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信息技术助力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地

2020-09-10 22:23庄俊青孙恺
高考·上 2020年8期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政治信息技术

庄俊青 孙恺

摘 要:信息技术的运用可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找到撬动学生乐学政治的支点,利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实现政治认同;利用思维导图启发学生思维,助推学生思辨,树立科学精神;运用微课延伸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法治意识;借助网络链接平台,借助电子白板增强课堂互动,提高公共参与。巧用信息技术,落实核心素养,还需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以服务教学为目的的原则,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实现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的生成需要两个环节。一是由外而内即通过外在的真实或模拟情景激活学生内心情绪、感受,进而升成共鸣与认同。二是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由内而外,将内心情感外化于行动,强化和巩固新建立起的情感。

文字和語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政治教师可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打造课堂情景。多媒体可直接嵌入多媒体课件或者放入电子白板资源库,在课堂适当的时机展示。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素材可单独展示也可基于教学需要整合多种素材再集中播放。为达到教学目的,多媒体素材的选择需要贴近学生并遵循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必要时教师需要提前对素材进行再加工,如剪辑视频音频、修改图片等。

以《政治生活》中第三单元《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课为例,为了从反面论证坚持民族团结原则的意义,教师可展示曾发生过的由少数不法分裂分子所引起的暴恐案图片和视频。此处通过视频、图片等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视听结合的多层次虚拟环境中。在虚拟情境中学生表现出吃惊、愤怒、同情等情绪,情感体验丰富立体,学生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此时政治认同的生成和实现便水到渠成,学生从内心层面认同了民族分裂的危害以及坚持民族团结原则的重大意义。

二、思维导图导思维,加强学生思辨,树立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学生能坚守正确价值取向、提高辩证思维能力。高中政治学科内容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常涉及争议性强的热点问题或者“两难问题”。为了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政治老师常采用“议辩型”课堂教学模式。其缺憾在于个体思维活跃,发表的观点多、杂乱不统一,民主氛围下的争议性讨论使得教师难以把握思维过程,难以形成条理清楚、逻辑明确的总结。

思维导图可有效解决该“议辩型”课堂的常见困境。思维导图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联性,学生在针对“争议性问题”进行独自思考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建构自己的思路,寻找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之间的联系,理清思路,明确逻辑层次。在小组讨论中,可借助思维导图记录小组成员的发言要点、纲要,通过利用不同颜色、形状记录与自己观点相同或相左的发言,或记录讨论中生成的新观点。最后在发言环节,借助思维导图,形成主次层级分明、要点清晰的图片式发言提纲,利于学生思想的有序输出。教师通过观看学生生成的思维导图,能够快速把握学生的观点、思路,提炼学生观点当中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课堂的思维动向。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和科学精神的树立便是在思维导图的制作中,在组与组之间的头脑风暴中形成的。

三、微课延伸课堂,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的培养是高中政治德育的重要内容,它贯穿高中政治的四大模块。但遗憾的是,法治内容在四大模块的教材中分布零散,不成系统,导致学生对它的重视度不足。

如果在课堂上花时间为学生普及、整合相关法治专题,易侵占原本有限的课堂时间,且不同老师分开整合,费时费力,效率低下。而微课的开发与运用恰好迎合了高中政治对法治内容专题化的需求。近几年微课以占时短、内容精、运用时间和方式灵活等特点备受一线教师推崇。运用于课前或课后的专题型微课可以有效补充课堂的知识缺陷且不占用课堂时间,高中政治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发高中政治法治专题系列微课课程,也极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政治教师的个人工作负担。

四、网络链接平台,白板增强互动,提高公共参与

高中政治课堂提倡通过创建多元课堂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等形式落实公共参与,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高中政治课堂可引入网络、电子白板、ipad等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学习、参与式学习,帮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知识,提升公共参与。网络超越时空,链接各方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教学设备允许,可抓住时机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直接打开网络与其它平台进行现场互动。若教学条件不允许,也可由教师本人操作,通过电子设备投放给全班同学看。

电子白板最大的特点在于交互性强。与传统课件一旦制作就不能在播放时改变、教师课堂受预设的限制、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不同,“交互式电子白板在于当课件处于演示模式时,教师可以利用页面管理工具、页面选择器等对活动挂图的顺序随时进行调整;利用钢笔工具、突出显示工具、橡皮工具、撤销工具等可以对挂图内容(文字或图片)随意地进行注释、拖动、擦除等,”为师生互动创造了条件,从而利于学生公共参与。

最后,信息技术是课堂助力还是阻力?信息技术运用于政治教学,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为政治教学服务的原则,切忌哗众取宠,切忌在课堂堆砌信息技术。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信息技术包含不同载体和手段,其各自优势不同。在运用时要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做出调整,切勿一刀切。

参考文献

[1]李靖.思维导图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3(9).

[2]汪海刚.黑板变白板迸发思想政治课活力[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2).

[3]王学兵.高中政治微课开发[J].思想政治课教学[J],2017(8).

[4]李军选.借助电子白板,增强政治魅力[J].中学教学参考,2013(9).

猜你喜欢
学科核心素养高中政治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