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播之流变

2020-09-10 07:23赵子健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传统戏曲传播方式

摘 要: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一种集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优秀文化的承载者、国家历史的记录者、民族精神的弘扬者。中国戏曲最早的传播载体是《尚书·舜典》:“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句话记录了原始时代的歌舞,也就是传统戏曲的起源,原始先民击石而歌、扮兽而舞,以为朝贺。传统戏曲之所以绵延千年而不绝,不仅因其自身艺术魅力,更因其强大的吸收整合能力,千百年来不断顺应时代发展并努力适应不同的传播手段,从而在完善自身的同时努力使其艺术特质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

关键词:传统戏曲;艺术传播;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J8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222-03

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原始传播方式

(一)舞台演出传播

舞台演出传播是指戏曲通过一定的演出场所进行现场演绎的传播方式,这是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根本途径,也是戏曲与观众直接产生效应的鲜活的传播形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戏曲的第一传播媒介就是通过舞台表演进行的,传播者通过表演献艺舞台,受传者亲临现场感受艺术魅力。纵观戏曲艺术发展,舞台演出传播大致可以分为露天、剧场、厅堂3个阶段。

早期的表演艺人被称作“路岐人”,主要演出方式就是“撂地”,田间地头、乡间集会、市井庙会等各种露天场合都成了表演者的舞台,他们流浪四方,随地作场巡回演出。这个时期的表演技法被称作“百戏”“杂戏”“散乐”或是“歌舞戏”,主要是杂耍、戏法、角抵、曲艺以及一些较为简单的戏剧性演绎,戏曲便孕育其中。后来为了方便观赏,艺人们开始搭建高于地面的高台,汉代出现了“露台”,唐代有了“寺庙露台”,演出环境有所改善,观众观演体验得到提高,从而增强了传播效果。这个时期的舞台演出传播具有极强的流动性,不仅体现在艺人演出地点的流动性上,也体现在观演人群的流动性上。这种特性也造就了早期戏曲艺术声腔高亢、造型夸张、配乐激昂的特点。艺人们通过各自的拿手绝活吸引流动的观演人群,这种接地气的形式在民间起到了很好的普及作用。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观众对观演要求提高,戏曲的舞台演出传播方式进入了剧场阶段,戏曲演出场所被固定了下来。宋元时期“勾栏瓦舍”的出现为戏曲演出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场所,也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剧场形制的基本完备,中国戏曲艺术进入了剧场传播时代。这种剧场大多设于市井之中,观众多为市民阶层,观演人群素质有所提高,加之同个剧场汇集多种艺术门类,这就给戏曲表演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诞生于田间地头的艺术形式必须吸纳百艺之长,调整内容及表现方式,细化服装、布景、扮相、灯光,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只有做到文武兼备、雅俗共赏,才能够尽可能吸引受众,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随着戏曲艺术的成熟,其逐步从民间走向宫廷侯府,成为一种主流的综合艺术形式。露天演出和剧场演出面对的主要是普通民众,而达官贵人们代表的所谓社会上层欣赏戏曲艺术的方式主要就是厅堂演出。这种舞台演出场所在于上层贵族府邸的歌舞戏台,无所谓露天还是室内。由于观演人群的整体艺术文化修养和审美要求的提高,厅堂演出的艺术形态也随着传播方式的转变而改变。这时的戏曲内容带有极强的文人倾向,表演方式更加细腻,声腔婉转、行头华丽、扮相俏美、舞台精致,艺术价值显著提高。

舞台演出传播的3种形态是先后出现同时存在的。这种传播方式是由艺人和观众共同构成的现场氛围,受传者可以于台下直接感受艺术魅力,但这种方式具有实时性、局限性和不可复制性,一定程度限制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二)案头传播

案头传播以文字为载体,由于受众接受能力不同,相对舞台演出传播是较小众的传播方式。随着戏曲艺术的渐趋成熟,更多的文人雅士开始参与戏曲剧本、曲本的创作,使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同时也开启了戏曲艺术案头传播的新形态。案头传播主要包括剧本传播、曲本传播、评点本传播、改编本传播、仿本传播及续本传播等形式,这其中,评点本传播是主要形式。评点本是指文人对戏曲文本的评点,这是文人案头欣赏戏曲艺术最直观的方式。由于文人评点中剖析剧情戏理并阐述个人的独特见解,评点本吸引了更多受众,从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戏曲剧本的文学性越来越强,这也为戏曲演出的成功构筑了坚实的基础。戏曲剧本作为戏曲艺术的文字载体,为戏曲表演提供了可以依据的程序化艺术模板,使舞台演出有规可循。更重要的是,戏曲艺术的案头传播弥补了舞台演出传播的实时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和更长的时间内传播,并且有利于长期保存。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戏曲的原始传播方式主要是以舞台演出传播和案头传播为主的本位传播:……包括戏曲的舞台表演、剧本的阅读和唱腔的流传等,是对戏曲艺术最为直接的传播,是传播戏曲艺术的第一个层次。[1]

