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链构建研究

2020-09-10 11:23杨维凤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7期
关键词:一体化构建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裂的风险,构建安全、自主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尤为重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但尚未形成产业有序分工协作的链接格局。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京津冀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链;一体化;构建

1.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构建京津冀一体化产业链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陷入战后最严重衰退,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企业跨国生产决策中经济因素不再是唯一的重要考量,国家安全和产业链安全的影响因素上升。受新冠疫情和严格防控措施的影响,多国生产、流通、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断裂的风险上升。全球供应链格局呈现区域化和本地化倾向,由全球化布局向区域性集聚演化。在此背景下,保持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稳定性、安全性、弹性和多元性至关重要。这次疫情暴露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裂的风险,北京作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担负着引领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任,同时,也肩负着面对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应对国际竞争的重任。因此,京津冀区域应着眼于全球视野,以创新引领,积极推进京津冀全产业链布局,构建安全、自主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2.京津冀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实施和市场的作用,京津冀三地依托产业转移承接平台、特色产业基地、产业带引导相关产业向产业集群转移聚集,京津冀区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但对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京津冀功能定位,目前京津冀尚未形成产业有序分工协作的链接格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产业链层次发展落差大,存在断链、缺链的现象

京津冀三地经济落差大,相对高端的产业链集中于京津地区,河北的产业承接和配套能力较弱,没有形成有效分工协作的区域产业链。2019年,北京市人均GDP约为16.4万元,天津市人均GDP约为9.0万元,河北省人均GDP约为4.6万元,整体经济差距大,产业发展存在梯度差距,北京在高端创新、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存在优势,天津在高端制造、研发转化、加工业等方面存在优势,河北省在采掘业、重型加工业等方面具有优势。产业发展的巨大落差,导致产业链衔接难度高,京津冀三地的产业链衔接亟待逐步加强。产业链涉及研发、设计、制造、服务和销售等不同环节,现有的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众多企业集中于产业链的部分环节,上下游配套率不高,存在断链、缺链现象。例如,人工智能、高端裝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配套协作能力弱,上下游融合难度大,制约了产业发展。

2.2缺乏基于产业链的专项规划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业聚集区,目前基本形成了基于各自优势的产业分工。从产业类型上来看,北京是服务型区域,天津是加工型区域,河北属于资源型区域。京津冀三地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具有趋同性,都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作为自己的主导产业,如京津冀三地都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医药健康、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北京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以及培育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十个高精尖产业。天津重点发展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10个高端产业,做大生物医药和健康等3个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规模,培育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等8个新兴产业。河北重点发展大数据与物联网、先进环保等产业。目前各地对产业进行了专项规划,但缺乏基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专项规划。

2.3市场活力不足,京津冀产业链缺乏活力和弹性

京津冀市场机制发育缓慢,市场的自由性、统一性和开放性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要素市场和消费品市场受到非市场化因素的制约。在京津冀产业链中,行政的因素对产业链的塑造有较大的影响。产业链中国企和央企等占比较大,如钢铁、石油等大型企业比较多,产业发展的市场化受限严重。和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京津冀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欠发达,难以实现跨区域分工协作,产业链中民营经济参与度较低,中介组织发展不足。产业发展的市场活力不足,产业链的活力和弹性不足,难以形成产业配套和实现跨区域分工协作。

2.4跨界产业园区管理中,产业协作治理模式尚未形成

在跨界产业园区管理中,京津冀三地政府部门协商时间长,政府协作的决策成本较高,制约了产业链的布局和落地。对于管理机构设立、财税体系设置、社会管理权责移交、人才政策、企业和员工用房、员工子女教育等问题没有清晰的解决方案,导致在京企业不愿意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

2.5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不足

京津冀区域制造业体系支撑不完备,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在区域内进行转化。京津冀三地创新研发能力差距大,产业梯度落差大,使得创新成果难以落地转化,津冀两地的创新接收能力亟待提高,京津冀三地的科技创新的融合度、联系度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区域内企业创新不足,研发机构和研发成果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由于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成果转化率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不足,区域制造业体系支撑不完备,产业配套不足,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就近落地转化。2018年,北京市输出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仅占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7.5%,而流向长江经济带省区市的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0.6%。

