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新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0-09-10 16:23郭子辉邵宇阳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典型

郭子辉 邵宇阳

摘 要:能源新闻作为新生代新闻产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但目前,由于起步晚、人才匮乏、专业性强等原因,能源新闻陷入鲜有问津的窘境。要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能源新闻急需突破固有的宣传模式,跳脱“传声筒”式的角色,把故事讲出灵魂,讲出温度,才能与受众产生共鸣。

关键词:能源新闻;典型;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79-02

一、我国能源新闻发展现状

在新闻产品分类中,能源新闻可以说还属于新生代。随着能源开发、能源利用、能源交易、能源节约活动的日趋频繁,能源新闻成了新闻产品中的一个相当独特的开垦区和待垦区。纵观当前能源新闻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媒体、企业 “相依为命”

能源企业依托颇具规模的能源新闻媒体平台,积极宣传企业特色、工作亮点和先进典型。能源新闻媒体积极服务企业,高度关注宏观政策对能源行业的影响,把企业履行“政治、经济、社会”三大责任的具体做法、业绩成果作为报道重点;大力讴歌各能源行业各条战线上涌现的先进人物,加大对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法规及政策落实情况的宣传报道力度,较好地推动了能源行业战略规划和工作目标的实现。[1]

(二)党政工作地位凸显

煤电油气能源是“国之重器”,企业多是国企、央企,他们的工作紧扣党和政府,能源新闻自然而然成为党政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能源企业工作中的亮点,成为党政宣传工作的亮点,在党报媒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三)从“纸”到“网”阔步改革

面对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能源新闻媒体平台纷纷尝试从“报”到“网”或者从“电视”到“网媒”的转型。比如,中国电力电视台前身为中国电力报,为了发展,报社大刀阔斧,由一报一刊发展为涵盖报纸、杂志、网站、图书音像出版中心以及掌上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多种媒体形式的综合性全媒体平台。这种跨越性的转变融网络和电视特色为一体,对运营者而言,生产周期更短,内容可以更灵活,对消费者而言,大幅降低了获取信息的成本,浏览量自然也会提升。

二、能源新闻遭遇发展瓶颈

(一)资源配置不足

能源领域无论在产业结构还是市场方面都体量巨大,是内容极其丰富的珍稀资源。但是,能源新闻的资源配置依然捉襟见肘。除了中电传媒等几家专注能源新闻的媒体外,大多数媒体都没有专设人员和部门,新闻多出自“行外人”之手,甚至由能源企业宣传部门自己供稿,稿件质量参差不齐。能源新闻对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新闻从业者的能源知识储备是进入该领域的“敲门砖”。

(二)创新动力不足

纵观能源新闻诸多新闻产品,相当一部分呈现出“公文化”特点:题材局限,形式单一,表达僵化。很多稿件的重点不在于写得多么吸引人,多么有深度,而在于“出场”领导的级别多么高,党员服务队有多么忙……显然,原本应该有很多亮点的能源新闻陷入了“官话”模式,流于形式的宣传成了新闻最大的敌人。

(三)深入深出

想必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在中学上物理课的时候,常常对电路电能一头雾水,这就是能源新闻领域的“硬骨头”所在。能源新闻中充斥着数字、能量单位、专有名词和各种设备,老百姓看不见也摸不着,阅读时如读天书。如何规避这些门槛,让文章深入浅出,这是摆在能源新闻从业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三、能源新闻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一)典型鲜活,以小见大

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人物和事例的选择上往往缺乏新鲜性。报道过程中为了突出人物的品质和事例的典型程度,经常刻意夸大事实,树立“高大上”的模范形象,却鲜有触及典型人物真实的生活状况、思想特点和心理状态。在能源新闻领域,情况亦是如此,变了味的典型人物宣传使人物形象陈旧乏味。这样的中国故事受众们并不买账,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大大削弱了传播效果。能源新闻要讲好中国故事,就得让典型人物“走下神坛,走入生活”。

1.把握典型人物的时代性。在新闻产品创作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典型人物鲜明的时代性,弘扬时代精神。如在新闻《你战斗的样子,像极了大运河精神》中,主人公国网沧州供电公司的员工李杰海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主动带领公司青年员工上前线。在这样一个与全国人民息息相关的时间点,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在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笔者巧妙利用当地地理特征,将“大运河精神”作为李杰海的标签,同时赋予主人公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通过展现人物的时代性,不仅可以突出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還能反映时代的价值取向,引导舆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提升典型人物的还原度。很多典型人物的描写趋近“神化”,夸大事实,让典型少了人间烟火气。能源新闻的采访报道中,为了增强真实性和客观性,应尽量使用不经修饰的一手素材,通过客观叙事的表达方式讲述人物故事,还原人物形象,这样原汁原味接地气的典型才让受众觉得真实。在《野外踏勘几多难》中,记者采用浸入式采访的方式,还原勘测队员野外踏勘场景,采用了大量同期声,将典型人物平凡化,让观众从他们平凡的生活工作中体味到其不凡之处,润物无声,却动人心弦。

3.打磨细节,丰富形象。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往往能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睛之笔。《“疫线”上的点灯人》这篇报道中,记者抓住了主人公丁强的一句玩笑话:“期盼疫情赶快结束,泡面也就结束了。”一个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形象因为一句话,生动活泼地呈现在受众面前。细节决定成败,抓住了细节,就抓住了人物的灵魂所在,便能“一语胜过千言”。

