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辟蹊径 场外开花形成丰富内容

2020-09-10 07:23刘振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教科频道世界杯

摘 要: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是国际大型(综合性)赛事的前三甲,每逢这三大赛事的年份,也就是“大赛年”,国内媒体都会集中力量进行赛事报道。2020年,按照计划将是东京奥运年,相较于报纸媒体,大型赛事的高额版权费往往使电视媒体尤其是地方电视媒体望而却步。但基于多方面考量,国内相当数量的地方电视媒体还是会派出报道团队赶赴主办国(城市)进行报道。在版权受限、给电视画面呈现带来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地方电视媒体应该如何另辟蹊径,在现场进行精彩的报道?本文旨在通过报道实例,探讨在这一背景下的前方报道方式。

关键词:国际大型赛事;地方电视媒体;版权;报道方式;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7-0245-03

在横跨两个世纪的百年长河中,电视持续地发挥着自己在体育传播方面的影响力,推广和普及了体育项目,传播了体育文化,甚至改变了比赛规则;而电视转播给体育比赛带来了滚滚财源,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进入电视,使其影响力被更好地发挥出来。[1]

电视对体育影响最为深远的,毫无疑问是参赛人数、赛事规模、影响力综合排名前三的赛事——奥运会、世界杯和亚运会。这三项赛事早已超越体育本身,成为全世界狂欢的舞台。电视将这三大赛事的赛场延伸到人们家里,衍生出的体育人物、体育文化等,成为了当今电视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大餐”。

放眼国内电视媒体,上至中央电视台,下至地方省级卫视、地面频道,以及地级市甚至县级市频道,都深知这三大赛事的关注度,希望通过直播或新闻报道,满足观众需求,提升频道品牌效应,在受新媒体冲击的当下,通过大赛,力图转型,拓宽营收渠道,反哺电视媒体活力。然而在大赛报道方面,地方电视媒体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困境,困境的核心即版權。

一、高额版权下的地方电视媒体困境

举世瞩目的三大赛事,早已成为三个独立的大“IP”,而其中,世界杯和奥运会更是体育赛事资源价值最高的唯二赛事,两大赛事的转播版权在全球各地区均卖出了天价。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央视获得2002年、2006年两届世界杯转播权时,成交价格为2400万美元。而到了2010年、2014年两届世界杯时,已经翻了两番,激增为1.15亿美元。据腾讯体育报道,关于2018年的世界杯转播权,虽然央视与国际足联方面都未透露最终成交费用的数字,但有圈内人估测为3亿~4亿美元。再来看奥运会,在中国,奥运会的版权一直为央视所有。早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就买断了2000年、2004年和2008年连续三届奥运会的中国大陆地区电视转播权。在2008年国际奥委会放开奥运会的互联网以及手机视频版权之后,央视同样获得了这些新媒体的版权。这一局面延续到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有一个例证可以说明奥运会的含金量,2016年里约奥运会,腾讯体育光是从央视获得分销版权,就花费了1亿元人民币,所有赛事还需要延迟半小时播出。[2]

可以说,在央视独占版权的当下,对地方电视媒体来说,高额的分销费用使得其无法承受支出营收比的风险,这成为了他们报道大赛的拦路虎。[3]没有电视版权,无论是前方记者团队,还是后方编辑团队,都无法获取一手素材,严重影响新闻报道的内容质量,想要借助大赛突破传统媒体困境的初衷,变得不切实际。

机遇总是与困难相伴。在版权困境的独木桥上走下去,只会撞上死胡同。地方电视台想要抓住大赛机遇,就必须另辟蹊径。下文以笔者采访的三届大赛及所属的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为例,管中窥豹,探索地方电视媒体报道世界大型赛事的方式。

二、地方电视媒体的突围尝试

(一)合纵连横——联合报道团队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浙江教育科技频道(以下简称“教科频道”)第一次赴境外报道国际体育综合赛事。面对高额的版权费用,教科频道尝试寻求与国内其他省级电视媒体合作。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上海文广集团不谋而合。当时上海文广集团刚刚牵头成立了全国各省级电视媒体资源共享平台——中国公共电视新闻网,简称CPTN。伦敦奥运会中,CPTN以联合报道团队的方式,集合了国内各省级地方电视媒体11家,教科频道较早参与其中。在避开版权壁垒后,联合报道团队将前方报道主战场转移到赛场外,借助信息多样、资源共享、人力集约等优势,最大化呈现“全景奥运”,将奥运与人文历史、经济商业、中国(各地)元素等方面紧密结合,打造出了当时奥运电视报道除版权方之外的别样风景线。

