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辟谣的文本构成与表达特征分析

2020-09-10 07:22安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摘要:互联网时代谣言、流言等虚假信息愈发多见,辟谣工作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基于微博辟谣平台筛选出超过1400条辟谣文本,对辟谣内容的文本构成、叙事结构和标题特征等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结果对我们把握新技术背景下辟谣的生成和传播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微博辟谣;文本构成;表达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070-02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提出的谣言传播公式中指出“谣言的影响力=信息重要程度×模糊性”,这一点也适用于辟谣过程。辟谣信息的重要程度、确定性和透明度都会影响到受众的判断。近年来,无论是谣言的产生还是辟谣信息的发布,都与微博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谣言的发端、扩散到辟谣的发布、热度消弭都离不开微博。庞大的用户活跃规模是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体现,2010年11月起,新浪微博开启辟谣工作,截至2019年底,共有2000+民间账号,话题月平均阅读量达57.4亿,且始终呈上升趋势。微博平台具有独特的话语结构,既是谣言传播的鼓风机,也是抵制谣言的必要媒介。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微博辟谣文本的特征及其效果进行分析,通过观察和阐释所选取文本的措辞结构和句型语义等内容,达到深层次理解和说明文本意义的作用。研究选取2019年全年新浪微博辟谣账号发布的辟谣信息作为分析资料,将以下两类不属于官方辟谣的内容和形式删除:一是转发他人或者是组织机构的信息,二是针对各种辟谣信息的每日汇总。最终提取辟谣信息共1465条。

一、主题分布上个别领域受到普遍关注

社会时事(占比70%)、科学常识(占比11%)和国际领域(占比8%)等几类的辟谣信息占大多数(共89%),占总样本的80%以上,其余(包括财经、军事、明星八卦等等)累计有11%,呈现出9∶1∶1的分布规律。与公众共同利益、观念愈接近,关系愈密切,人们对相应内容的关注度也愈高,社会时事、科学常识类辟谣多见,概因如此。

社会时事类辟谣:人们对于政策规定、刑事、教育、体育等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谣言识别度较高,此类辟谣信息也居大多数;相反,微博辟谣官方对明星八卦、财经信息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关注不多。在社会时事类辟谣信息中,涉及警方与刑事类的辟谣信息占比最多(约为46%),表现出其重视真相和客观事实。知识和信息较为空白的地方是辟谣比较关注的领域,比如医学常识中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以及无法解释的辟谣居多。举报最多的科学常识类谣言中,涉及医学方面的辟谣最多,其次是灾害相关辟谣。其中,热度最高的前100条辟谣与医学常识相关的占据57%。

二、叙事结构表现出程式化特征

辟谣文本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结构。一是“标题党式”题目,简洁明确,多在文章开头直接表明是辟谣。二是说明谣言,交代结果。辟谣信息中,基本都包含这两个信息点,先概括谣言,再针对其虚假部分逐一击破。三是重视权威,高举高打[1]。辟谣文本中多引用权威主体或事实加以引证强调,以增强其科学性和正确性,坐实结论,如官方权威、专家回应或是警方等词语经常出现在辟谣文本中,让其作为结论的背书者。四是语言表达中立,提高可信度,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多采用数字,引用当事人或直接接触人员的话,在各类关系和情感诉求中强调可信度。五是立足现实,强调客观和现实逻辑,揭露谣言中的不合理性,在事实之外,运用逻辑的力量,逐一辟谣,且鲜少采用绝对化用词,以避免再次误导受众。如很多案件发生过程中的辟谣,多采用仍在、进一步等词。六是结尾严肃态度,多提醒网友进行法律或道德约束,比如对于某某行为,我们强烈谴责、坚决反对,并将依法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三、辟谣文本的标题特征

(一)标题平均长度为24个字符

通过对样本资料分析可知,平均每条辟谣信息的标题字符为24个,相比一般的新闻标题要长。通常的新闻信息标题平均长度为15个字,辟谣信息本身就带有新闻的特点,而更多的字数意味着可以说明更多的信息,谣言内容和辟谣点都存在其中,可使读者能够更快获知重点内容。同时,相对多字数的概括,有助于吸引读者的注意,激发进一步阅读的兴趣。

(二)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脱离事件

很多谣言中常使用第一、二人称,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与之相反,辟谣文本中多使用第三人称,以一个相对独立的视角去解释说明,诸如各种专家、警方和当事人一类的称呼多见于文本中,或者是不直接采取任一称谓,仅说明事實。对样本资料中的1465个标题进行词频统计,含有“我”“我们”“你”“你们”等字样的平均占比不到1%,总占比不到5%。

