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报道策略及问题应对

2020-09-10 07:23浦沫瀚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故事化电视新闻

摘 要: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化表现手段来制作电视新闻节目,不仅能使观众以轻松的视听方式获取信息,也更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带来思想上的启迪。如今在增强“四力”和践行“走转改”的要求下,故事化表现手段被广泛地运用到电视新闻报道中,但这是一把“双刃剑”。本文主要论述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报道策略,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电视新闻;故事化;报道策略;问题应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164-01

一、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来源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理论来源是美国的“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将文学写作的手法应用于新闻报道,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不遗余力刻画细节,这一报道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高峰。[1]对于新闻故事化,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富兰克林也曾说:“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突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2]此外,商业逻辑、受众需求也是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原因,新闻机构取胜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获得信息,也在于新闻表述层面的竞争,新闻故事化可以大大增强新闻的可看性、易读性、贴近性。

美国CBS的《60分钟》可以说是最早把故事化理念融入电视新闻采编制作的栏目,这档探讨重大社会背景下热点话题的严肃新闻栏目是美国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多次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艾美奖”评委团评价它“用简单有效的方法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3]国内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调查》《讲述》《走近科学》、省级卫视中江苏卫视的《人间》《新闻眼》、江西卫视《传奇故事》等也都以故事化的方式“讲”新闻,带来了一股收视热潮。

二、电视新闻故事化的报道策略

(一)选好新闻故事——选题平民化、人文化

故事型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内容上不再仅仅聚焦宏大历史和主流叙事,而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切身利益,以一种平民视角和人本意识来“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展示世间冷暖和人生百态,在平凡人物中挖掘不平凡的故事。

因此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可在主流的宏大叙事中更多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故事和个体话题,基层、一线、群众是好新闻好故事的不竭源泉,比如在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可以将鏡头聚焦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普通百姓,通过挖掘、记录这些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情感迷惘、心路历程、希冀抗争等,提炼新闻事件背后的价值、展示社会发展的变化,观众也可从中获得普遍的启示意义,好的选题所表现的人文关怀能产生抑恶扬善、激浊扬清的社会效果。

(二)拍好新闻故事——拍摄多记录、抓细节

电视新闻的最大优势就是画面的魅力,满足观众眼见为实、先睹为快的心理,在表现上切忌“声画两张皮”,因此在故事化电视新闻的画面拍摄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基层。扎扎实实在一线蹲点,到现场零距离体验新闻事件,把镜头对准新闻人物,以纪实手法拍摄,获得最真实、最具感染力的新闻画面。只有做到“早开机、晚关机、中间不停机”,多积累第一手素材,才有可能为观众展示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故事。

二是要录好现场同期声。记录好现场同期声,是把故事讲得更生动的关键之一。对话是电视新闻中的一个精彩部分,群众的语言是最鲜活接地气的,往往关键的一两句话就能树立人物形象、展示新闻立意,再好的解说词也比不过人物动情的一句话。此外,也要注意现场环境声的记录,环境声可以营造浓厚的现场氛围,增加真实性,使观众有强烈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三是要抓住细节。新闻故事化,故事需要细节化,拍摄中可多用特写镜头、跟拍镜头捕捉人物的表情、眼神、肢体动作以及环境要素等。中央电视台曾播出的走基层蹲点日记系列报道《皮里村孩子的上学路》中就有典型的细节画面:一户家庭不同意女儿上学的原因是孩子没有鞋子穿,这时镜头给了女孩鞋子的特写,是双没有底露出脚后跟的鞋子,这样的细节镜头非常有冲击力。

(三)写好新闻故事——叙事戏剧性、有悬念

电视新闻故事化的叙事策略上,要善用小说家的思维来构思、寻找新闻故事潜在的冲突因素,制造叙事的悬念,将观众牢牢锁住。冲突可能来源于人、机构、制度、舆论,或者人物自身的意志冲突,记者应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态中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立方作为冲突的主要执行者,在采访和写稿时,特别关注事件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形成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悬念是激发观众某种急切期待和强烈关注心态的一种手法。每一个剥笋式的分析、每一个蛛丝马迹的发现都能成为新闻事件的亮点,在叙事过程中,不急于满足观众的好奇心,而是设置阻碍、中断线索,将似乎已见端倪的情节陡然引向别处,然后再释疑,获得戏剧性效果。

(四)讲好新闻故事——主持艺术化、民族化

相比传统的“播”新闻,故事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讲”新闻,在主持风格上可借鉴脱口秀的艺术方式,讲述时注重生动和有趣。此外,也有故事型电视新闻栏目的主持人在审美方式上强调民族化和本土化,借鉴“说书人”的传统技法,甚至在演播室布置案桌等,主持人身着传统服饰、用大家喜闻乐见的评书讲故事的方式播讲新闻。这些主持人根据新闻故事情节发展,或引经据典,或有感而发,评人、评事、评情、评理,与观众形成直接的人际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三、电视新闻故事化存在的隐患及应对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避免过度娱乐化倾向

部分节目在选择和讲述新闻故事时,为了获得高收视率,不提炼新闻故事反映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反而刻意放大或过度渲染新闻事件中的离奇、悲情、暴力等元素,以夺人眼球,这样会造成低俗新闻泛滥、呈现过度娱乐化的不良倾向。作为公共资源的电视新闻能够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选择新闻事件和人物要体现向上向善的人文情怀及和谐进取的时代精神,从业人员在将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更应把握新闻的深度和广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强化媒体责任意识,切忌违背真实性原则

在故事化新闻制作过程中,有些人为了增强故事性而强行加入一些看似合情合理、实际并未发生的情节,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不惜对新闻事件进行加工甚至杜撰事件,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造成虚假报道,这种故事化新闻必然导致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与公信力的衰减。对此,必须强化媒体的责任意识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感,使其深刻地认识并自觉把握不管以何种方式增加受众数或提高收视率,都不能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故事化只是表现手法,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改变节目同质化现状

故事化电视新闻因生动可看而风靡,但存在跟风复制的现象,题材大同小异、形式换汤不换药,同质化势必影响故事化新闻的整体质量,也会降低观众收看主动性。各媒体及从业人员应当立足自身优势,在定位、主题、技术等各方面不断创新,打造富有个性的栏目,呈现多元的故事化电视新闻节目。

四、结语

电视新闻故事化,应找到表现手法与新闻原则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讲故事”的艺术性与新闻的真实严肃性完美融合,使电视新闻节目在轻松、生动的表现手法的包装下,呈现出高度的新闻价值。随着创作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相信故事化电视新闻节目会逐渐发展成一种更成熟和成功的电视节目形态。

参考文献:

[1]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M].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159.

[2] 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245.

[3] 刘利群,傅宁.美国电视节目形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6.

作者简介:浦沫瀚(1985—),女,江苏常州人,研究生,硕士,新闻专业中级职称,新闻记者,编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故事化电视新闻
从功能语用角度解析电视新闻采访的提问策略
壮语电视新闻制作创新探析
电视新闻慎用“谐音”词
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模式研究
陕西老字号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论新闻故事探析和艺术化风格
试论电视新闻的娱乐化现象
基层电视台做好农业科技节目的初步探索
电视新闻也要有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