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探究类题目学生解题能力的思考

2020-09-10 20:37汪润娟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0年32期
关键词:批判性题目文本

汪润娟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以高考语文试卷中的探究类题目为研究对象,将此类题目的解答放在学生素质培养的大背景下探讨,力求使学生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情感道德等层面来剖析题目,进行解答,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 探究类题目;文本分析;创新思维;道德自觉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2-2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同时生成发展的过程。在这其中,探究、发现能力是高考语文考察的一个重点。这类题目不仅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等基本解题能力,而且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求学生能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近几年,天津等地的语文高考试卷一直延续着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察,例如2014年天津卷第21题:《枣香醉人》这篇文章引发我们对广受社会关注的“空巢老人”问题的思考,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自选角度,限80?100字。(7分)

又如2016年天津卷第20题第(1)小题: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要求120字左右。

这类题目大都允许学生做出个性化解答,态度、立场都不做固定的要求,自由度比较大。

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有比较强烈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感受,理解作品的意蕴,并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独特思考。这其中关涉到一个学生从小到大的生活素养、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等很多方面。

综合起来,学生若想答好探究类语用题,总的来说,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养及能力。

一、基本的语篇分析与文字表达能力。

学生在分析题目的时候,要先“以文解文”,基于文本进行分析,再“整而化之”,从题目的整体出发,客观而全面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所以,此类题目考察的基本能力是一定的对语篇的分析能力、事理分析能力以及叙述表达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从文本出发”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文本、分析文本的能力。选入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独特性与必要性,教师教学不能流于表面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更应该给学生以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以文本为媒介,深入解读文本,在理解文本内容、赏析文本意蕴的同时,掌握分析文本的不同角度、思路以及方法。

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可以并行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课堂上,可以不仅仅局限于整篇作文的习练,还可以做小段的、随堂的书写练习,多素材、多形式、多方向、多角度的训练学生,让学生无论遇到怎样的话题,什么样的书写要求都能够镇定面对,有话可说,说之不仅有理,而且有条理。 而在具体的训练中,可以以文本为载体,学习文章内容的同时,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可以让学生描写诗词的优美情景;在学习议论文时,可以让学生阐述自己对论题的看法;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对精彩的段落做精致的赏析与评论。让文本阅读能力与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营造最佳的课堂训练模式,让学生“遇文能读懂,遇题能写通”。

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学生,受到成长环境和时下教育方式的影响,鲜少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思考问题过于简单、片面,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无法换位站在别人与社会大众的立场,甚至没有完善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个问题投射在语文学习上,尤其是探究类题目中,被很鲜明的反映出来。比如,对某些社会问题的探讨,学生只能答出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角度,而无法上升到社会、民族与国家。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均特别强调素质教育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培养创新能力则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许多专家认为,培养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似乎为时过早,应该等他们进入到大学及以后阶段再加以引领和培养;但也有一些专家则认为:批判性思维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进行,这并不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吸收,而且还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全面的人格。笔者赞同后者。

批判性思维不是成长到一定年龄就自动生成的,也不是像某些书本知识一样,一学就会,它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的培养、浸润、锻炼,是一种慢慢养成的思维能力。并且,批判性思维方式也并非只有成人才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伴随着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的看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模式的训练和培养,而批判性思维在探究类题目中的运用,十分明显。

例如天津2016河北区一模第18题: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半场电影》)主要表现社会发展、改革使农村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人认为小说表现的是农村发展带来的社会集体功利、浮躁甚至庸俗,请联系作品和现实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字)

答题时,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二黑的做法,也有一些学生批判村民的变化。这是因为学生只能用简单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来进行判断,而无法看到二黑的悲凉正在于他的审美标准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更不懂得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因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同层面的变化,从物质生活到精神世界,從文化冲突到文化的融合,从审美标准到价值判断,不懂得我们要悦纳时代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这种既考察对文本的引用解读,又要有基于社会大背景的合理分析,以及对某一社会现象的多角度的、较全面的思考,就要合理运用判断性思维来客观分析。

三、道德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髓,其中之一即是“和合文化”。《管子》中讲“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这句话将“道”与“德”放在首位,之后才说“和合故能谐”,即我们现在所讲的“和谐”的境界。

这映射在探究题目中,则表现在学生解题的出发点是个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

当前的家庭教育与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形成“个人本位”的思想,因此,他们很难真实、公正、客观、包容的写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所以,日常教学中,不仅要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介绍,而且要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大气、包容、充满责任感的胸襟和气度。

探究活动,应该特别关注探究过程,而不是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探究过程是精彩的,探究的结果自然也会是理想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应更加重视培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而且要为每一位学生进入社会都会成为一个善良而有思想的人而助力。

参考文献

(1)王士宝《高考语文试卷语用题应试能力训练实践策略研究》2008《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2)杜尚昆《语言应用类试题命题趋势探究》2010 《语文教学通讯》

猜你喜欢
批判性题目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追根求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