然而,無论是舞台演出还是案头传播,都受到时空限制或是接受能力限制,这无疑影响了戏曲的大规模传播。

二、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大众传播方式

(一)传统媒体戏曲传播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各种新兴传播媒介相继诞生并不断发展,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创造了更加多元的传播途径。

1.报刊媒介戏曲传播

由于工业化印刷技术的发展,近代中国的报刊媒介十分兴盛,是戏曲艺术非常重要的传播渠道之一。

现代报刊的出现率先打破了戏曲艺术传统的生存状态。戏剧演出信息、戏剧演员的剧照以及与戏剧相关的新闻在以纸张为媒介的报刊领域广泛传播开来,戏剧评论在报刊上也大量涌现。新型传媒——近代报纸的出现,打破了原本在农耕文化体系中生存的中国古典戏剧艺术自在自发的传播方式,并且逐步在整个传播体系中占据显要地位。[2]

报刊传播的先天优势在于发行量巨大、覆盖面广、价格低廉,并且便于保存流传。加之大多数报刊为戏曲开专栏、办专号,结合图文对戏曲艺术的演出信息、名角轶事、戏曲评论、伶人剧照等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跟踪报道,增加戏曲艺术的曝光度,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对于一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受众而言,戏曲连环画和各类戏剧画报也得到了有效的传播。民国时期的《申报》《北洋画报》《上海画报》《半月戏剧》《十日戏剧》《戏剧旬刊》《戏剧月刊》《戏剧丛刊》等出版物不仅直接传播了戏曲艺术,更成为文人戏迷们探讨戏曲艺术美学的重要平台,实现了戏曲艺术的二次传播。

报刊的出现使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不再拘泥于时空限制和受众接受能力,有效的无差别传播加强了戏曲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开启了一个新的传播时代。

2.广播媒介戏曲传播

20世纪20年代初,我国的广播事业开始兴起。这种有声传播手段带有先天优势。相对于报刊传播,广播媒介具有快速及时、覆盖面广、生动活泼、受众广泛等特点。初期的戏曲广播仅仅是播放戏曲唱片或是演出录音,复制舞台演出的音频作品,收听体验较为单一。后来,随着听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廣播技术的发展,声音元素更加多元,加入了丰富的戏曲信息和周边新闻,更有与听众的参与互动。如此,广播艺术对戏曲艺术进行了二次创作,可听性更强,达到了戏曲传播的新高度。曾有学者这样描述广播戏曲传播的景象:通过电波把戏曲艺术传到千家万户,无论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还是城镇乡村、工厂军营,无论是家居休闲,还是旅途奔忙……只要有一台收音机,就可以欣赏戏曲艺术的美妙旋律,既没有赶剧场的奔波之苦,也没有买门票的代价,同时也弥补了种种因不能够去剧场看戏的遗憾。戏曲广播,成为传播戏曲艺术的“空中大舞台”。[3]

戏曲艺术的广播传播最大的缺憾就是没有视觉感受,然而正因如此,广播的传播方式拉近了戏曲的声腔艺术与听众的距离,带给受传者更纯粹的直接艺术体验。

3.影视媒介戏曲传播

影视媒介与戏曲艺术的结合意味着传统戏曲艺术传播“后戏台时期”的到来。传统戏曲艺术与电影大屏幕及电视小屏幕的整合革新了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

1905年影片《定军山》的面世是中国戏曲电影的开始,也是中国电影诞生的标志。[4]

早期电影媒介相较于广播媒介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广播传播放弃了戏曲艺术的视觉呈现。而早期电影由于技术能力的局限性放弃了戏曲最重要的唱腔与念白,只是单纯保留了黑白动态影像。在电影技术的发展中,电影媒介也逐步尝试成全戏曲艺术的最佳传播效果。1928年诞生了第一部有声戏曲电影《四郎探母》,随后于1953年诞生了第一部彩色戏曲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戏曲艺术通过电影媒介传播的过程中,戏曲艺术的虚拟写意的程式化特点与电影媒介写实求真的跳跃性特点相互协调、互相补足。至此,电影媒介的戏曲传播完全具备了记录功能、复制功能和二度创作功能,完成了现代声光科技与传统综合艺术的融合传播。