3.促进京津冀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业链的本质是产业间联系的具体体现。产业联系的基础是分工。区域产业链是以各主导产业作为节点和基础环节延伸而构建形成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构建一体化的产业链分工非常必要。京津冀三地应根据各自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在产业链环节上重点突破。

3.1找准产业链薄弱环节,开展补链、强链和延链工作

针对京津冀区域的产业链短板和弱项进行补链、强链和延链工作,提升产业发展实力,实现全产业链布局。一是针对产业链薄弱或缺失环节进行招商引资,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落地,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二是通过并购、参股、授权委托、品牌输出、投资共建等多种方式,

提升京津冀企业间的合作深度,实现产业链强链目标。三是加强产业园区共建,推动产业链布局,打造发达的区域制造业体系。依托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河北张承生态功能区等园区,重点在京津塘、京保石发展轴线和雄安新区等区域,围绕北京市的高精尖产业和京津冀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产业链布局,打造现代制造业聚集区。

3.2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规划建设京津冀区域产业链集群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年,借此契机,围绕京津冀重点产业,对区域全产业链布局进行规划建设。吸取这次疫情中暴露出的产业链、供应链断裂的风险隐患,要提高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打造安全、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认真梳理、科学规划京津冀产业链,完整谋划和组织产业链各部门各环节,实现产业各部门各环节在京津冀地域空间上优化配置,关联互动。一是细化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强三地产业发展规划衔接,构建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分工体系,在产业链布局方面错位发展,精细化分工。在产业链定位上,北京侧重于高端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天津侧重于高端加工制造和成果转化等环节,河北侧重于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等环节。在产业发展定位相同的领域,在产业链环节上进行细致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聚焦产业链发展的每个环节,精准施策,打造垂直整合的产业链集群,形成上下游紧密协同、集约高效的产业生态。二是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全产业链布局,争取形成1-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北京作为全國的创新中心,应紧抓产业发展的趋势,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高竞争优势,在全球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和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成为全球性的竞争高地,同时也强力带动周边地区的融合发展。

3.3营造良好营商环境,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激发市场活力

营商环境是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动力,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将京津冀营商环境作为一个区域系统,从政务环境、公共服务、市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方面着力改善提升。全力推进行政审批改革,打造便利、高效的政务环境;以服务京津冀产业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引导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吸引人才和资本聚集;促进京津冀三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推动市场一体化;加强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通达均衡能力,吸引产业、资本要素的聚集;加强产业园区营商环境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以园区民生改善为突破口,推动产城融合,打造产业链转移的无缝链接服务。以重点园区、重点项目为突破点,引领京津冀区域营商环境的改善。

3.4搭建多元化的产业链接支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

产业协同发展的本质就是产业链接,搭建产业主体和产业要素的多元化链接支撑平台,促进产业发展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融合,加速资本链接、人才链接和技术链接。通过各种平台为政府工作提供支撑,为企业家、投资者提供互动支撑。一是京津冀三地共同策划产业链接的重点议题和对接活动,打造产业链接的交流平台。二是构建京津冀人才资源库,建立人才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实施京津冀相互衔接的人才政策,推行职称互认,允许专业技术人员异地执业,完善人才服务网络,推动三地人才交流。三是推动跨区域信息交流平台建设,跟踪 产业链发展、企业集聚和政策创新的信息,整合动态信息,促进京津冀三地相关信息沟通交流。四是构建多渠道的融资体系,推动资本在产业发展中的投入。京津冀联合设立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基金,支持新兴产业、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支持银行开展融资产品创新,鼓励企业采取债券、并购、信托等方式进行融资。

3.5完善体制机制,构建互惠互利的利益分享机制

发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关村创新示范区、天津自贸区、雄安新区、河北自贸区等多种政策的叠加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借鉴深汕特别合作区“飞地模式”,构建利益共享机制,进一步完善税收分享范围和分享比例,GDP、土地收益等方面的利益分成根据双方协议确定,明确具体实施细则, 推动产业资源跨区域进行配置。在跨界产业园区管理中,创新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构建新型产业协作模式。产业园区运营按照构建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构建产业生态的运营模式进行运营,加强园区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堂林.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20).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屈庆超.数据上的京津冀产业链布局.北京观察,2019(11).

[3]叶堂林.有效推动京津冀产业链和创新链双向融合发展.北京观察,2020(9).

作者简介:杨维凤,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猜你喜欢
一体化构建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中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