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的“物衰”倾向分析

2020-09-10 07:22李蕊
红豆教育 2020年9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美学思想

【摘要】当今“物衰”倾向在日本文化潮流中十分突出,是日本文学中重要的美学思想,对日本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物衰”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浅层的概念层面,而要深入到其中的文化背景中,本文将重点探讨日本文学中的“物衰”倾向,期望可以对日本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衰”倾向;美学思想

“物衰”作为日本传统美学的概念,在日本文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物衰”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对日本人的精神价值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把讨论的重点放在日本文学中的“物衰”倾向上,探究“物衰”在美学上的独特魅力。

一、“物衰”的综合概述

首先,从“物衰”的字面意思理解,“物”是一切的基础,代表的是外部的客观世界,而“衰”则指代一种情感,反映的是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物衰”不仅仅象征着一个人的情感走向,也代表着一种审美趋势。最后,“物衰”想要体现的是一种高贵的品质,纯洁是美的前提,所以“物衰”在日本文学中是一种人物合一的境界,是一种崇高的情怀。

“物衰”的美不是理性上的美,它是需要建立在人情感的基础上,同时把悲哀看作是美到极致的一种体现,它在保留民族精神的同时,又把文学的美推到了一个极致的高度。

二、日本文学中“物衰”倾向形成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

日本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岛国,由于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人民长期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抗争,日积月累形成了坚韧顽强的性格,争强好胜,集体主义精神凸显。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自然灾害引发的灾难小说,作品中充斥着悲伤的情怀,例如:村上村树关于地震题材的作品《神的孩子全跳舞》等,讲述了由于自然灾害人类流离失所的故事,日本的这些文学作品慢慢影响着日本人民的思想,成为了主流价值观,这种因地理位置导致的“物衰”倾向,也逐渐奠定了日本文学作品的基调。

(二)审美价值

日本“物衰”思想,强调“情”和“物”都是“物衰”的一部分,只有将两者完全融合,才能达到“物衰”的境界。其中“物”是基础,与中国恢弘大气的文学作品相比,日本文学更追求精致典雅,文学作品的倾向其实是来源于日本人的审美取向。日本人追求的小巧典雅在大自然面前就更显得无助与无奈,所以在不经意之间,孕育了一种“衰”的气韵。日本人的审美价值取向更进一步奠定了日本文化“物衰”的倾向,也反映了日本人民真实的生活状态。与此同时,日本人更崇尚转瞬即逝的美,就像日本的樱花一样,只有短暂的美才能永恒的存在心间。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加深了日本文学的悲伤基调,“物衰”思想早已根深蒂固,无所不在。

(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两国邦交历史已久,文化源远流长。在盛唐时期,日本文化就从唐代文学中吸收了大量的营养,唐代中日两国之间的邦交,不仅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工具,唐文华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根深蒂固。其实早从《诗经》开始,“伤春悲秋”的审美观就备受大家推崇,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的比重,中国古代文人善于借景抒情,借助自然景物体现作者自身的悲哀情感,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类的诗句总能引起人心底的悲凉之感,中国的这种“伤春悲秋”的写作手法也是日本早期“物衰”的一种启蒙。日本的《源氏物语》被称作日本的《红楼梦》,把“物衰”的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文人引用白居易的诗有90多处,在白居易的诗作当中,多数是对中下层阶级贫苦人民生活的描写,诗中不乏带有哀怨和感伤,这种基调恰巧与日本文学的“物衰”基调相吻合。所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历史文化对日本的“物衰”倾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日本文学中“物衰”倾向的具体表现

(一)重视传统美学

日本文化“物衰”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重视传统美学,例如:川端康成的作品《古都》中,对尼姑庵、鞍马寺、平安神宫、植物园、葵节等传统的美学都有细致的描写,川端康成之所以把东京选作故事的背景去描绘,就是因为东京是一个传统美学气息十分浓郁的地方,东京一直有“真正的日本”这样的称号,也是最能体现日本人精神文化的地方[1]。

(二)追求自然之美

“物衰”另一个最主要的体现就是追求自然之美,在作品《伊豆舞女》这部作品中,把伊豆半岛的美描绘的如痴如醉,对景物的描写即细腻又浪漫。而且在已经提到的《古都》中,也细腻描写了平安神宫的樱花和鞍马寺的竹子等诸如此类,把植物和人物完美的结合。川端康成认为樱花极美但转瞬即逝,与少女千重子的美和哀愁不谋而合,千重子虽然很美,但最终也无法与命运抗争。

(三)善于捕捉色彩

日本文学作品中,善于捕捉四季的变换,自然的色彩和小说的情感线路总能高度契合,同时也善于利用色彩来铺垫整个故事的感情基调。例如:早春樱花、夏日杉木、秋日红叶、冬日白雪等,对四季变换色彩的捕捉总能引领读者进入到小说的故事脉络中。在《源氏物语》、《伊豆舞女》、《古都》都分别提到了白色,白色的月光、白头巾和白色的杉木,作者都是在利用白色寓意真善美,表达人物的美好。

(四)推崇纯洁的人性之美

“物衰”倾向特别反映出日本文學对人性之美的推崇,美应该是纯洁的,美应该是极致的,而悲哀是美到极致的一种表现[2]。例如:《古都》作品里千重子是一个美丽典雅的女孩,有极其细腻的心理,周围的花草树木都会引起她的感伤,当她和妹妹重逢之后,她们把彼此当做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同时,千重子还十分孝顺,即使是对养父母也非常恭顺,虽然生活在贫苦的山村,但是相反成就了她坚毅的性格。而妹妹苗子为了不打扰姐姐的生活,宁愿隐姓埋名在穷乡僻壤,甚至为了姐姐,拒绝了秀男的求婚,体现了姐妹间的纯洁情感。再例如:《伊豆舞女》中讲述了小舞女薰子的美丽单纯和天真无邪,她虽然是孤儿,但她依旧向往单纯美好的爱情,当她邂逅了一段朦胧美好的爱情时,展现了少女的清纯和情窦初开,把少女的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物衰”的美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美、传统美、色彩美和人性美的准确把握,受“物衰”倾向的影响,日本作家大多善于利用细腻的笔触,在尊重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借助大自然的色彩变换,来刻画人物的纯洁之美。不同的文化背景,展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物衰”倾向作为日本的主流文学倾向,也正反映了日本人民真实的生活。我们通过了解日本“物衰”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背后的故事,正确解读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对今后日本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参考依据。

总而言之,“物衰”是日本文学的主要审美理念之一,在日本由来已久,其根源在于日本人民对事物的审美取向,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物衰”将“情”和“物”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并且强调纯洁是美的前提,同时悲哀又是美的极致体现。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手法,将“物衰”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物衰”也已经成为日本文学的主流思想。

参考文献:

[1]徐俊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7):65-66.

[2]陈恬.美丽总令人哀愁——日本文学、动画中的“物哀”文化探究[J].语文学习,2019(01):29-33.

作者简介:李蕊(1994.4-),女,汉族,辽宁本溪人,皖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日语,邮编243031。

(皖江工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安徽马鞍山 243031)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美学思想
《方丈记》的“政治性因素”浅析
以悲为美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比较视野中的日本艳情文学观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论日本文学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
梁启超美学思想对中国近代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