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画报》(1950—1966)女性形象建构的分析和思考

2020-09-10 07:22谢宇星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媒介妇女

摘要:《人民画报》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成功塑造了勞动女性形象、爱国女性形象、思想转变新女性形象这三种典型形象,并呈现出妇女的劳动本色、为国家奋斗等时代特点。这些图像是社会性别权力与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妇女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女性形象;《人民画报》;妇女;媒介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54-02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创新立项“从《人民画报》(1950-2020)女性形象建构解读中国妇女解放之路”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M-CX-ZD-201909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1950—1966),新中国的妇女解放事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开始了全方位的探索与发展。在《人民画报》对这些“翻身当家做主人”的妇女的记录与宣传中,大量的女性图像为我们分析画报中的女性形象建构方式,以及这种媒介塑造方式对妇女产生了何种影响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支撑。

一、《人民画报》(1950—1966)女性形象建构图解

(一)劳动女性形象

在《人民画报》1950年的首刊中,出现了赵桂兰、李凤莲、李秀贞三位女劳动模范,她们作为新中国女性的代表,因为出色的生产贡献而参与新中国的政治建设。1950年8月的封面是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作为第一位登上《人民画报》封面的女性,无论与新中国成立前月份牌广告中注重身体书写的摩登女郎,或是作为受难者形象出现在政治宣传画中的女性相比,她开始构建起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女性形象的想象空间。妇女从私人家庭领域向各行各业全面进军,除了女性劳动模范代表,普通职业女性形象也广泛出现在《人民画报》中。在《新中国广大妇女走上生产战斗的前线》报道中,出现了女拖拉机手、女海军、女保育员等职业女性形象,妇女逐渐突破男女分工的传统分野,开始在一些重要岗位担当重任。

(二)爱国女性形象

1950年3月的《解放海南岛》报道,展示了当地妇女群众为解放军送来大批慰问品的场景,从她们的笑脸上可以直接感受到新社会为她们带来的解放与希望。力所能及做好后勤工作,这是普通劳动妇女对一个新生国家政权的感恩与回报。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慰问志愿军活动、和平签名和集会行动、爱国增产运动、抗美援朝宣传工作均有广大妇女的身影。《扑灭美帝侵略战火》一文,展现了很多爱国女性形象,北京被服厂女工给毛主席写信,希望加大生产支援抗美援朝;出席西北妇女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各组代表在《向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致敬书》和《致朝鲜姐妹的慰问书》上签字。妇女作为封建时期最受压迫的群体之一,在党的领导和妇女群体自身的努力下,迎来了空前的解放。她们在多年的抗争过程中,将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面对新的斗争形势,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思想转变新女性形象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的《人民画报》,呈现了大量思想转变的新女性形象,她们在扫盲运动、新婚姻法颁布、土地改革等国家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建设中,逐渐转变了旧有思想。原有的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逐步瓦解,妇女在新思想的武装下,试图与旧有的生活方式决裂。《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气象》展示了一张在文化组内学习的农村妇女照片,从妇女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对未知的新奇与对知识的渴望。为了提高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国家曾先后三次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在扫盲运动中还特别开设了妇女识字班,也正是在不断的教育中,妇女初步脱离了愚昧的窘境。1950年8月刊《第一朵花》的小记,塑造了一名响应新婚姻法号召,敢于冲破旧式婚姻桎梏的妇女形象。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新中国,越来越多的妇女思想发生转变,而这些具备新思想的妇女又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理想社会的建构。

二、《人民画报》(1950-1966)女性形象建构的特点

(一)走出家庭凸显劳动本色

1949年,《新中国妇女》创刊号上刊登了妇运先驱区梦觉的文章《怎样做一个新社会的新妇女》,文中她为广大妇女指明了一条在新社会谋求自身解放与发展的道路:“我们要认识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妇女必须参加生产,以推进社会的发展,争取经济独立,这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关键。”[1]旧中国多数妇女被排斥在社会生产之外,只能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新中国妇女进入公共领域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妇女大规模地进入经济生产活动之中,而只有妇女参加生产,掌握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真正推动妇女解放运动的长足发展。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时期,《人民画报》几乎每一期都有对劳动妇女的描摹。她们展示出的简单、质朴、健康的女性形象,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对她们的宣传构建也符合国家经济建设的现实需求。

