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的创新

2020-09-10 07:22郭文靖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

郭文靖

摘  要:发挥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实现大学生立德成才的时代要求。高校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着教育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碎片化和文化传播多元化等挑战,其根源主要在于文化吸引力度无法融入快节奏的文化消费时代,思潮辨析强度无法应对激烈的意识形态交锋,传承理论厚度无法适应多层次的学生精神需求。基于此,高校应着重从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递核心价值、打通“微端”融媒体,掌握传播态势、建设红色师资队伍,坚定文化信仰,以期推动红色文化不断实现创新性转化,最终凝练成大学生筑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红色文化;新时代大学生;育人路径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血与火的岁月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沃土,也是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时指出:“‘吃水不忘挖井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是千千万万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始终铭记缅怀革命先烈。”红色文化的传承与记忆,关键是要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好红色文化传统和继承好红色文化基因。当前,随着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争夺的隐蔽化趋向,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部分“00后”大学生迷失了文化的根基,在西方媒体“喧嚣”面前,失去了自我判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00后”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矮化了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高校官微恶搞烈士”“大学新生言论辱国”等社会舆论事件。如果“00”后大学生缺失红色文化的有效影响,他们将在良莠不齐的文化生活中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解構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的当下境遇,厘清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中的育人困境,提出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育人新路径,是新时代对高校红色文化创新发展提出的的新命题和新要求。

一、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当下境遇

十九大以来,高校普遍重视红色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工作,大力开展传承红色文化教学工作,广泛挖掘红色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传播新手段,丰富教育形式,提升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同时,红色文化既有遭遇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反对崇高、宏大叙事的挖掘,也遇到“娱乐至死”时代泛娱乐文化的围追堵截,红色文化教育的有效推进面临着受众群体有限、影响范围局限和沟通反馈受限等诸多问题,这尤其表现在文化内容同质化、教学模式零碎化和传播渠道多元化等方面。

(一)文化内容同质化现象突出,缺乏生动活力

当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主要途径是依托于政策定位和重大节点纪念日。如高校普遍会在每年“烈士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和“国家公祭日”等重大时间节点举行纪念活动,但高校在面对如此宏大叙事的场面时,由于自身文化资源挖掘与文化内容创新能力的供给不足,很多高校往往选择“转发说教”式教育,直接转发其他官微或官媒的消息报道,易给学生造成“雷声大雨点小”“标题党无新意”等刻板印象。不难发现,高校红色文化的内容创新不足,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率低,成果转化难度大,无法有效弥合时空中的情感交流,造成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失调,难以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度。“一些高校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尝试,真正达成初衷的并不多,教育内容‘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

(二)教学模式碎片化问题普遍,缺失整合协调

目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式”“实践体验式”和“自主学习式”。“课堂讲授式”主要是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为主,这是开展红色文化教学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系统了解和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但以上课程中红色文化多蕴含在具体案例和历史事件中,针对“00后”大学生的红色文化专题教材还未编撰。“实践体验式”主要是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实地考察和感受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参观中山纪念堂、广州起义纪念馆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让“00”后大学生实地感受到红色文化,透过历史的印记,找寻革命岁月留下的痕迹,但是实践体验也存在走过场和走形式的情况,很多学生只是将其视为一个旅游景点,并未对其内在的教育意义进行深入探讨。“自主学习式”主要是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和流媒体等平台,自主学习红色文化,例如“慕课”“学习强国”平台和官方微信公众号推送等,这一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突破时空的限制,但是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却难以把握。以上这些教学手段都能在一定的时效范围内取得收获,增强当下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然而碎片化的教学手段和教育布局却在实际教学中制约着大学生红色文化的协同育人效果,红色文化教学工作被割裂为孤立的教学点。

(三)文化传播多元化挑战严峻,缺少微观叙事

高校红色文化面临着网络多元意识形态的层层包围和冲击,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动摇。“随着普遍真理的失效,以及历史进步主义的破产,碎片化、多元性的人类生存样态呼之欲出。然而,对宏大叙事的一元性进行抨击,最终将导致后现代运动自身的去合法化。”目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工作面临着多元价值交锋,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复杂问题: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泛起,通过各种社会问题和网络意见领袖等方式向红色文化教育环节进行渗透,迷惑大学生,动摇他们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内部的多元化也存在不同层度的文化精神需求,当主流渠道提供的文化精神资源无法满足其需求时,或者无法有效解决其价值观困惑时,就易发生异质价值观取代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进而影响红色文化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困境的原因分析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困境不是由单个因素所造成的结果,而是由多重因素綜合而导致的异化。其中,文化的吸引力度、思潮的辨析强度和传承的理论厚度是导致红色文化教育实施困境的原因所在。

(一)文化的吸引力度无法融入快节奏的文化消费时代

红色文化通常具有“红色性”“革命性”和“艰苦性”特征。因此,“红色文化过时论”在个别人心中滋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造成宏大叙事的刻板印象,让他们认为红色文化近与政治和历史相关,而与个体生活无关。但从本质上看,文化吸引力的核心在于文化资源的有效供给和持续输出。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注重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忽视了红色文化的有效利用,从而造成红色文化资源以单一的静态实物展示为主,情景体验式的红色文化感触方式还不丰富,从而弱化了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情况来看,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力度也相对有限,即使对其进行宣传也往往与宏大精神主题相联系,而缺乏应有的文化吸引魅力。由此看来,如何让红色文化有特色、有载体和有活力,使其能够有效吸引大学生的关注依然面临着严峻挑战。