(三)常用“辟谣”“谣言”等词主动贴标签

对样本的标题进行词频分析,可以看出辟谣标题中经常出现“谣言”“网传”等标志性词语,“辟谣”“回应”“造谣”等诱导性用语,精准概括文章中心基调。表1所示是词频最高的前10个用词。

(四)直陈式和设问式标题为最常见的标题形式

辟谣文本标题的覆盖范围不大,如祈使、恐吓、号召等谣言传播常用的类型几乎没有,通过对辟谣文本的分析,可以将标题的行文格式分为新闻式、设问式、直陈式、数字式、建议式、疑问式、悬念式7种。经过资料分类和统计可知,其中直陈式和设问式标题所占比例最多,分别为33%和29%;悬念式、建议式和疑问式总占比不到5%,可见无论是直接说明事实,还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点明要旨,在标题中直接表明信息的核心点会更容易引起网民的关注。相对应的,在标点符号的使用中,辟谣标题中最常使用冒号(61%)和问号(30%),很少使用感叹号,仅占7%。冒号是行文中常用标点符号之一,通常表示停顿或连接上下文,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标题更为真实具体;而问号大多在设问句中使用,制造疑问的同时也明确了答案,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民众的阅读兴趣。

四、辟谣议题的场景表现:刻板化与灵活性并存

Greenwald指出,我们常常怀有内隐的刻板印象[2],且是无法轻易识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谣言议题逐渐多样、传播效力更强,需要辟谣内容和可采用形式也朝着同等方向变化。但由于辟谣主体不同或是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传播构成、叙事结构等也存在刻板化現象,让部分理应得到关注的科学信息难以获得广泛的传播效应。

(一)刻板化叙事:辟谣重结论,轻过程

随机抽取100条微博辟谣信息进行文本叙事分析,直接定性式辟谣和详细说明式辟谣的比例为6∶4;再筛选每月传播热度最高的辟谣信息,共计120条,其中6条为一段时间的汇总辟谣,故剔除,剩余资料中,直接定性辟谣与详细说明式辟谣比例为3∶7。以微博作为主要辟谣平台,其语言形式和传播特点决定了它很难向受众提供完整的信息,且用户的碎片化阅读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辟谣内容的制作,这时,确保辟谣信息的准确性就成了最为关键的问题。微博辟谣多采用直陈结论和一段定性式叙事,而不详细介绍辟谣细节以及谣言的前因后果,难以判断其是实证调查还是简单推论而来,仅有结论而缺乏过程的辟谣是难以让人信服的。当前实际运用的辟谣叙事手法与受众的认可方式还存在一定误差。

(二)条理明晰:逻辑性支撑+权威名头

权威主体是辟谣文本中的必要元素,可以是首都网警、成都发布等政府官方,也可以是中国青年报、央视一套等专业媒体,还可以是当事人。借助辟谣者有一定公信力的解释从本质上讲比基本事实来得更为实在,包含着对内容的认可。在具体叙述过程中运用逻辑进行理性分析,则让人不得不相信,这也是情理交融式劝服手法的一种。

(三)文本形式多样化,图片和视频占比提升

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图片、视频等传播形式成为信息发送中的必要元素,用来解释说明单一文字不足以展示的内容,在“有图有真相”的思维定式和谣言复杂性的影响下,辟谣文本的形式不再只是文字,文字+图片或视频形式的“包装”也变得常见。在样本中随机抽取100条辟谣信息,约1/2都配有图片,起到证明、警示或提醒的作用;还有20%左右的辟谣以文字+小视频的形式呈现,通过采访关键人物或解说谣言事实澄清谬误。

五、结语

辟谣文本形式和表达特征总体上与社会公众的诉求一致,客观、理性、鞭辟入里的分析直面谣言,易唤起受众对谣言的辨识。辟谣是态度也是信息,文本中都应将态度、过程、结论都交代清楚。程式化不代表刻板化,应结合不同谣言的特征撰写针对性文本,才能取得受众“信任”。辟谣文本是首要环节,文本本身是一种工具,是可以激发受众行为的传播范式,具有广泛的分析价值,只有运用得当,掌握其内在机理,才能真正实现辟谣文本应有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网络谣言的文本结构与表达特征——基于腾讯大数据筛选鉴定的6000+谣言文本的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8(02):53-59.

[2] 袁会.公共事件网络谣言传播中的主体互动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32-33.

作者简介:安萌(1996—),女,陕西安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