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全媒体时代记者如何增强“四力”

2020-09-10 07:23方晓璐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舆论导向四力记者

摘 要:现阶段,媒体行业发展对于复合型传媒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本文围绕形成敏锐政治嗅觉、拓宽新闻洞察视野、引领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作品创造力4个层面探讨全媒体时代记者增强“四力”的具体路径,以期为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全媒体;短视频新闻;记者;“四力”;舆论导向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61-01

一、引言

全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的舆论环境、发展领域、传播手段、表达方式呈现出复杂的变革,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媒体行业向多元发展模式过渡的关键时期,新闻记者应面向时代要求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打造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提升作品的影响力,更好地深化新闻传播效果。

二、全媒体时代下对新闻记者职业素养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增强“四力”的要求,主要指提高新闻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1]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平台的普及使社会舆论环境日渐复杂,要求新闻媒体记者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将事实真相传达给受众,为指引正确的舆论方向,并运用灵活的表达形式激发受众的兴趣和了解欲望,利用高质量的作品促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不断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更好地依托主流媒体提升新闻舆论的影响力与传播效果。

三、全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增强“四力”的具体路径

(一)增强脚力,形成敏锐政治嗅觉

全媒体时代,技术手段的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政治性、专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新闻前辈用亲身行动证明了增强脚力的重要性,如范长江耗时10个月,历经6000余里长途跋涉,创作出《中国的西北角》这一真实反映我国西北地区现实的作品;穆青通过6次探访兰考、20余次采访扶沟与宁陵等地区,最终采写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一感人至深的佳作。对此要求新闻记者主动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利用充沛的脚力积极探索基层的声音,通过亲身实践反映基层民意,便于立足更加宽广的视角观察、分析、思考问题,从复杂形势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问题症结与关键要素,运用切身体验提升新闻作品的价值。

在全媒体平台崛起的背景下,新闻记者需在保障新闻信息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第一时间到达新闻现场、第一时间报道权威表达”,借此强化新闻舆论引导力,处理好新闻信息传播及时性与内容吸引力之间的关系。以德宏传媒集团为例,该集团经由十余年建设,现已实现全媒体融合发展,在当地举办重要会议活动、发生突发事件时,全媒体调度中心将第一時间安排记者进入第一现场,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以“文字+图片+微视频”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借此既能够保障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也有助于提升新闻舆论的引导力,实现先声夺人、首发定调,传播主流舆论声音。

(二)锻炼眼力,拓宽新闻洞察视野

新闻媒体作为主流媒体,在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宣传正面思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求新闻记者务必形成发掘有新闻价值素材、新闻线索的好眼力,挖掘事件表象背后鲜活的细节,创作出符合社会需要、能够引发共鸣的优秀作品。对此要求新闻记者不断提升自身的观察能力,将“发现美的眼睛”聚焦于平凡生活、工作岗位中,挖掘日常生活中“小人物”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与人性光辉,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与温度。以上海夏季音乐节为例,针对这一连续举办十年的节日,如何使新闻作品发挥新意成为一大难题。对此可联系上海市独有的文化特色进行新闻触角的延伸,从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江南文化资源中挖掘素材,以“上海文化”这一文化品牌的创建作为线索,发掘参与音乐节的各乐团、乐手背后的故事及其与上海这一城市发生的故事,更好地凸显出新闻报道的价值感与文化属性。[2]

与此同时,新闻记者需主动顺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规律,由以往实务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型。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媒体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模式过渡,要求新闻记者确保能够独立胜任记者、摄像、编辑等岗位的工作要求,适应广播、电视、新媒体3种新闻载体下的报道模式。对此,新闻记者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培训活动中,学习非线性编辑、网络排版、新媒体制作等媒体技术,并加强与采编、经营、后勤等岗位工作人员的交流互动,以此拓宽自身的思维视野、提升专业素养,确保掌握多种全媒体技能,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三)培养脑力,引领正确舆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儿重点就应该在哪儿。”新闻记者应注重锻炼自身的脑力,深入思考社会发展所需的价值取向与不同事件背后蕴含的影响力,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拓宽自身的思维视野,对传统新闻报道的内容、体裁、形式、方法进行创新,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格局。以2019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的新闻报道为例,在采访过程中不仅应将关注重点聚焦在博览会整体流程与亮点上,更应增强对中外文化交流、中外物联网发展等理念与意义层面上的关注,为中国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信息,也为全球物联网行业组织与企业的合作、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借鉴思路。

在新闻报道内容创新的基础上,需围绕内容产品的空间形式进行突破,借鉴新京报的“动新闻”栏目将原本长篇文字形式的新闻报道转变为动画、视频产品,实现新闻形式的深加工。利用3D动画还原真实的新闻现场,既可以弥补以往处理突发新闻事件时无法第一时间采集到现场资料的不足,也能有效强化新闻文本的生动性与传达效果,提升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同时,需立足于不同思维视角进行新闻事件的创意性解读,如《长沙国航挟持事件》这篇新闻报道便由以往平面空间拓展到三维立体空间,利用动画还原劫持恐吓事件发生的现场与流程细节;《聂树斌案》通过政策解读与隐蔽证据的科普,向受众普及法律适用常识;《局面》对新闻当事人进行采访,以第一视角还原新闻事件的整体发展脉络等,在再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

(四)增强笔力,提高新闻作品创造力

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终端发生了变革,但其“内容为王”的原则仍占据主导地位,要求新闻记者注重加强自身在笔力上的创新,综合运用图像、音乐、视频等技术手段创作出新的内容产品,主动探索短视频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出短视频新闻作品,打造出独有的品牌形象与风格,更好地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以新京报为例,由其创造出的“我们视频”在LOGO上继承了报刊惯有的白底红字风格,利用“新闻视频看我们”这一鲜明标签提升品牌辨识度,配合优质、深度的原创内容调性与高效率内容生产机制成为业内标杆,为同行业提供了借鉴。

在此基础上,新闻记者还需善于利用多种渠道挖掘新闻资源,在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下广泛挖掘新闻素材、强化对热点问题的跟踪报道。例如,新京报“我们视频”通过联系当地实习生采集到了“南京离婚潮”的拍摄素材;协同当地拍客共同完成“重庆女子被前夫咬掉鼻子”这一短视频新闻的拍摄与后期处理;通过独家采访榆林产妇跳楼事件中的助产师与医生,利用对话形式还原事发现场等。通过将UGC资源与专业媒体优势融合,既能够有效抓住打造“爆款”新闻的契机,也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优势提升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与可看度,进一步强化新闻报道的价值与影响力。

四、结语

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新闻行业的发展,因此要求从业人员肩负起新闻媒体承担的时代使命,通过增强脚力、锻炼眼力、培养脑力、增强笔力,更好地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

参考文献:

[1] 马嘉.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新闻的人文精神与责任[J].声屏世界,2019(6):25-26.

[2] 顾振立.加强“四力”建设,让广播文化报道“成风化人”[J].中国广播,2019(8):76-78.

作者简介:方晓璐(1990—),女,浙江衢州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传媒。

猜你喜欢
舆论导向四力记者
电视新闻编辑舆论导向的新运用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数字出版产业引领功用及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研究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