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历史教学中中国古代省级名称和其他地名中所含东南西北的比例现象

2020-09-10 22:23王彦平
高考·上 2020年8期

王彦平

摘 要:本文通过元明清三朝省级名称中间所含东南西北字数的的比例统计,反映中国古代省级名称和地名的普遍起名现象,暨缺乏文采,缺乏独立性,很容易被误解。

关键词:省级名称研究和地名研究;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历史

前言:省级名称和地名是最实用的文化。省级名称和地名也是文化的缩影,常说常用,影响巨大。中国是文明古国,中文十分独特。

本人在阅读历史课本和古代历史典籍的时候,需要记住的省级名称和地名非常繁多。特别是一些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重要的战争和历史大事件发生地,分不清东西南北,一头雾水,凭借一张小小的地图,就形象直观了许多。例如战争过程,大批军队东西南北调遣,省级名称和地名中间又含有大量的东西南北,所以,感到非常困惑。在这篇文章中间,本人只是列举了一些古代三朝省级名称和地名,就可以说明问题,那些小地方的小地名更是林林总总多如牛毛,也是如此,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一个漂漂亮亮的独立的地名,总是依附于目地的东南西北,没有独立意识。这样的取样统计,就是中国地名的真实反映,特别是一些火车站的名称,更加如此。省级名称和地名选取某一时段,忽略少数地名的前前后后变化。

一、清朝的省级名称。

清朝一共有296年的历史,共传十帝。清代大部分时间是18个省,共设立15个巡抚。清朝18省,称为“内地十八省”,这些省是: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奉天、吉林、黑龙江、新疆、台湾这五个省份是后来设立的。省级名称一共23个47字,含有东南西北10字,比例是百分之二十一。

二、明朝省级名称。

公元1368年(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历经十二世,共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428年(宣德三年)以后,全国统分为两京、13承宣布政使司,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斡难河卫。两京是北直隶和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关西七卫统治现今的青海和新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统治西藏、克什米尔和新疆西部。地名一共20个46字,含有东南西北12字,比例是百分之二十六。

三、元朝蒙古本部省级名称,不包括四大汗国的其他三大汗国。

元朝(1271年-1368年),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大元。

四大汗国包括两种说法,一是元朝(又称大汗汗国)与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构成的四国,二是除了忽必烈的元朝外,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又称“兀鲁思”,分别是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

蒙古本部省级名称统计比例。

1321—1323年(元英宗至治时),全国划分为13个一级行政区:1个中书省、1个宣政院辖地、11个行中书省。中书省为中央机构中书省的直辖地区,又称都省、腹里,包括今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的部分地区。宣政院轄地主要是原吐蕃势力范围,宣政院辖地的建立,标志着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隶属于中央的一个行政区。十一行中书省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陕西行省、河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征东行省。其中,征东行省即高丽国,行省负责人由高丽王兼,性质与内地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认为只有10个行中书省。省级名称一共13个27字,含有东南西北7字,比例是百分之二十六。

四、总体比例和原因分析。

总体比例。

元明清三朝省级省级名称一共56个120字,含有东南西北29字,比例是百分之二十四。比例非常接近于百分之二十五,也就是,说明省级名称字数的四分之一是东南西北。

原因分析。

实际工作中,从上到下,人们对地理方位十分困惑。虽然发明了指南针,实际应用为零。区分东南西北几乎是每个官员的头等大事。皇帝和官方文化的集中体现。皇帝和权臣对于省级名称的任命占绝大多数,官办思想严重。缺乏民主思想,几乎没有民间征名。缺乏文采和新颖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模仿和直接搬用的很多。极少数比较有文采的地名,如,河西四郡,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名。元明清三朝的许多省级名称照样沿袭至今不变。外来文化的地名有新鲜感,但是不解其意,生搬硬套。

结论:总而言之,缺乏官方创新和民主意识,灿烂的文化没有得到很好应用。华丽的辞藻被极少数的文人封存于文章中间,没有走向民间大众,没有在实际应用中间发挥作用。特别是,省级名称和地名中间太多的东南西北会对初次接触这些地名的人们产生很大的误解,需要反反复复的比较和辨别,白白耗费很大的脑力精力。许许多多的文化理论玄而不实,难以具体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互联网搜索资料。

[2]《中国古代地图册》。

[3]《中国现代史》。

[4]《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