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视角下五月天线上演唱会刷屏现象浅析

2020-09-10 07:22王梓怡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摘要:受疫情影响,人们的诸多娱乐活动受限,许多演唱会采用线上形式举行。2020年5月,五月天线上演唱会刷屏社交网络,从传播心理学视角上实现了传受双方的良性互动,引发了一场以青春为名的狂欢。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线上演唱会;五月天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081-02

一、现象分析——关于五月天的“信记”

五月怎么可以没有五月天?十几年来,五月天与歌迷有一个“五月之约”,即在每年五月他们定会带来演唱会。而今年因疫情影响,原定的香港演唱会被迫取消,但五月天仍在5月最后一天以线上形式推出演唱会,此次演唱会的成功举办被称为一场以青春为名的刷屏事件。

每年五月的演唱会既是五月天与歌迷的约定,也是长期以来广大歌迷心中的“信记”[1]——“五月需要有五月天”即为歌迷在与偶像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信记,它是歌迷心中的信念与记忆,是一场盛大虔诚的仪式。临近五月,粉丝便期待参加演唱会,按时奔赴这一年一度的五月之约。同时,这一信记也在每年的媒体宣传与粉丝参与中得到强化,“五月去看五月天的演唱会”至少能在粉丝群体中形成一种稳定的信记。

二、传受双方心理剖析

(一)传播主体传播动机

腾讯音乐旗下品牌TME live数据显示,TME旗下的QQ音乐、酷狗音乐、酷我音乐、全民K歌及全网其他平台的五月天演唱会直播观看人次超过3500万。在新浪微博上,TME live五月天线上演唱会上了7个热搜话题,相关话题阅读量接近28亿,#TME live#的官方话题阅读量也接近2亿[2]。由此可见,五月天线上演唱会圆满收官后,TME live品牌也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这个年轻的品牌进一步走进了大众视野。

疫情期间各平台针对线上娱乐需求纷纷推出“云演唱会”,TME live是腾讯音乐娱乐集团于2020年3月推出的全景音乐现场娱乐品牌,旨在通过“线下筹办+线上直播”以及纯线上呈现两种形式,为用户带来沉浸式、高品质的演出体验。腾讯音乐在疫情期间准确把握了受众的精神与物质需求,即近期大众对娱乐文化活动的渴望,挖掘可以线上推进的新商机,并通过与受众面广、话题度高、作品质量高的歌手合作,迅速打开市场,打造品牌形象,吸引受众关注。

五月天线上演唱会并不是TME live打造的第一场爆款,从“想见你”、刘若英再到五月天,疫情期间一次次刷屏事件的背后,TME live也真正触及了音乐用户的心理,迅速崛起,成为国内重要的线上音乐live平台。

首场“想见你”线上演唱会,借助热门电视剧获得关注打开市场;接着选择刘若英,既营造了怀旧感又保证了高品质;这次它借助“五月之约”,在五月与高人气乐队五月天合作,既打造了情怀又保证了关注度,进一步巩固了市场。这三场线上演唱会既迎合了当下的市场热点与受众喜好,又保证了高品质打造了口碑,这是深入分析受众需求的结果,是追求打造高质量品牌的表现。

让用户满意,获得最大化的利益是传播者的传播动机与最终目的。把握受众需求是文化产业的重要传播策略,线上演唱会的宣传也可以理解为通过操纵受众情绪获得利益。把握受众的信息选择倾向与消费偏好,发布能引起情感触动的宣传,实现有效传播。在本次演唱会中,虽然官方宣称演唱会从观看到刷礼物全部免费,没有额外赞助商,但是品牌通过口碑的打造,长远来说将为公司带来巨大盈利。

就另一方传播者五月天自身的形象而言,也满足TME live的传播需求。五月天自带的话题度很高,粉丝基础大,对受众来说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吸引力,本次传播活动处于高起点的优势状态,因此他们的线上演唱会能引发大量粉丝乃至路人的关注。

本次线上演唱会的主题为“突然好想见你”,改编自五月天的经典歌曲《突然好想你》,此曲传唱度很高,因此该主题对于许多人来说有较强的亲切感。同时,主题“突然好想见你”一题多义,既能理解为乐队想见粉丝,又能理解为粉丝想见乐队,可以在受众心中建立一种双向情感互动,强化受众对演唱会的期待。对于看到主题的人来说,无论是粉丝还是路人,主题里的“你”都可以被理解为其他想见的任何人,是一种能够引起受众共鸣的主题,有很强的共情渲染效果。这样目标受众便可以超出粉丝范围,吸引此时此刻可以产生共鸣的其他人。

(二)传播受体心理

1.基础

受众需求与选择倾向。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对粉丝来说,参加演唱会是令人兴奋的事情,沉浸于演唱会现场可以收获生理、心理上的满足感;粉丝间的交流可以实现社交需求;一直以来因为五月天的陪伴与鼓励而拥有的勇气、信念、对生活的热爱等,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

