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符号互动的边界与隐私探析

2020-09-10 07:22刘映阳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0期
关键词:朋友圈边界

摘要:人们利用微信朋友圈进行着角色扮演、意义解读、情感维系等一系列符号互动。微信平台制定的一种边界机制,能够让用户自由地对“隐私”与“共享”的范围进行设定,从而实现更理想化的自我呈现。本文从边界的视角出发,对朋友圈的符号互动行为进行探讨。

关键词:边界;朋友圈;符号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0-0089-02

一、穿越边界的符号

“边界”与“符号”的首次链接来自于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研究,他以习性与生活形态的区隔作为切入点为社会阶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米德(G.H.Mead)创立的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以符号作为媒介的,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从社会、自我、心灵——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层面分析了互动的本质:社会性自我与他人、自我性主我与客我、心灵性生理冲动与社会性的理智[1]。该理论从心灵、自我与社会3个层面解析了个体的互动以及内外部的刺激联系。人际和人内传播的实践印证了自我意识个体边界的存在。个体边界的成熟使得自我开始社会化分裂,形成适应外部环境的理性化“客我”和适应内部环境的生理性“主我”。

二、社交边界的扩展

当今媒介符号更丰富且多变,互动效率不断被强化,现实的空间边界越发模糊。人们的社会交往边界不断延伸,根据微信平臺发布的《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月均活跃用户达10.82亿人次,通讯录朋友人数较3年前人均增长110%[2]。微信朋友圈作为维系好友亲密关系的符号互动场域,是人际传播中的重要“舞台”。顺着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我们可以把剧场的外墙比作我们社交中的“社交边界”,它界定了表演者表演效果的直接传递范围,即社交中的交际范围;剧场舞台的“幕布”便是我们所指的“隐私边界”,是区别表演区域与隐私区域的界线。媒介科技使个人交际范围不断延伸,犹如剧场的外墙不断扩建以容纳更多观众,同时舞台幕布不断向后台靠近以腾出大舞台用于表演,且部分幕布也由厚重变得轻薄透光,把观众视线延伸到了后台私密区域,人们对日常私密生活的分享使得后台和前台区域逐渐交融。个人日常生活的部分隐私边界从“实线”逐渐变成了“虚线”,使得个人生活信息的开放程度变得更高。原有的“领属”含义模糊退化被“共享”概念所取代。边界的拓展既是外向的也是内向的,向外维系更广阔的交际关系,向内出让了更多个人隐私的“自留地”,促使个体隐私边界淡化。这种淡化会激发一种新边界的诞生,例如朋友圈中的标签分组可见设置。

三、朋友圈个人隐私的4条边界

(一)第一边界:查找、添加、窥探

微信号在被添加选项上,用户根据主观意愿设置门槛,筑出第一道隐私边界,在这道边界上有许多的“窗口”:如“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即在进入用户个人隐私领域需要被告知和允许;“是否能通过手机号、微信号、QQ号搜索”,即个人不同社交方式账号关联程度;“是否能通过群聊、二维码、名片添加”,即被群体关系或好友关系曝光程度。这些搜索和添加方式都印证了微信的一种准实名制特征[3]。

同时用户也可以释放部分隐私边界允许被添加者窥探。“允许陌生人查看前十条朋友圈”便是这个边界上的一条“虚线”部分,在限制互动权利的条件下给予部分阅读权利,即使未建立网络好友关系,也能够给其呈现近期动态,引导添加者对该用户的印象。是拟剧理论中,剧场外墙的延伸与幕布透明化的统一,受众范围更广,隐私的透明度更高。当然,这种呈现是指发布者没有设置时间范围和特定对象的。

(二)第二边界:共同好友

朋友圈的私密性突出表现在好友之间的区隔上[4]。每位用户向自己多个好友“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下,受众只能阅读发布者共同好友的点赞和评论信息,参与共同好友圈层的互动;同时能开启新的互动话题,创造“狂欢”环境,增强“朋友圈”的紧密性与牢固性。这是对朋友圈发布者和阅评者两者的双重隐私保护,是一种用户之间交叉的链带状保护机制。

(三)第三边界:身份编辑

除了微信朋友圈系统本身的好友区隔,还有一种用户自行建立区隔的机制,就是好友身份的设置。它分为“标签”设置与“权限”限制两种方式。

第一,标签设置。标签设置是对同类标签好友进行归类分组,目是将人际关系范围进行明显的切割与整理。主要运用在朋友圈“谁可以看”的发布设置中。这一栏的选择里有“公开”——所有朋友可见;“私密”——仅自己可见;“部分可见”——选中的朋友可见;“不给谁看”——选中的朋友不可见这4个选项。用户发布的每一条动态都可以自由精准地控制受众范围,同时减少该动态可能产生的潜在社交矛盾因素。这种标签分组设置是边界管理中的一种圈块状控制。

第二,权限设置。单个用户的权限可以被设置为“不让他看”以及“不看他”,抑或“只聊天”的“双关”模式。这样的选择可以限制已添加的好友阅读自己朋友圈的状态,或者屏蔽对方朋友圈日常在自己这里的呈现。这种权限的开关是最简洁有力边界控制,能够直接关闭个人对个人主动呈现和被动接受呈现的效果,是边界管理中的一种点状控制。

