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道德失范的问题及对策

2020-09-10 16:23李析力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问题对策

摘 要:互联网加速发展,网络传播日渐成为传播中的主流趋势。随之而来的,是道德失范问题。本文通过剖析案例,发现网络传播中普遍存在的乱贴标签、渲染悲情和报道失度3个主要道德失范问题,并从政府、媒体和受众3个层面探求破解之策,以期构建文明的网络传播环境。

关键词:网络传播;道德失范;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6-0194-02

2019年10月至2020年初,贵州女孩吴花燕事件在网络上迅速发酵成为热点。此后,该事件舆情一波几折,并由此产生了系列的网络传播道德失范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的重要性日趋显现,围绕鲜活的案例加以剖析,发现网络传播道德失范问题的具体表现,找到解决的对策,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一、贵州女孩吴花燕事件回顾

2019年10月24日,多彩贵州网刊发《大三女学生患病体重只剩43斤,贫困家庭面对20多万医疗费只能求助》的新闻。新闻称,23岁的贵州贫困女大学生与弟弟相依为命,生活凄苦,身高只有135厘米,因患重病急需20多万元医疗费,通过媒体向社会求助。由于吴花燕痛苦的人生境遇和坚强的励志故事,该新闻被人民网、新京报、北京青年报等全国各大新闻媒体跟进报道,迅速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发酵,成为网络传播热点。

2019年10月29日,多彩贵州网又刊发《患病女大学生追踪:收到47万捐款 她用3天时间写了封感谢信》的新闻。新闻称,5天时间里,吴花燕收到了47万元的社会捐助。2019年10月31日,贵州都市报刊发《43斤贫困女大学生手术费已筹足:感谢大家,想好好睡个觉》的新闻。新闻称,到2019年10月30日,吴花燕的手术费用已经足够了,希望爱心人士暂时停止爱心捐献。另外,因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吴花燕身体出现虚脱。

吴花燕从无钱就医求助,到获得捐助表示感谢。就新闻事件本身而言,至此已经得到解决。然而,在一些自媒体的悲情渲染推动下,舆情指向了政府、学校等部门单位的不作为,认为吴花燕没有得到应有的帮扶。随后,吴花燕居住地民政部门和学校纷纷通过媒体发言回应,公布了此前给予吴花燕帮扶的相关证据,并积极参与到后续的帮扶中。

2020年1月13日,吴花燕因抢救无效去世。消息迅速引爆网络。机构媒体和自媒体都采写了大量的报道和文章。这些报道和文章有的围绕吴花燕病情本身和去世后的善后事宜展开,有的关注吴花燕的个人生活和情感故事,还有的关注吴花燕事件中存在的捐款乱象等问题。

比如,2020年1月14日,封面新闻刊发《贵州43斤女大学生去世,生前最后的愿望:和弟弟一起过个好年》《贵州43斤女孩去世揭开“捐款乱象”冰山一角:如此捐款是善心还是利用?》的新闻。2020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女大学生吴花燕最后的日子》的新闻;看看新闻刊发《43斤的吴花燕走了 生前曾辟谣:我没有那么不堪》;央视网刊发《43斤女大学生吴花燕事件后续捐款何去何从?》的新闻等。

二、事件中的网络传播道德失范问题

通过对事件的回顾,笔者发现,随着该事件在网络上的裂变传播和持续发酵,网络传播道德失范的问题频频发生。

“失范”一词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首次提出,指一个人与社会化相反的状态。网络传播道德失范指的是,在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由于规范的缺失或不健全造成的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甚至失灵,并引发网络舆情的混乱。[1]此次事件中,网络传播道德失范问题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博取眼球,乱贴标签。在网络传播中,为了吸引受众眼球,赚取点击率和流量,部分媒体在制作标题时通常存在“乱贴标签”的现象。传播中贴标签,是易于被传播和接受的傳播方式,亦被称为标签式传播。标签式传播是指传播内容被定质定量,像被贴上标签一样,以一种固定的、刻板的、模式化的印象进入传播过程。[2]此次事件中,不少媒体为了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给吴花燕贴上了各式标签,如“爱笑女孩”“无眉女孩”“苦难女孩”。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博取眼球,增强传播效果,但不利于事件的客观报道。