(二)思潮的辨析强度无法应对激烈的意识形态交锋

随着自媒体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文化资源和文化讯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样,不同思想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等新媒体和自媒体成为新的文化思潮集结地。文化是无形的,各种社会思潮借助文化的外衣,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目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和享乐主义思潮逐渐消解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历史虚无主义主要是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历史,虚无中国共产党伟大领袖人物,制造所谓的“野史”和“秘史”迷惑大学生,从而腐蚀大学生的精神;新自由主义思潮极端推崇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认为个体的经济活动首先是利己性活动,集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总和。这种自由放任,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潮也对当前“0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享乐主义思潮主要是让大学生被消费主义所绑架,让他们尽情地“买买买”和“花花花”,过分追求娱乐生活和在网络虚拟世界的狂欢。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思想的成型期,当其无法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行有效辨析时,其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就会发生动摇。

(三)传承的理论厚度无法适应多层次的学生精神需求

目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和教材知识体系,红色文化内容主要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显性教育和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一方面,在显性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于系统讲授红色文化的知识理论结构,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长征文化精神和井冈山斗争精神等,但书本的简单呈现无法取代厚重的历史感,造成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处于浅尝辄止状态;在隐性教育中,校园文化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有限,尤其是针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此外,高校也未能将本校特色与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形成“有生气、接地气、扬正气”的育人合力。可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还停留在知识介绍和表层化理解的低层次状态,教育者的讲授深度不够,无法满足“00”后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红色文化学习热情。

三、创新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

红色文化有丰富的内涵,包括有著名的历史人物、保留的革命遗物、再现的经典事迹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投身于伟大事业的重要精神动力。当前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唯有将人、物、事保存好、串联好和展现好,使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相融合,符合大学生的认知心理诉求,才能更好地用红色文化之魂滋养大学生的精神土地。黄蓉生指出“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涵养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根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生动实践,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在复杂的社会思潮背景下,在丰富的物质世界诱惑下,如何有效创新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已成为解决红色文化育人效果的“最后一公里”式难题。

(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递应然的核心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价值符号,是“物”的高度凝结,能够发挥文化弘扬精神和凝聚精神的功能。例如“红色家书”活动,它能够跨越时空地拉近学生与革命年代岁月之间的情感距离。因此,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首先需要解决内容问题,这就需要教育者下功夫、花力气去挖掘和整理。一般而言,红色文化资源素材主要包含三个部分:一是红色经典事迹。红色经典故事可以增进大学生与经典人物或经典事件之间的距离感,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广东中山大学就曾邀请张自忠将军之孙张庆成先生和戴安澜将军之子戴澄东先生举办“抗日殉国名将后人谈抗战”主题讲座,在场的学生均感动不已。二是红色专题教材。目前,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中,多将红色文化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易给人分散和零碎之感,不利于学生进行系统学习。因此,有条件的高校可考虑编撰专题性红色文化教材,如“革命精神与时代传承”专题、“历史人物与当代价值”专题和“经典事迹与时代楷模”专题等,既要讲清专题中的历史事件及其精神实质,更要讲清这些红色文化精神的内部逻辑关系。三是红色实践场所。每一个红色实践场所都是一个生动的红色文化课堂,高校可根据当地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举办红色文化实践活动,通过教育体验和感知的方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仪式感,从而取得更为稳固的育人效果。

(二)打通“微端”融媒体,掌握实然的传播态势

技术的进步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发布者,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播载体来实现。首先,要让大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活动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高校需要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要让他们成为红色文化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传播者。如东莞理工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红五月”红色文化主题晚会,用学生喜爱的形式潜移默化地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其次,打通红色文化教育宣传的时空界限,让红色文化教育从“课堂”走进“生活”,从“学校”走向“社会”,让大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易班等新媒体,快捷地阅览红色经典故事、红色文化人物和红色文化视频。最后,高校要立足校情校史,寻找红色文化与校训校史的契合点,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让红色文化变得有归属感和区分度。如华中师范大学将其校友恽代英作为该校红色文化代表,以校友为榜样,号召广大学子学习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三)建设红色师资队伍,坚定使然的文化信仰

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师资建设。“古之学者必严其师,师严然后道尊。”教师队伍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力军,也是推进红色文化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文化自信、立德树人的重要工作和应然要求”,高校需要更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需要多元主体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可打造 “大思政”格局下的红色文化师资队伍,不仅需要培育专业学科背景的红色文化理论课教师团队,还需要引导广大教师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程思政之中,需要辅导员等学生工作人员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红色文化育人活动;另一方面,高校还可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加强与红色文化的校外专家学者间的沟通联系,邀请校外专家定期对校内教师进行培训,举办相关高水平系列讲座。

新时代呼唤新的使命,因此更需要发挥好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取得更大的胜利。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转变以往宏大叙事的说教模式,努力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和细节抓起,把教育工作落在实处,使红色文化不断实现创新性转化,让红色文化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凝聚力,最终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王华敏,张玄益.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井岗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05):32-38.

[2]温权.多元性的悖论:从瓦解权威到重塑意识形态——后现代性的隐忧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J].现代哲学,2015(06):23-29.

[3]黄蓉生,丁玉峰.习近平红色文化论述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3-8.

[4]陈九如,张烊烊.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逻辑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14-117.

责任编辑  晨曦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
新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逻辑与进路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