(四)第四边界:可见时间范围

时间范围控制分为“全部”“最近半年”“最近一个月”“最近三天”,这种设置不是对当下发布状态的控制,而是对过往发布内容呈现的控制,是阅读者点击进入用户朋友圈可视的整体陈列状态,既保障了用户的发布和保留权利,也避免了因时间跨度、圈际跨度给阅读者带来的误解。

总结来说,微信朋友圈的4层边界设置管理为用户的自我呈现提供了全方位精准细致的隐私保护,这也是社交边界内外扩展形式下,微信成为最受使用者青睐的社交软件的重要原因。

四、分组边界下的角色扮演现状

(一)扮演中的边界:“隐私”与“共享”互为前提

用户进行自我呈现,在保护“隐私”的特定区域进行自我呈现的“共享”,作为矛盾的“共享”与“隐私”能够在分组边界下得到很好的解决。“隐私”与“共享”如同边界墙的内墙与外墙,控制呈现的外出与效果的进入,它们二者互相支撑、互为前提。现在,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的间隙变得越来越小,一边是严肃性,一边是娱乐性,二者很难在微信中得到统一。这使得很多上班族选择使用两部手机、两个微信账号来设立现实边界,划分工作性质与生活性质的角色扮演。而使用一个微信账号的人就需要更好地做好好友的“分组设置”。让工作中的宣传呈现共享于有工作关系的好友圈,而不干涉其他人;也让生活上的个性隐私呈现在非亲友关系的好友圈,不干涉工作。

(二)非理性冲动忽略边界,争取传播与互动的扩大化

分组边界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是在理性作用下的理性表演行为,但用户有时候会因情绪刺激进入一种非理性状态,这些喜怒哀乐使用户的情绪达到一定高潮,对自我呈现的角色期待变得单一化,成为一种情绪支配的“幸福者”“愤怒者”“悲惨者”“天真者”等等,这些角色的进入专注于情绪符号的传播,强化了受众的互动期待,但用户也可能在回归理性后选择删除原文,收起情绪。作为表演舞台的朋友圈是理性的舞台也是非理性的舞台,具体的呈现选择取决于使用者的心境状态,是自由的、浪漫的。

(三)虚幻的自我:完美边界与完美剧本

角色在边界内的表演本是一种日常的呈现,但基于完美心理,表演者很多时候需要粉饰装扮,对符号进行理想化的编码,创意策划、文案编辑、图片修饰、视频剪切、排版设计等也因此都被纳入朋友圈呈现的表演框架之中。在完美边界与完美剧本的选定下,自我的呈现会变得虚妄,缺失了原有的人物真实性。剧本的选择、表演舞台的打造呈现出的印象,会加强自身被认知效果,但也会因为边界使得这种认识局限在某一范围之内。

(四)印象管理与角色冲突

布鲁默学派把社会互动解释为符号的直接沟通,人们先根据社会规范和标准对他人如何评价个体的某种行为进行预设,并对情境进行解释、预判,以此决定如何展现自己的行为[5]。微信用户每一次朋友圈的发布,对观众的反应都是充满了预期的,他们对个人生活的“可分享”和“不可分享”的文本内容进行判断和编码,同时在判断过程中考虑受众解码过程,进一步思考受众范围及信息传播的效果,也就是欧文·戈夫曼拟剧理论中的核心“印象管理”。

人们通过角色扮演、互动进行自我呈现来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在现实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中,人们往往对应着多个社会身份属性和多个角色,如子女、下属、领导、朋友等等,这就需要多种自我认知与定位,以在不同的单个场景中匹配最适合相应圈层的自我印象。而人们的符號传播行为在单个不同的角色场域和在强弱关系交叉混合的场域中是不同的,后者因为缺少角色之间的边界管理,使得多个角色融合于一身,难以避免地制造了很多角色矛盾。人们规避这些矛盾的方法只能是选择停止符号互动和传播行为,将人际交往置于静止状态,不然则会动摇多个角色的定位和自身印象。

五、结语

朋友圈作为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平台,有其完善的边界设置,在用户进行符号互动的朋友圈场域,可以对表演区域和观众进行精准选择,将表演内容精准投放。边界将隐私保护和呈现共享巧妙统一区隔,同时发展和维系强弱交际关系,极大地增补了现实交往中的不便,为网络互动提供了方便。微信朋友圈边界已经成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力量,它能够倒逼用户的反思和判断决定。

参考文献:

[1] 丁红艳.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微信朋友圈使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5.

[2] 2018年微信数据报告[DB/OL].微信,https:// support.weixin.qq.com/cgi-bin/mmsupport-bin/getopendays,2019-01-09.

[3] 邓驰韵.微信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用户特征及心理因素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9(03):272.

[4] 胡春阳,周劲.经由微信的人际传播研究(一)[J].新闻大学,2015(06):50-60.

[5] 胡春阳,周劲.经由微信的人际传播研究(二)[J].新闻大学,2016(03):115-124+152.

作者简介:刘映阳(1995—),男,湖北鄂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符号互动。

猜你喜欢
朋友圈边界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守住你的边界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平行于电场的理想边界存在吗
人蚁边界防护网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