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民办艺术类高校大学生 就业观教育的问题研究

2020-09-10 07:22李倩胡少华路广阔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就业观传统文化

李倩 胡少华 路广阔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观现存问题,并明确优秀传统文化与就业观教育融合的意义,提出了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民办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融合的三个途径,期望在艺术类大学校园里营造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就业氛围,以推动地区的振兴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就业观;教育

前言

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被各大媒体反复提起的今天,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起来,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标准。大学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人精神内核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对解决人类问题的重要价值。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行为具有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成就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明确奋斗目标,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民族兴盛的大业之中。

反观近几年民办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针对用人单位开展的人才培养评价方面的工作反馈,大学毕业生存在好高骛远现象,同时就业能力不足,能力与用人方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毕业生毕业即失业,以及慢就业现象的存在,势必影响学生长远发展。当下,民办艺术类高校要在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融合,助力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中寻求创新突破。

一、民办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河北美术学院近三年毕业生调查问卷为样本,即2017届、2018届、2019届毕业生人才培养评价样本,全面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地区、薪酬、就业满意度等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就业去向选择冷淡

艺术类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去向选择时,普遍对基层就业项目淡漠,而是看重薪酬高,办公环境好的工作。在地域选择上,往往选择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就业,其次回到父母身边,返乡就业。而中西部不发达地区遭遇冷落。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观的现实性,功利性。

(二)普遍缺乏合作和奉献意识

如今的艺术类大学生就职过程中,普遍缺乏团队合作和奉献意识,追求个性,不愿承担杂活、累活、脏活,甚至拒绝加班、拒绝同事帮助,不与团队合作,思考问题追求与众不同,缺少大局意识等,不利于自身以及组织的发展。

(三)就业观念狭隘

艺术类大学生在诸多方面表现出占有欲强,不合作等不良个性因素,在社会竞争压力下表现出焦躁、偏激,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等现象,容易冲动、个性主义强烈,不能很好的与人沟通,在就业选择上就业面狭窄,频繁跳槽等,在企业特立独行,使得自身失去进一步成长的机会。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悠岁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它提倡拼搏进取、胸怀宽广、家国情怀,人生处世有智慧。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的成就不应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一个人的成功必须以服务社會,造福人类为其人生最大奋斗目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仁,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论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推他人,自己想成功就要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就让别人达成目标,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待人待物要做到视人如己。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人的价值以及体现出社会责任、智慧的处世哲学,都可以应用到学生教育中,教会学生要具备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具有同情心,学会换位思考,增强沟通能力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办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途径

为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扎实开展就业观教育,需要多措并举,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一)加强人文课程教学指导

校园第一课堂教学是基础,民办艺术类高校可以以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等不同形式,在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文化等相关人文课程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人文课程教学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效果,引导学生去学习经典篇章。教师善于利用自身渊博学识,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自主学习,提升人文素养,在经典篇章学习中强化品格育人,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教育学生以爱岗敬业为己任,将个人职业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

(二)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及校园文化环境

依托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校园文化氛围,改善校园人文环境,形成乐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氛围,在学习、生活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河北美术学院在校内建设文庙、武庙,弘扬孔子教育思想及关于忠义任勇精神,成立老庄文化研究中心,开设东方文化大讲堂、道家文化展览馆,每年举办校园读书会、书香香满园等师生读书分享活动以及师生书法作品展、国画作品展等,同时发挥第二课堂特色校园文化实践活动作用,不断引导学生丰富经典阅读活动,巩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每年举办盛大的汉式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师生身着汉服,恭祭孔师,凑古乐,跳八佾舞,众学子齐诵《孔子赞》,行三拜之礼,感恩父母,导师及母校培养。

(三)借助校外实践活动延伸教育成果

校外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在第一课堂引导,校园文化创建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担任养老院、社区义工,参与支教,担任社会志愿者等方式,加强爱国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主推高尚品德修养,在实践中锤炼综合素质,切实增强大学生在踏入社会后的就业竞争力。

四、结语

民办艺术类高校作为培养艺术类技能型人才,其最终目标依旧是立德树人,学生拥有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个人发展,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稳定、国家强大。因此,民办艺术类高校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就业观教育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工作意义重大,任到重远。

参考文献:

[1]曾丹.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就业观教育融合研究[J].船舶职业教育.2020(1):39-42.

[2]曾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6):70-72.

[3]章敬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259):40-41.

[4]赵黎光.优秀传统文化对财经类高校学生就业观影响分析[J].绿色科技.2016(19):144-145.

作者简介:李倩(1985.10.18-),女,汉族,籍贯:河北省新乐市,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通讯作者:胡少华(1989.6.29-),女,汉族,籍贯:河北省邯郸市,职称: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指导。

路广阔(1996.3.18-),男,汉族,籍贯:河北省新乐市,职称:无,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指导。

本文系河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课题《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2020届毕业生就业影响和决策建议》(编号:2020-106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就业观传统文化
以就业为导向在中职化妆课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中医药院校学生就业观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定位及学生管理工作的探讨
少年力斗传统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
试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与就业观的形成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