4.关注受众需求。记者应强化“受众本位”观念,受众应知欲知的就是记者应该关注的。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广大受众对抗疫前线发生的“佳话”似乎特别感兴趣。医护人员走上战场,他们的爱人们支持、祝愿、祈祷……一幕幕感人至深的画面更能牵动读者的心。于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说‘爱你’”这样的新闻应运而生。平凡的故事,哪怕有一处能牵动读者的心,那就是不平凡。受众需要、产生共鸣的故事才是中国好故事。

(二)优化表达,深入浅出

想要讲好能源行业的中国故事,首先得让受众明白你在讲什么,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讲清专业领域发生的大事、要事、新鲜事。很多专业术语只有从业者才能搞得明白,如果在报道中频频出现,只会“对牛弹琴”,让公众不知所云。

1.数据化表达。时至今日,数据新闻已成为新闻产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数据能够借助图片、音频、视频转化为新闻内容。作为专业性较强的能源新闻,往往内容中充斥着诸多电量、能量等数字,有了数据新闻的加持,枯燥无味的数字将成为亮点。

2.“素食”信息。碎片化信息消费是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重要特征。能源新闻也要一改长篇大论的风格,向着“小文章,大内涵”的方向改良,更多关注阅读能源新闻的受众。他们不仅是政府官员、企业家、员工,更多的是希望了解能源产业走势、电价油价的普通老百姓。因此,能源新闻不能成为沙龙论坛上的学术话语,更多的是要“接地气”“调众口”。

(三)贴近生活,讲出温度

能源新闻由于其行业特殊性,往往是党政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少能源新闻的内容成为领导业绩的记录。何谈“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媒体要贴近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才能够“讲好身边的故事”,而讲好身边的故事,才能够“讲好中国故事”。[2]

《逆行保电16天,他在“疫线”入党》这篇稿件本是宣传电力国网江西鹰潭供电公司员工在党委的领导下前往武汉做志愿者的报道。记者并未直接正面弘扬主旋律,而是选取了一位有故事的“90后”员工程文,讲述他在一线通宵加班饭都顾不上吃一口,在任务完成后选择继续留在武汉培训新人,讲述他在抗疫一线入党宣誓等细节,将主旋律讲出温度。一篇符合公众期望的新闻作品不只是能够讲清基本事实,更重要的是能够把故事讲“活”,让受众在享受故事的过程中感知世界。

(四)杜绝作秀,展现本色

笔者在对近期能源新闻的研究中发现,在各地的供稿中,不约而同会出现同一样物品——红马甲。在党中央的号召下,“两学一做”常态化成为每个党组织工作的方向,红马甲也成為国家电网公司党员服务的标配。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共产党员身穿红马甲“抗疫保电”,很好地彰显了电力人的精神面貌。然而,在很多突发情况下,工作人员清一色的红马甲显然不符合常理,虽然正能量满满,但难免有作秀嫌疑。红马甲是共产党员形象的展现,不应沦为宣传的道具。讲好中国故事绝不是摆拍作秀,而应是真情流露,只有秉承客观真实的原则,才会增强媒体的说服力和公信力,这样的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更好。

(五)坚守“地气”,深入现场

每一个中国故事都是一个鲜活的现场,它应该是真实的、生动的、典型的。能源新闻也需要现场,以《野外踏勘几多难》为例,片中所有素材全部为实地拍摄,队员们走过羊肠小道,跨过荆棘深山寻宝,几块小面包聊以充饥……这些画面都由记者亲临现场,通过口播、采访、同期呈现给大家,画面冲击力十足。能源电力员工的辛苦奉献、高新技术的硕果累累,都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现场呈现在观众面前,远比解说词更能打动受众,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

(六)与时俱进,创新传播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给新闻产品带来了更多选择,能源企业的媒体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敦促能源企业新闻宣传工作持续创新、不断改进。[3]能源新闻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摸清受众口味,方能讲好中国故事。

1.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目前,微博、微信、抖音是最为常用的新媒体载体。微博受众多,覆盖面大;微信受众面小,但可信度高;抖音短小精悍,用户基数大。能源新闻在传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传统及新媒体资源,提高新闻产品的使用率。

2.调整新闻编辑策略。新媒体环境下,注意力经济尤为重要。大众对一板一眼的新闻不再抱有兴趣,长篇大论的流水账通常无人问津。在这样的情况下,能源新闻也应该调整编辑策略,方便读者获取信息,提升受众阅读兴趣。“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热态性能试验基本完成”是中核集团关于核电实验的报道,没有按照传统的套路,介绍实验的常识、目的及意义,而是以“热试”成功为由头,用漫画的方式向受众呈现“热试”原理,文字简洁易懂,丰富有趣,有很强的可读性。这种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将中国又一大科研成果展示给世人,讲好了这一中国故事。

四、结语

能源新闻目前就像是蹒跚学步的孩子,磕磕绊绊,但终究会长大成人,成为舆论的重要阵地、中国故事的重要讲述者。融媒生态环境下,什么样的能源新闻产品能获得受众“芳心”?如何讲好能源产业涌现的中国故事?这些都是能源行业的媒体人迫在眉睫需要思考的问题。希望有一天中国的能源新闻会在万千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地位,让世界听到中国的能源之声。

参考文献:

[1] 夏元明.加强改进电力行业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J].广西电业,2016(03):68-70.

[2] 贾博文.论电视新闻报道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传播力研究,2019,3(18):61.

[3] 杭鑫.融媒体时代电力企业新闻宣传路径探析[J].河南电力,2019(05):68-69.

作者简介:郭子辉(1975—),女,江苏南京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典型
高考统计典型题的解题策略
《圆》典型易错题
典型词句用法精讲
40年,我们宣传推介的典型经验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
典型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