(二)为国家而奋斗的精神内核

首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在短时期内帮助中国妇女摆脱了在封建社会遭受的种种压迫,取得了平等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初步完成了社会愿景,赢得了她们的积极响应。其次,妇女解放融于人类解放的理论逻辑,决定了中国妇女必须服务于国家建设意志,投身于党的伟大事业,在社会奉献中实现个体价值的现实。最后,党继承发展了延安时期对妇女解放的政治干预模式,将其转换为国家干预体制,实现了对妇女解放实践的全面干预。基于以上三点,结合巩固人民民主政权以及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现实需求,广大妇女的观念中不由自主地形成了“国家培养了我,我要为祖国献身”的逻辑特点。

(三)男女平等的性别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男性审美和男性规范受到削弱,但国家及社会各层级仍是男性占主导地位。同时,受传统性别秩序和性别观念的影响,新建立的政治审美仍留存着大量男性的话语方式,这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以男性为标准的性别平等观念。在这种性别观念的影响下,“男女都一样”的口号成为妇女生活实践的现实。面对当时恢复发展生产的需求,妇女作为经济建设中巨大的人力资源,一切向男性看齐的标准有利于遮蔽原有的两性性别分工模式,使妇女超越自身的生理限制去完成“男同志能办到的事”,为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人民画报》(1950-1966)媒介塑造對妇女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男女平等的观念有效传播,给予妇女更友好的媒介生存空间。这一时期,《人民画报》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全部是在男女平等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完成的。有一位妇女曾说:“新中国的妇女,尤其是女工人、女干部、女知识分子,的确能够独立地工作,享有同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我们用不着用漂亮服装和妖艳的妆容去讨好自己的丈夫。”[2]在党和政府的宣传与推动下,妇女们开始积极参与各种生产劳动,完全扭转了旧中国妇女“女性纤纤、暮色沉沉”[3]的病质形象,画报中健康强大、干练洒脱的劳动女性形象是当时很多妇女模仿的对象。相比旧中国或者改革开放后妇女常常被置于媒体观赏的位置,新中国成立初期,媒体对妇女精神面貌的塑造代替了对女性身体的过多关注,给予了妇女更友好的媒介生存空间。

2.劳动妇女形象的宣传有益于妇女劳动价值观的树立。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上流传着“妇女下田,无米过年”的陈旧说法,认为外出劳动是男人的事情。刚从战火中走来的新中国正在大力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人力。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所写的按语中说:“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发掘这种资源,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4]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妇女运动紧紧围绕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中心任务展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女性和女劳模形象交织成这一时期《人民画报》的生动社会图景。对于劳动妇女的积极宣传与报道,构成了劳动光荣的话语体系,帮助妇女群体塑造了良好的劳动价值观。

(二)局限性

在全面推动妇女参与社会生产中,但因缺少对妇女自我解放的个体诉求的关注,妇女解放运动存在历史局限性。区梦觉曾说:“只要妇女参加社会生产事业,妇女就能享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1]过于粗糙的结论忽视了妇女自身有别于男性的性别差异,以及妇女解放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使妇女承受了另一种超越生理限制的“剥削”。《人民画报》正是在以男性为标准的性别平等观念主导下,有意无意地塑造了妇女男性化的特点,致使妇女在获得社会话语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她们的性别身份话语权。

四、结语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过,“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的”,《人民画报》中这些被塑造的女性,让我们观察到了当时妇女的生存空间。受特定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媒介对妇女形象的塑造没有办法做到对女性需求的兼顾,出现了一些差别。但不可否认,在画报媒介的影响下,妇女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参与社会劳动逐步获得了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借助国家力量,男女平等的观念也在短时期内得到了普及,使妇女得以在相对平等的话语环境中活跃于各大媒体之中,媒体中的妇女具有了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时至今日,它仍是一笔难以估量的历史财富,在被消费主义笼罩的今天,为妇女发展和女性形象塑造的问题提供了历史参考。

参考文献:

[1] 区梦觉.怎样做一个新社会的新妇女[J].新中国妇女,1949(1):9-10.

[2] [美]艾米莉·韩尼格,盖尔·贺肖.美国女学者眼里的中国女性[M].陈山,延宁,侯玉梅,译.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8.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1:29.

[4]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M].人民出版社,1974:48.

作者简介:谢宇星(1996—),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媒介妇女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论媒介批评的层面
当代妇女的工作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