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提高农村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2020-09-10 07:22许栋栋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8期
关键词:转化措施因材施教成因

许栋栋

摘要:“学困生”是伴随现代化教育理念而诞生出来的产物。目前“学困生”的概念已经被我国的教育界所接受。“学困生”概念的提出表明我国传统教学理念也渐渐淡去,摒弃了“差等生”带有歧视性色彩的词汇,该层面的转变也表明我国的教育正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迈进。农村小学教育是教育界关注的重点,教学条件的落后性,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因材施教”下采取何种措施提高农村学困生转化是老师们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转化措施

引言

笔者多次担任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农村小学生基础不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都较差,学困生占班级人数近50%。他们已经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马上升入初中,如果这部分同学教育不好,将无法继续学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学生走向社会后,因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觀还没有形成,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重视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使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即使不成材也要使其成人。转化学困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前提,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中生优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当前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重视对学困生的关爱和帮助,不让一个学困生掉队就更有其重要意义。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形成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原因

在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乃至学习方式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生自身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也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数学学科学习观。数学学科作为人类思考的一个重要的思维工具,在农村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没有帮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及数学学科的要求认识不够深入,加之数学学科需要大量进行计算,导致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长此以往,学生便对数学学科形成一种抗拒心理,最终导致成绩下降,归入了学困生的行列,对数学学科彻底失去了好奇心和兴趣。

(二)家庭环境原因

家庭环境原因也是影响学困生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里不仅体现在农村的教学办学质量差,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家庭原因对学困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农村,许多学生成为远在他乡奔波的父母留在家乡的“留守儿童”,心理环境促使学困生的形成。另外,在农村这样一个特殊的区域,经过笔者调查,还存在小部分的单亲儿童等,这些方面成为学困生形成的决定因素。农村教育水平落后,学生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对学困生引入正确的学习方向道路帮助不太大

(三)心理问题原因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在农村小学生之中非常常见,造成这一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对自身能力的不满,很多小学学困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遇到难题往往归咎于自身能力的不足,而忽略了客观条件。二是由于小学教师对学生的忽视以及过分批评造成的。很多小学学困生在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而教师对于这些学生往往采取忽视、批评的态度,导致学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更加重了自卑心理。三是由于小学学困生往往性格内向,与同学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难以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四是由于缺乏家长的关怀与教育,大部分学困生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状态往往不够了解,一旦学生无法取得家长预期的成绩,就会对学生严加指责,甚至于一些家长会对孩子进行体罚。

2.厌学心理

从现阶段我国农村整体的小学教学情况来看,在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合理现象。一方面,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基础进行设置,在教学方式方面也缺乏多样性,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村小学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很大一部分农村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缺乏耐心,对于小学学困生往往采取厌弃、批评的态度。从学困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是将学习当做是应对教师和家长的一种任务。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很大一部分农村小学学困生存在厌学心理。

3.逆反心理

随着农村社会的不断变革,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日益复杂,再加上小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发育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困生不仅面临着学习上的挫折,还要面对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和指责。这就导致学困生容易形成一种叛逆、攻击性强的心理状态。

二、“因材施教”提高农村学困生转化方式措施

(一)充分了解学生个性与学情

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学情,以便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对学生不甚了解,那么又何谈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与教学中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差异,并根据自己掌握的学生情况选择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小班额学生的基本学习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选用建立档案的方式来记录学生的进步情况,从而真正发挥出因材施教的优势,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应构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活动起来,主动探究,提高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使学困在课堂上“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鼓励他们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实现自我激励。

探索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把理念落实到课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将重点探究化课堂教学的策略,并构建传统与革新有机结合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将开展课堂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正研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展学生的多元性评价研究,让我们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以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评价过程与内容因人而异

教学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巩固与提高的作用,但是不同的人所能接受的评价方式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与内容。考虑到学生在思想与性格方面的差异性,教师更应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以保证学生能够保持一个好的心性,不骄不躁,不自负不自卑。唯有如此落实因材施教,才能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

(四)循序渐进教学,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当前,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够科学,只重视疼爱,不重视教育,特别是孩子的学习问题,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引导,久而久之,一些学生在学习上我行我素。基于此,老师要分析学生的成长环境,了解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特点、学习基础等,不能急于求成,推行个性化教学,为不同层级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并引导他们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

总之,因材施教这一方法的应用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农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因此,作为当代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农村小学生的差异性特征,并对其展开针对性教学,以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廖振俊.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体现因材施教[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1)

[2]马国杰,顿霞霞.农村小学数学学困生学习心理发展特点及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9(26)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教育学学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NXYLXK2017B11.

作者单位:宁夏固原市隆德县好水乡红星小学

猜你喜欢
转化措施因材施教成因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对数学学困生转化的几点做法
谈转化小学数学后进生的措施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