伦敦奥运会联合报道模式的成功,使地方电视媒体看到了大型国际赛事报道的新方向。2014年的巴西世界杯,CPTN继续组织起联合报道团队,团队第一次有来自中国澳门的电视媒体加入。世界杯不同于奥运会,赛场分布在主办国各地。而这恰恰将团队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参与其中的各省级频道,兵分多路,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玛瑙斯、萨尔瓦多、巴西利亚、贝洛奥里藏特等9个城市驻扎,实时共享新闻报道。

联合团队的优势,还在于各地方台用相较于版权费较低的加盟成本,由联合团队牵头方整合财力,在前方加大技术、硬件等环节投入,反向助推报道内容与方式的多样化。巴西世界杯期间,团队在里约报道团队总部设置了临时演播室、卫星车等设施,使报道更立体、更即时,报道品质实现飞跃。

(二)夹缝生机——非持权采访证

三大国际赛事中,采访证件与电视版权并非缺一不可,还有非持权电视转播商采访证(None-right holder broadcasting)的存在。无论是奥运会、世界杯还是亚运会,都会发放定量的非持权电视媒体采访证名额。但是此类别的采访证件只可拍摄采访与非比赛画面。对地方电视媒体而言,这一证件尤为重要。但往往由于缺少过往国际大赛采访经验,不少地方媒体错失了申请此证件的时间。以2020年东京奥运会为例,非持权转播商采访证的申请截止日期为2019年3月下旬。而此时,除了专业体育频道,绝大多数地方媒体都还没有将奥运报道提上日程,等到2020年初谋划奥运报道时,只能在“无证”的前提下策划报道方案。[4]

相较于奥运会与世界杯,亚运会的媒体注册时间相对宽松,但地方媒体同样需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注册机会。以浙江教科频道为例。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于当年3月发布非持权电视采访证申请信息,浙江广电集团在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集团下属电视、广播媒体报名,教科频道也在第一时间准备齐全的材料,提交雅加达亚组委注册。最终,教科频道的6人报道团队都获得了非持权采访证,也使雅加达亚运会成为了教科频道报道大型赛事的成功案例。

联合团队的建立、非持权证件的争取,只是地方电视媒体突围尝试的先决条件。而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在前方做出丰富、精彩、多样的报道,是下一步需要重点探索与讨论的。

三、现场报道方式的探索

(一)赛场外的选题渠道

版权受限,使得赛场外成为了地方电视媒体的主战场。结合笔者及所在教科频道的过往经历,有两个信息获取渠道尤为重要。

首先是赛事的场外媒体中心。以2012年奥运会与2014年世界杯为例,除了官方媒体中心外,组委会还为全球媒体包括广大的自媒体设立了场外媒体中心。媒体中心同样需要提前注册,但注册时间相较于官方媒体中心较为宽松。注册证件虽无法进入赛场,但可以为采访人员在主办国(城市)提供必要的证明。此外,场外媒体中心通过注册者的邮箱,会每天定时发布与赛事相关的体育、人文、经济等活动,这是获取选题的重要渠道之一。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教科频道采访的《英国奥组委发布冠军邮筒、邮票》《八旬中英老人 六十年再聚伦敦》,2014年巴西世界杯中教科频道采访的《探营巴西贫民窟》《里约海港区建设》等新闻,都是场外媒体中心发布并带领报名媒体前往现场报道的。

其次是体育局系统的信息发布。这里面包括国家体育总局与各地方体育局两方面。大赛期间,体育局系统官网以及各即时发布平台,关于中国代表团以及各省运动员的及时信息,都是选题的重要来源。如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教科频道采访的《探营中国之家》,2018年亚运会中教科频道采访的《探营运动员村 简约而不简单》《记者提问亚奥理事会主席》等新闻,都是通过体育局系统发布平台获取选题、完成报道。

(二)“扫街”的重要性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俗称“扫街”的采访方式,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大街小巷抓住稍纵即逝的新闻现场,才是生动鲜活新闻的真正出处。2012年伦敦奥运会,教科频道采访的《闭幕式现场 记者场外采访英国首相》,就是记者在闭幕式当天在主体育场外偶遇英国首相,在30秒时间内采访了卡梅伦本人。此外,《奥运来了 中国城餐馆经营惨淡》《伦敦街头环境堪忧》等新闻,都是记者在“扫街”时临时发现的选题。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教科频道采访的《开幕式前夜 零距离见证圣火点燃》,同样是在傍晚街采时,偶遇数万人聚集现场,在没有得到相关消息的背景下,作为国内独家媒体,见证了圣火传递的最后一站。

