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途径的研究

2020-09-10 15:23刘卓张琪谢金峰
学生学习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化学学科科学精神社会责任

刘卓 张琪 谢金峰

【摘要】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是学科内容的释然,也是落实高中化学学科“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本文探索了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关键词】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化学学科;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指贯穿于科学研究与探索全过程的价值理念、意志行为和思维品质的综合。《中学化学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科学精神”即认识到提出新问题、想出新思路、找到新办法,发现新规律等创新活动是提高科学认识水平、推动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1]。在实验探究和问题解决活动中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满足于现有的理论和问题解决的方法,敢于根据事实和独立恩考探索新规律、新方法,形成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策略

(一)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满足学生需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强化学生的化学意识,使其发现生活中的化学,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日常生活中我们能见到许多与化学相关的生活情境,例如:厨房中水壶的水垢,我们可以用食醋浸泡来去除,我们使用的天然气主要成分就是甲烷,包括平时我们做鱼喜欢放一点醋和酒,会变得更香,这里利用的就是酯化反应。可见我们生活中处处都能够见到化学的身影。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设置生活化情境,要求学生依据所学化学知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多种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并形成多种解题思路,提升其学以致用的能力[2]。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研究表明, 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索思考和推理的能力,使其既能学到必要和扎实的知识,又不盲从墨守成规的现成知识,从而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见解,敢于对科学方法进行创新,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创新成为学生的需要。而通过化学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相对性,从而使学生养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良好作风和科学的态度,对培养他们的钻研创新精神和形成科学的质疑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近代科学的莫基人、怀疑派化学家波义耳,如果没有强烈的创新愿望和敢于质疑的创新精神,便不可能促成化学从医药和炼金术中分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如果没有对研究中的异常现象产生质疑就不可能发现溴元素;德国化学家维勒柯尔柏也正是因为敢于质疑”生命力”学说,先后合成了尿素、醋酸,打破了“生命力”学说的神话,推动了有机化学的迅速发展。然而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维勒却由于一时的疏忽,没有用怀疑态度去审视已观察到的某些异常现象,使他们与溴、钒元素的发现失之交臂,遗恨终生。这些真实生动的事例,不仅可使学生认识到”怀疑精神”在科学发明、创造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养成科学的怀疑精神。

(三)化学教学中展开实验创新活动

不可否认,方法常常比知识更重要。化学实验大多数具有相对固定的科学方法和操作要领,好的实验方法可以使操作简约、现象明显、过程流畅、结论准确、但有的化学实验因其方法不够科学,操作不甚合理,既影响实验的直观性与结论的准确性,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科学方法的认识。开展实验创新活动,既可以激发师生的质疑精神、增强师生的研究意识,又能够发展师生的理性思维、增强师生的创造力,久而久之就能育含师生的科学精神[3]。虽然有些实验改进后算不上完美无缺,但是在实验创新的过程中师生都经历了思考、实践、探索的过程,尤其訓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了学生的方法积累和知识建构。

三、化学教材中利用化学史渗透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作为促进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其内涵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求真务实精神、竞争协作的精神、集成创新的精神、敬业现身的精神等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这些精神不断丰富、不断扩展、不断向社会渗透、辐射成为一种时代精神[4]。

化学史上的科学,无不尽透着科学家的思维之光,包含失误和艰辛,交织着发展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折射出一系列辉煌成就。让学生领悟先哲科学思维的同时,完善形成逻辑思维并促进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科学是一个知识累积、智力接力的过程,筆凤清于老风声,后人能够超越前人,是因为站在前人的终点起跑,所以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居里夫人是在伦琴发现x射线和贝克勒尔发现轴放射线的基础上发现错的,所以贝克勒尔于1903年与居里夫妇共享了诸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的女儿伊来纳、女婿约里奥也正是继承和发展了母亲对人工放射性的研究,才测定了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和进行放射性的合成,而获193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中,如果没有德贝莱纳提出的”三元素组”、迈尔的“六元素表”、纽兰兹的“八音律”等元素分类工作的基础,就不会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在此基础上,周期表又经过了零族的增加.莫斯莱的原子序数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过程,直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在研究周期律,周期表也出现了维尔纳式被尔塔式等多种形式。科学的继承不是消极的前后相继和兼收并暮,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继承,辩证地扬弃。

沈阳师范大学  110034

猜你喜欢
化学学科科学精神社会责任
浅谈化学教学评价方式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化学学科发展与化学教育探析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
从三个角度欣赏化学学科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