二是断章取义,渲染悲情。一些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在未经采访和核实的情况下,通过避轻就重、断章取义的方式,对机构媒体刊发的报道进行二次加工,以致夸大事件中的某个局部,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比如在对吴花燕的报道中,有媒体称“吴花燕每天只花两块钱”。而事实是吴花燕在校每餐平均消费6.24元,只是在采访时说,某一天只花了一两块钱。再如有的媒体只报道了吴花燕的凄苦人生,却未提及当地政府、学校还有老师和同学对吴花燕的关心和帮助。吴花燕在一次采访中自述:“看了报道有两个晚上没睡着,我没有他们写的那么不堪。因为有很多人帮助我。”断章取义、渲染悲情,可以调动受众的情绪,但却引起了不好的舆论导向。[3]

三是过分聚焦,报道失度。网络时代下,媒体间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人们并不缺少新闻线索,缺少的是抢抓新闻的时效和全方位报道的深度。由此带来的现实问题是,事件相关者被过分聚焦、重复采访;随着事件被深入挖掘,事件人物的隐私被暴露。贵州都市报就刊发过,“因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吴花燕身体出现虚脱”的报道。吴花燕离世后,媒体还在消费吴花燕的爱情故事。有不少媒体通过梳理吴花燕的微信朋友圈,发现吴花燕曾经的感情经历,得知吴花燕的男朋友因罹患癌症与她分手,并已不在人世。媒体的过分聚焦和报道失度,无形间给吴花燕带来了二次伤害。

三、网络传播道德失范的对策

网络传播道德失范是一个系统性问题,绝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地见招拆招,而应从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和网络受众等多个角度来思考。

一是健全网络传播相关法规,建立综合立体的监管机制。近年来,国家网信办依据《网络安全法》先后出台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性文件,使得监管网络传播的各个环节做到了有法可依。然而,网络传播的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利益关系的博弈相互交织,道德失范的问题仍层出不穷。因此,应在现有法规的基础上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同时,在网络传播的监管方面,应从网络技术层面、网络传播规律层面,建立一套综合、立体的动态监管机制,主动出击、迎接挑战。

二是强化媒体机构道德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网络传播道德失范的问题关键,离不开媒体机构的从业人员。这里的媒体机构不仅包括传统的机构媒体,更包括了各类新媒体和服务平台以及自媒体等。传统的机构媒体本身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约束,针对此类人员,应该加强职业道德知识的培养和宣传,引导他们自觉遵守。针对新媒体、服务平台和自媒体等从业者,一方面要求他们加强网络相关法规的学习,另一方面可通过组建行业协会的方式,引导他们逐渐形成行业自律的相关规范。

三是开展网络传播知识培训,培育网络受众的媒介素养。受众导向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一定程度上,网络传播中有什么样的网络受众,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网络媒体和网络内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隐匿性,网络受众通常会表现为情绪化的非理性。因此,应积极引导和培养网络受众,提高其自身的道德水准,同时提升网络媒介素养,让他们具有理性、客观的媒体应用能力,从而反作用于媒体机构和从业人员,共同促进网络传播道德的提升。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传播必将成为未来传播的主流。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借助网络表达各自的诉求,这些不同的诉求必然会带来冲突和矛盾,从而引发道德失范的问题。不过,随着我国网络法制的逐步完善、网络治理能力的提升以及网民道德建设的加强,一些普遍易见的网络传播道德失范问题能够得以避免。

参考文献:

[1] 田猛,张彤.新媒体道德失范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新闻知识,2019(12):33-36.

[2] 杨艳琪.论媒体传播中的标签式传播[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4,22(05):25-28.

[3] 周瑛.网络电商“悲情营销”的伦理追问与消解——基于十四篇新闻报道的内容分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1):71-78.

作者简介:李析力(1986—),男,重庆人,研究生,硕士,记者职称,研究方向:新闻实务,媒介经营管理。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