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进入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安全性研究

2020-09-10 03:53李小焕
康颐 2020年5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李小焕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并探究介入治疗方式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介入治疗方式的应用是否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8年10月—2019年9月期间收入治疗的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一百例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八十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四十例患者,一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为对照组,另一组采用介入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为实验组。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式下的临床效果(下肢血栓清除率)、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程度。结果:行介入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的患者,下肢血栓的清除率要高于对照组,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手术治疗的满意度评分要高于对照组,此四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此次实验我们得出: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治疗中,介入治疗模式能提高患者血栓清除率,使血管得到更好的流通,还能减少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还提高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介入治疗方式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比较高。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治疗;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525(2020)05-0-0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是指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血液发生凝结,它是由于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和静脉壁损伤引起的。它会由此导致各种疾病如下肢水肿、下肢静脉曲张、色素沉着等。此病发生会有患肢突然肿胀、静脉扩张、淤血、自感沉重、局部疼痛的的临床表现,它不仅会导致运动功能的损害,严重的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肺栓塞、出血等甚而影响生命。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有很多危险因素,例如年龄(四十岁以上)、吸烟、肥胖、感染、长期卧床、妊娠等都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对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通常采取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治疗。

介入治疗是新兴的一种治疗模式,此方法能够减少创伤,有高效、安全、适应症广、并发症少等优点,介入治疗能够使药物直接准确地投放到病变部位可以减少药物用量、减轻药物副作用。

1 实验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次实验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本院收入就诊的一百例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年龄区间为46-82岁,平均年龄为63.92±2.53岁,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首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所有的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五十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区间为46-80岁,平均年龄62.13±3.92岁。而实验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区间为67-82岁,平均年龄62.17±0.95岁,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和基本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上述参与此次实验的对象均已签署实验知情书并且自愿參与,且实验对象的年龄、性别及一般资料不存在较大差异,两组患者的个人基础资料之间表现为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治疗模式对确诊为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治疗,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下肢血栓清除率)、治疗方式的安全性(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评分。

实验组的患者采用介入治疗模式,具体操作如下:

介入治疗:首先让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置入下腔静脉滤器。自患者足背静脉持续推入造影剂,对腘静脉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行静脉造影,进而了解血管的狭窄情况,明确病变的位置及范围,然后使用血栓清除系统针对性抽吸血栓,如发现股静脉、髂静脉有狭窄,则可以在对应位置放入静脉支架。在滤器完成造影后如无血栓即可取出回收。

手术后,在患者的足背静脉处注入尿激酶 20 -60万 U,在术后三天内持续泵入尿激酶50万U/d,定时监测患者凝血功能,根据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新斯的明试验等结果及患者有无皮肤出血点及血尿、牙龈出血等调整尿激酶用量,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6个月,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复发。

1.3评价标准

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后的具体分析,主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下肢血栓清除率手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除此之外,记录患者对于治疗模式的满意度评分,此次满意度评分采用的是我院自行研制的量表,将患者满意度划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这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我院选取的所有参与实验的两组患者患者,此次实验他们所涉及的所有基本信息、个人资料、疾病恢复状况等均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

2 实验结果

通过此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介入性治疗提高患者血栓清除率,使血管得到更好的流通,还能减少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还提高患者对治疗方式的满意度。介入治疗方式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比较高。

因此,介入治疗模式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3 总结

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此病的发生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症状甚至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及时患者的具体病情及严重程度及时进行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出现。而介入治疗的出现能够更好地清除血栓,缓解患者症状,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赵名贤.综合介入一体化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短期临床观察[J].智慧健康,2019,5(36):82-83.

[2]吴刘巨,孙飞,宋文廉,杨艳秋,崔颖.介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J].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2019,5(05):422-425.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