究领域,但有一些科研平台的研究领域设置仍比较宽泛,而且研究方向也比较发散,研究特色不突出。另外,有些平台的研究领域与兄弟院校的科研平台重叠,未能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强势学科优势,缺乏特色研究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限研究资源的浪费。各科研平台之间的合作也不够深入,缺乏学科交叉融合,缺乏对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三、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提升与转型的路径

基于以上薄弱环节,按照问题导向的原则,应聚焦体制机制、高层次人才、优势学科等方面,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的提升与转型。

一是夯实基础建设,打造高层次科研平台。一方面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实体化建设,在科研平台的科研人员、办公用房、资料室等硬件上下功夫,加大对科研平台硬件建设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等环节上的能力建设,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科研队伍创新能力。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强化导向性管理。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的管理办法,构建科学、规范、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用科学的制度规范科研平台的管理工作。设置专职行政人员,减少科研人员行政负担。设立学术委员会,作为科研平台学术研究的指导机构。完善科研平台负责人责任制,建立科学健全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科研平台的目标考核和管理,加大对优秀科研平台的扶持和奖励力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激发科研平台资源整合优势和科研活力,提升科研平台的产出力、影响力、带动力。

三是加强智库建设,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新的历史时期,科研平台要主动承接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要求,发挥学科优势和资源,积极承接外部资源,建立与时俱进的评价机制,改变过去那种以论文、项目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做法,完善科研平台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决策咨询成果加入评价体系中,在保证学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突出科研成果的资政服务价值。西北大学要立足地缘特色优势,打造特色化高校智库,加强对优势方向的咨询研究,整合各方面力量多出标志性成果,为新时代参政议政、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

四是发挥学科优势,形成研究特色。强化优势研究领域和特色学科建设,在已有基础、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基础上,科学定位,打造新兴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研平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并产出一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的标志性成果,把现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平台打造成学术和学科研究高地,进而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突出重点,整合资源,打造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型科研平台。

参考文献:

[1]顾海良.树立一流意识 提升社科研究水平——关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1(5):3-6

[2]杨杰,潘启亮.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发展现状审视与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6(5):87-90,110

[3]王彩麗,方正武.省属高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中的问题与建议[J].科技视界,2012(11),83-84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黄心一,籍贯:陕西汉阴,现在西北大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处工作。

第二作者:梁鹏遥,籍贯:陕西合阳,现在西北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工作。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
构建高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关键问题的研究
高职科研管理中量化考核的局限与人文反思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浅议高等学校基层科研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如何做好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
论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