此外,受疫情影响,人们的线下娱乐活动受限,娱乐产业不景气。2020年多场演唱会被迫延期甚至取消,原本繁荣的演唱会市場蒙受了巨大损失,但是作为人们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唱会仍然是娱乐生活的需求之一。在娱乐活动受限数月之后,线上演唱会成为一种选择,即使体验感有别于线下活动,但仍具有给受众提供娱乐服务的基本功能。人类本就有逐乐避苦的选择倾向,尤其是在受到长时间限制后,近阶段推出线上演唱会供受众选择,更能舒缓大众压抑已久的情绪,提供排解的方式。在外界环境和自身情绪的双重作用下,人们自然更加乐于选择参与线上演唱会,并且由于全程免费,一些听过五月天的歌但是算不上粉丝不愿花钱的人也更愿意参加,如此既满足了这些人的“逐乐”意愿,也能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关于演唱会的讨论,达到双赢。

由于受众需求与选择倾向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前提,因此两者在一定程度上也为下面即将讨论的受众情绪通路的诱发提供了心理基础。

2.影响因素:诱发情绪的多种通路[1]

(1)共情诱发通路。共情诱发通路即人们会因为对他人状况的察觉而感同身受,诱发相应的情绪。在五月天线上演唱会传播事件中,受传者的情绪被演唱会的宣传策划与其他歌迷的评论所感染即为共情诱发通路,对五月天乐队的喜爱即为“共情诱态”。

例如,五月天微博的宣传文案强调“赴约”“唱同一首歌”“不再只是一个人”,强调五月天与歌迷之间的约定与陪伴,在宣传上将传受双方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具有强烈的互动感。这种平等的对话、邀约式宣传也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共鸣,尤其会强化歌迷对演唱会的期待,期待疫情期间以另一种形式如期赴约演唱会。

(2)评价诱发通路。评价诱发通路即人们会因为对人或事物所作的评价而生成情绪反应,评价的方向有两个:优劣和利损。优势或利他为高评,劣势或损他为低评,高评诱发快乐,低评诱发痛苦。

微博话题为五月天线上演唱会的宣传与评价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微博用户可以在话题中参与讨论,观点相似者可以通过互动建立联系,强化对该事件的看法。粉丝通过参与微博话题讨论,发表并寻找积极的评价,选择性发出互动,既提升了话题热度,又在收获积极评价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激发进一步的积极互动,使该传播链循环进行,保持话题热度,增强积极评价带来的快乐情绪。

社交网络上“意见领袖”的观点具有舆论引导作用,当“意见领袖”的观点大部分为积极态度时,既可以引导受众发表积极的评论,又可以迎合持有积极评价的受众,得到更多认可,提升该事件的热度。在相关讨论中,“意见领袖”自身话语权较大,舆论引导能力强。除了微博“大V”,还有粉丝基础庞大的明星进行积极宣传,进一步推广正面评价,激发潜在用户参与话题讨论并观看演出。

(3)认同诱发通路。现代人类仍然没有改变对他人的依赖,与其他个体更加亲密、获得他人的认同可以诱发快乐,与其他个体更加疏离、遭到他人的否定会诱发痛苦。

在五月天线上演唱会的传播中,除了粉丝个人对于演唱会的自我认同,粉丝之间的积极互动也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彼此的认同间强化对五月天及其线上演唱会的支持,在互动中更加享受线上演唱会的乐趣,并通过讨论与认可进一步扩大该事件的传播面,使其得到更多人的关注。

此外,一部分人乐于分享自己的近期动态,在朋友圈内寻求关于同一件事的认同,且朋友圈内的好友关系相较其他社交平台更为亲密,互动较多,更容易诱发关于同一件事的互动。经过一系列情感认同与强化,认同诱发通路的心理机制在朋友圈内产生的效果相对强烈,扩大了某一特定事件的传播范围,刷屏社交网络。

三、结语

在各方面受疫情影响的社会环境中,五月天线上演唱会为大众压抑已久的情绪提供了宣泄的出口,给单调的娱乐生活提供了新的实现形式。

在五月天线上演唱会的传播中,作为传播主体其中一方的TME live准确把握了受众需求与情绪,与各具话题度的歌手合作,通过引导激发受众情绪扩大影响力;另一方的传播者五月天具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已在粉丝心中形成稳定牢固的认知,这为传播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传播受体基于自身需求与选择倾向,情绪会受到多种通路的影响,在传播过程中获得强烈的认同感,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一步强化共情,从而促进该事件的传播与积极评价。因此,传播主体的准确把握与策略宣传,传播受体的情绪触发与共情渲染,共同促成了这次以青春为名的刷屏事件。

总之,线上演唱会在受疫情影响的特殊背景下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相关宣传准确把握受众心理,使受众的情绪通路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脱离这次的时间背景契机,无论未来线上演唱会的发展趋势如何,这段时间内它带來的影响都是值得探讨的。

参考文献:

[1] 章浩.情绪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60-77,94-96.

[2] 站长之家用户投稿.从刘若英到五月天,TME live爆款层出的背后到底做对了什么?[EB/OL].站长之家,https://www.chinaz.com/2020/0605/1140913. shtml,2020-06-05.

作者简介:王梓怡(2000—),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