(三)地方媒体的地方元素

除了与赛事相关的新闻之外,在当地寻找地方元素,与地方观众建立共鸣,也是前方报道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华人华侨、地方企业、特许商品合作方等,都是地方元素的来源。以浙江教科频道为例,2012伦敦奥运会中的《伦敦报社的丽水女孩》《奥运会带来的商机》《伦敦城里的小温州》等报道,就是记者以在英华人、在英企业为切入口寻找的选题,以家乡视角,讲述浙江人在异国的奋斗故事,记录浙江企业与奥运的密切联系。在2014年巴西世界杯和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中,记者以同样的思路,采访报道了《圣保罗东方街就是浙江青田人的奋斗史》《走进雅加达华人区 浙江商会的新老碰撞》,引起了浙江观众的共鸣。

(四)国内的实时联动

在前方记者现场报道的同时,国内“家中”的實时联动,同样重要。由于本文重点讨论前方报道,所以不展开细说各地方台赛事整体报道节目的呈现。具体在实时联动方面,如在采访获奖运动员及其教练员时,可在国内采访家属或运动队,丰富内容;在采访地方企业与赛事关联时,可在国内采访地方企业所在地,打破地理界限,建立清晰的连接;如在采访华人华侨等人物时,可在国内采访其家乡的华侨历史,以人文、体育融合作为切入口。以上事例,都可由所在电视台及时为前方记者提供采访或视频素材,使多角度、立体的奥运报道常态化。

(五)主办国(城市)的经验探寻

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杭州将举办亚运会。在发达国家对大型赛事申办动力缺乏的背景下,可预见的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世界综合性大赛落户中国。主办国(城市)在承办大赛中表现出的优、劣势,不仅是中国相关体育系统、赛事组委会借鉴、学习的机会,更可作为电视媒体的好选题。志愿保障是否到位暖心、区域设置是否合理细心、安保投入是否足够用心、科技运用是否方便贴心,都可作为选题切入口。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记者采访的《有点赞有吐槽 各国记者看亚运会组织》《竞争激烈的摩托叫车 亚运会治堵靠“限号”》等报道,都是从使用者、亲历者、参与者的角度,客观呈现了主办国(城市)的大赛组织现状。

(六)新媒体端的综合发力

在融媒体模式走向主流的当下,需要地方电视媒体加强多平台的新媒体建设,而这也倒逼内容生产者——前方记者、编辑转变采写思维。简洁直观、即时分享,是迎合新媒体受众“碎片化”获取方式的关键。对同一选题,电视端的报道重点落在内容的深度与全面上;新媒体端的重点,则在于采访全过程的多维度即时分享,也就是俗称的“一鱼多吃”。如微博着重于多频次的文字、视频生产,微信公众号着重于新闻报道的第二平台,视频网站及APP(抖音、今日头条、bilibili等)着重于直播、Vlog与短视频制作。这要求前方报道团队在人员配置上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新媒体记者的单独设置显得尤为重要。[5]

四、结语

近年来,每逢国际大型赛事,生存状况不容乐观的地方电视媒体就会在高额版权与新媒体主流化的双重冲击下,愈发感到无从下手、举步维艰。综上所述,突破困局的唯一方式,就是转变思维,化困难为机遇。在大型赛事面前,电视媒体依然具有天然的主流媒体权威性,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人才、内容优势,破开版权困局,新媒体多端发力,在报道方式上另辟蹊径,争取多来源、多角度、多种类,以质取胜,用独家的“好故事”打动人,使观众在赛事直播媒体之外发现不一样的声音,感受到地方电视媒体给人的“归属感”。在全媒体时代,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使曾经的“观众”变为“用户”与“流量”,才能真正发挥大赛的积极效应,使场外的丰富内容成为地方电视媒体转“危”为“机”的有力条件。[6]

参考文献:

[1] 姚治兰.电视体育节目实录[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7.

[2] 胡川洋.浅析体育赛事直播节目的版权保护[J].西部广播电视,2017(6):1-2.

[3] 彭南京.我国体育赛事版权发展的SWOT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7(2):2.

[4] 齐亚宁.我国电视媒体奥运会报道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1):2-4.

[5] 王沛.基于微博的大型体育赛事报道[J].采写编,2015(5):1-3.

[6] 孙斌.新的媒介生态环境背景下电视体育新闻传播格局的改变——体育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互补发展[J].才智,2013(15):2.

作者简介:刘振东(1990—),男,上海人,本科,助理记者,研究方向:体育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教科频道世界杯
盯紧“教育四乱”专题警示约谈
铜川市印台区教科体系统“五个再一遍”推动扫黑除恶问题整改
多彩世界杯
寒假快乐频道
俄罗斯教科督察署:高校毕业生质量满意度有待提高
频道
俄罗斯教科部要求高校取消宵禁
世界杯搞笑来袭
世界杯之旅
专家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