每一次科技手段的革新都给戏曲的表现和接受带来新的艺术可能性,也给戏曲艺术的传播增加了新的活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5]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电视开始普及,电视媒介中的戏曲艺术传播也进入了黄金时期。电视台纷纷开设戏曲频道及各种形式的戏曲栏目,如CCTV11戏曲频道、陕西卫视的《秦之声》、河南卫视的《梨园春》、安徽卫视的《相约花戏楼》、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及天津卫视的《国色天香》等。电视戏曲节目不仅有央视《空中剧院》这类完整呈现戏曲舞台表演艺术的纪录型,还有如《跟我学》这类戏曲教学类创新型,更有《梨园闯关我挂帅》这类非专业化的闯关竞技型,以及《金声玉振》这类戏曲文化访谈型。这些节目完全不同于舞台演出,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延伸与发展。丰富多元的戏曲节目类型,让观众不用去剧院听戏,也不用去影院观影,足不出户便可以领略戏曲风采,使戏曲传播真正进入受传者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电视戏曲节目的受众而言,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戏台”进家门和名家为我“演”的时代的到来……戏曲艺术的深度、广度得到提升。[4]

传统戏曲的影视媒介传播已经呈现出全方位立体式的传播样态。然而,面对信息时代的发展,影视媒介戏曲传播的发展就必须顺应受众细分的发展趋势,准确定位受众人群及受众喜好,在新时代发挥更强的传播效用。

(二)新媒体戏曲传播方式

20世纪末期,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技术的纯熟,网络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且成为大众传播媒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戏曲的传播方式从传统的单向传播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传播形式,且网络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受传人群对戏曲艺术的接受方式和戏曲自身的本体艺术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1. PC端网络媒介戏曲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相较于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相较于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6]

互联网对戏曲的冲击是巨大的,面对这样的冲击,我们首先应该去探求互联网如何和戏曲“联姻”,更好地为我们所用。[7]

戏曲艺术在PC端网络的传播平台主要有3类,它们相互补足,形成了完整的PC端戏曲传播生态。第一类为传统媒体网站的戏曲资源和综合门户类网站的戏曲资源。这类传播平台信息量大,具有强大的搜索功能,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源多种多样。然而专业性不强,无法保证信息来源和信息的准确性。第二类为专业剧院团网站的戏曲资源和教育科研机构网站的戏曲资源。这类传播平台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信息来源有保障,可信度较高。第三类为用户个人网站的戏曲资源。这类网站的创办者大多为戏迷或者戏曲从业者,专业性有高有低。

PC端网络的戏曲传播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相较于此前的各种传播媒介来说,受众真正在这个傳播过程中占据了主动地位。受传者能够通过互联网主动搜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戏曲曲目和相关知识,这是中国传统戏曲传播的又一次革新。

2.移动终端网络媒介戏曲传播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相较于2018年底增长2984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到99.1%。[6]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戏曲来说是机遇而非危机。如果对新技术善加利用,会给戏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8]

随着移动终端新媒体的快速兴起,手机、平板计算机等移动设备改变了戏曲传播格局。每个人不同的戏曲偏好被精确计算分类传播,每个用户也可以发布传播个性化的图文或音视频。移动终端网络的戏曲传播具备个性化、碎片化、娱乐化、互动化等特点,彻底打破了戏曲艺术本体与受众的界线,受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移动端发布自己演唱的戏曲音频或视频,受传者有时也成为传播者。

移动终端网络媒介传播戏曲艺术主要是通过微信、微博等综合社交软件及戏曲APP。各种方式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形成体系,激发了受传者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促进了传统戏曲的传播。

三、结语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一门不断顺应时代自我完善的综合艺术,传播技术的改变与戏曲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戏曲艺术的传播过程中,并不是新媒介代替旧媒介的过程,而是多种媒介并行且不断壮大传播群体的过程。传统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多元化传播中,不仅要努力保留传统,更要孕育出新兴的艺术延伸样式,不断提高戏曲的艺术价值。虽然丰富的传播方式增强了中国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但戏曲艺术的本质还要归于舞台演出的传播方式,毕竟台上台下的直接观演才可以让人真正体会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 王廷信.戏曲传播的两个层次——论戏曲的本位传播和延伸传播[J].艺术百家,2006(04):40-43.

[2] 付德雷.《申报》与戏曲传播[D].东南大学艺术学硕士论文,2006.

[3] 任海燕.电子传媒时代的戏曲及其趋势[D].山西大学戏剧戏曲学硕士论文,2007.

[4] 焦福民.后戏台时期戏曲传播论略[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69-77.

[5] 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402.

[6] 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10-20.

[7] 韩晗.传统戏曲如何实现与互联网传播的联姻[J].戏剧文学,2008(10):17-20.

[8] 王鲁鲁.浅谈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播趋势[J].戏剧丛刊,2012(04):21-26.

作者简介:赵子健(1995—),男,安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跨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戏曲传播方式
零陵渔鼓传承发展方式新旧对比研究
带刺的苍耳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探讨
谈传统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比较
浅析传统戏曲服装特征及艺术内涵
浅谈中国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意境美
中国传统曲艺与戏曲元素影响下的民族声乐发展探析
浅谈川剧艺术传播方式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